1051年,蘇軾14歲的時候,去家鄉約80裡外的中巖書院讀書。
書院的老師是鄉貢進士王方,學識淵博,是遠近聞名的名師,也是蘇軾父親蘇洵的好友。
在求學的四年多的時間裡,蘇軾遇到了他鍾愛一生的初戀——王弗。
王弗是老師王方的女兒,比蘇軾小兩歲。從小飽讀詩書,聰慧過人,長的明眸皓齒,美顏不可方物。
少年蘇軾,也是風度翩翩的大帥哥,兼之才華過人。兩個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不可控制的相互吸引了。而最終讓他們情定三生的,是喚魚池。
書院外面不遠的地方是中巖寺,寺前有一個山泉衝擊而成的水潭,清澈見底,據說是慈姥龍的龍宮。
一天,寺院的住持來到書院,請王方給水池取個名字。
於是王方就讓每個學生都為這個水池取個名,寫在紙上交上來。
蘇東坡遲遲沒有動筆,看著清澈見底的水潭,他雙手擊掌,嘆道:「可惜可惜,如此清澈的泉水,卻沒有遊魚!」
誰知隨著這一拍,水池石縫間有很多魚聞聲而出,遊來遊去。蘇東坡心中一動,便提筆寫了三個字交了上去。
王方將紙條一一拆開,只見上面都是些什麼「引魚池」、「藏魚池」、「跳魚池」等,都不能滿意。。他正要打開最後一張紙條時,女兒王弗派丫鬟也送來一張紙條。於是他將兩張紙條一齊打開。出乎意料的是,蘇東坡和王弗竟不約而同地給這個水池取了一個相同的名字———「喚魚池」。
從此,蘇軾深深的愛上了王弗。甚至連看書的時候,感覺書上都是她的影子。真的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不久後,蘇軾便將王弗介紹給了自己的父母,他大膽地宣布了自己的愛情。他和父母說他這一輩子只娶王弗一個人。
但是,當時蘇軾是已經訂婚的。無端的毀棄婚約,蘇軾的父母不同意。
眾所周知,在此之前,蘇軾的姐姐八娘稟承父母之命,嫁給了她並不愛的表哥程之才,結果備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最後慘死在月子之中。蘇洵在痛失愛女之後,不忍心再去逼迫愛子與他所不愛的人成婚了。於是半年之後,終於爭的了蘇洵夫婦的同意。
1055年,蘇軾和王弗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年,蘇軾18歲,王弗16歲。
自由戀愛的婚姻,真的是最美好的——琴瑟相和,情深意篤,恩愛有加……幾乎所有美好的詞彙,都是這份愛情的寫照。
蘇軾為人正直,總覺得世上全是好人,不分親疏,都以誠相待。這樣的性格,其實非常不適合官場。所以他後來的紅顏知己朝雲評價他是一肚子不合時宜。
王弗則精明賢淑,智慧過人,擁有女人判斷人性的天生直覺。最重要的是兩個人深深的愛著彼此,於是正好互補,完美配合。
後來,就有了王弗「幕後聽言」的故事。
當東坡在與來訪的客人談話之時,王弗總是躲在屏風的後面屏息靜聽。
有一天,一位客人走後,她對蘇軾說道:「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你呀費那麼多工夫跟他說話幹什麼?他只是留心聽你要說什麼,好說話迎合你。
又有一次,「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王弗待客人走後,立即勸誡蘇軾說:「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意思是說,這個人跟誰都迅速親近,恐怕不能持久。有王弗在身邊,夫妻琴瑟相和,可以說是蘇東坡這個耿直男孩的幸運。
王弗不僅是蘇軾生活的伴侶,更是他事業的知己,他的戰友。人生路上,有這樣一個伴侶,真的太難得了!
可惜,王弗自幼身體不好,結婚後又東奔西走,過分操勞,1065年,王弗在京都病逝。
從此,人生的旅途上,再也沒有人能像王弗一樣提醒,幫助蘇軾,和他並肩戰鬥。不得不說,在蘇軾踏入官場初期,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王弗都給了他巨大的幫助。
在王弗病逝以後,蘇軾的後半生經歷了黨爭,外放,烏臺詩案,被各種流放等坎坷曲折,倍受打擊。事業的不順,更加增添了蘇軾對亡妻的思念。
第二年,蘇軾把妻子的棺木運回眉山老家,葬在了自家的墳地裡,並且在墳地四周種植了三萬棵松樹,表達自己的思念。
十年之後的正月二十日晚上,蘇軾又一次夢到了妻子——當初的甜蜜,一樁樁,一幕幕,如在眼前。夢中再見面,縱有千言萬語,卻都化作淚流滿面。
半夜醒來,深深的思念再一次洶湧澎湃,蘇軾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第一悼亡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十年啦,我們陰陽相隔,茫然無知。我從來沒有故意想起,歷歷往事卻如在眼前,無法忘記。現在,我遠在千裡之外,你自己在墳裡一定很孤獨吧!
十年啦,我老啦,鬢角都白啦,即使我們再見面,你應該也不認識我啦。
昨天晚上,我做夢又回到我們的家鄉了,你正在窗前梳妝,看著我,卻說不出話,只有眼淚不停的流淌。
親愛的,我好想你啊!每年去給你上墳的時候,我都肝腸寸斷,一直到半夜都捨不得離開。
這首詞,是歷史上的第一首悼亡詞,也是藝術成就最高的悼亡詞。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番痴情苦心真可謂感天動地。
這樣心心相印的愛情,這樣情深義重,似真似幻的詩篇,千百年來,穿越了時空,依然在震撼我們的心靈!
那份愛情,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