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裡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請一個中國廚子,娶一個日本太太,再找一個法國情人。」雖然,這只是一句供人調侃的話,但是,卻是無數中國有錢人嚮往的生活。另外,這句話還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版本,例如:
「娶日本老婆、僱中國廚子、開德國汽車、住美國房子、戴瑞士手錶、用英國管家、去韓國美容、穿法國時裝、戴南非鑽戒……」
雖然,每個版本都有所不同,但是,最板上釘死的一條就是 「開德國汽車」。由此可見,人們對德國汽車的喜愛,對德國製造的肯定。而德國,就如同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低調卻富有內涵,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買東西不再看表面,卻開始對德國的「靠譜」異常著迷。
今天,低調的奢華,已經成為德國製造的標籤,國人認可德國人的嚴謹務實的同時,他們對待歷史時的那種不斷反思的態度,更是讓中國人欽佩不已。
其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德國「粉絲」。
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就迷戀上了德國,中國人就是德國產品的粉絲,大部分人都非常肯定和喜愛德國製造的產品。而哈德,也確實是一場曠日長久的洋「物」運動。其實,早在晚清時期,中國人就開始迷上了德國,對德國製造的所有產品都非常有好感,並且,這種好感還逐漸加深,直至深入骨髓。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緊閉的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了。此時的中國,不管是工業還是軍事都已經大大落後於其它歐美國家,之後,中國終於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繁榮昌盛的「天朝上國」了。各路愛國人士紛紛開始發起救國運動,並把重心放在了軍工的生產上。
在此同時,中國人通過普法戰爭,也見證了歐洲大陸上的霸權易主。在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聯邦這個原本分裂的、弱小的國家,突然強勢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他們不僅俘虜了拿破崙三世,還在巴黎的凡爾賽宮鏡廳上,舉辦了德皇威廉一世的加冕典禮,並宣布德國從此統一。
這個原本弱小而分裂的國家,不僅用敵人的鮮血洗清了以往的恥辱,還暫時埋葬了當年拿破崙一世終結德意志第一帝國時的仇恨。普法戰爭的勝利,這種弱國的逆襲,只有在小說上才會出現的橋段居然實現了。它如同一劑及時的強心針,讓同樣飽受磨難的中國人,那個脆弱的心靈激蕩了起來。
如果,有熟讀中國近代史的人,一定看過李鴻章的名字,甚至,對他的事情也有很深刻的認識。
但是,大家知道李鴻章就非常痴迷德國軍火嗎?
當時,李鴻章非常熱衷於購買德國製造的產品,其麾下的軍火大部分都是購買德國的。例如,曾在1868年,李鴻章麾下淮軍的各個營以及親兵炮隊,就已經陸陸續續購買了德國的克虜伯後門四磅鋼炮。一共購買了一百一十四尊,不僅創辦了克虜伯炮車隊,還聘請德國人來當車隊教習。
對於德國的炮車,李鴻章曾評論說:「英國和德國製造的新式炮火最為精妙,並且,德國克虜伯後門鋼炮在擊敗法國軍隊後更是馳名中外... ...」許多朝廷上的封疆大吏們,非常認可李鴻章的話,也非常推崇德國製造的軍火,可以說,在這一點上,他們達成了共識。
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左宗棠軍隊中的步兵佔了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而這支軍隊的主要裝備,就是德國製造的軍火,即:德國製造的七響後膛快炮與毛瑟槍。其實,左宗棠與李鴻章一樣,非常推崇德國製造的產品。後來,他還通過各種關係,讓胡雪巖在上海購買了克虜伯後膛鋼炮四十八尊。
1877年,克虜伯和另一德國軍火公司開展了波鴻協會,李鴻章還利用這次競爭誘惑弗雷德·克虜伯,讓他同意並接納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到德國的埃森進行免費培訓。當然,李鴻章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代表清政府向德國追加購買了八十二門大炮。
到了1880年,克虜伯的全權代表抵達北京,並與李鴻章直接見面後進行了談話,還獲得了淮軍只採用德國克虜伯炮的承諾。
除了上述幾點能夠看出李鴻章對德國製造的痴迷之外,下面的內容就會讓我們發現:李鴻章對於德國軍火的痴迷不僅僅於此。
當時,出於對德國克虜伯大炮的信賴,李鴻章捨棄了非常火爆的英國軍艦,選擇購買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作的軍艦。
那麼,李鴻章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原來,是因為這個廠家與克虜伯有著非常深入的合作。
當時,北洋海軍七艘主力艦裡就有五艘是德國製造的,其中,包括了赫赫有名的鐵甲艦「定遠」和「鎮遠」」,以及巡洋艦「濟遠」、「經遠」和「來遠」。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無論是「致遠」還是「靖遠」,在這剩下的兩艘英國製造的軍艦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克虜伯艦炮的身影。
有統計,在1877年到1896年這19年間,清政府購買了大量的克虜伯家族的軍火,光購買的大炮就接近兩千門,這樣的訂單在當時是非常龐大的。甲午戰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繼續編練新軍。這期間,購買的裝備基本都是德國的,武器也要從德國引進,連軍隊的制度,也有模仿德國的地方,並且,還計劃要在1905年前練成三十六鎮新軍。
除了李鴻章之外,袁世凱也非常推崇德國軍火,他新建的陸軍中炮隊的裝備也都是克虜伯炮。
從辛亥革命到韓戰,幾乎在每一場戰爭中我們都能夠看到「漢陽造」這一輕武器的身影。而這款武器的原型,正是德國一八八八式委員會步槍。在現代的抗日神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種武器——駁殼槍,它擁有 「盒子炮」、「大鏡面」、 「快慢機」等等別稱,也是德國毛瑟的專利。
不過,實際上不管是清政府還是清末的「洋務派」,他們對於德國的喜愛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而忽略了德國的軟實力。他們只看到了堅船利炮,只看到了德國軍隊用德國製造的軍火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卻忽略了德意志聯邦在整個十九世紀,甚至更久以來,在各項軟實力上所做出的奮鬥和努力。
從1819年開始,普魯士就和周邊的國家建立了關稅同盟,這期間,也在不斷招攬新成員讓更多的國家認識到這個同盟並加入他們。這個關稅同盟,讓各聯邦國家的聯繫更加緊密經濟交流也越加頻繁。國家大門的開放給德意志聯邦帶來了生機,也讓德意志聯邦的經濟蓬勃發展最終獲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除了在經濟方面做出調整和努力之外,普魯士還從教育入手積極改變國家的軟實力。
從1825年開始,普魯士就實行了強迫性的教育制度。在十五年之後,普魯士就有著高達百分之八十的入學率,相當於一百個學生裡面,就有八十個人入學。教育的紅利給普魯士帶來了遠超英、法的動力,這也大大拉升了國家實力。
到了1871年,德國完成了統一,其政治權利上的相應配套設施也早已準備齊全。作為大哥的普魯士帶領德意志同盟的其它國家共同實現了這次統一,也因為前期的準備避免了一些新興政權上的低級錯誤,才能讓國家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這其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的奧託·馮·俾斯麥。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這期間,他猶如一匹識途的老馬,用他超越常人的理性和政治智慧,在德國統一初期便有效地遏制住了革命中民粹主義的擴大,把民眾的激情以及一些過多的能量都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之中,最終,讓國家能夠更平穩地度過統一初期。
話說,在1933年,納粹黨帶領他們建立了當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給德國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戰爭,讓國家陷入了動蕩。與此同時,他們也對德國發展做出了貢獻,幫助德國進一步完善了社會體系,降低了當時的失業率,減少了失業人員數量,帶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同時,當時的領導人也憑藉著自己果斷的行事作風,讓德國在短時間內從戰敗國的陰影中重新站了起來。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在說說當時非常喜歡德國的蔣介石。蔣介石非常推崇和讚賞能夠迅速崛起的德國,這點早在他留學日本的時候,就能看到端詳。
那時候的蔣介石學習德語,認真學習和研究德國的制度、政策等方方面面,並在1912年與1918年兩次奔赴德國學習。蔣介石一心學習德國,他認為:中國應該主動學習德國的軍事教育和訓練制度,並在《軍聲》這本雜誌上,高度讚揚了德國的軍事教育和軍事訓練制度。
在第三帝國建立以後,蔣介石和這個國家進行了精神上、「靈魂」上的交流,從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向蔣介石贈送自己的照片、德國的國防軍榮譽軍刀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德國對蔣介石還是非常友善的。當然,蔣介石也是非常崇拜他們,甚至揚言道:中國也需要自己的領導人。
當時,國民黨內部還有人建立了一個名叫藍衣社的組織,這個組織效仿的就是納粹中的衝鋒隊——褐衫隊。「中正式」是中國近代的第一款制式步槍,是德國授權的二十四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就是用蔣介石的名字來命名的。
不過,蔣介石對德國的喜愛與洋務派一樣,也僅僅只停留在軍國主義的層面而已。
當然,在民國時期,並不僅僅只有蔣介石一個人強烈表示了自己對德國的喜愛。根據《統一後的德國對世界的影響》這本書的記載:在1918年到1924年這六年間,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南方政府,也曾經想方設法地爭取德國的支持,但是,最終卻沒能實現。
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第一次合作失敗以後,國民黨內的右翼勢力就聘請了大批德國軍事顧問對中央紅軍進行了「圍剿」行動。在對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的時候,國民黨軍隊還購買了大量的德國山炮。甚至,就連彭將軍也不得不承認,國民黨軍在第五次「圍剿」時候,其武器裝備與以往幾次有了大大的提升。
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這些德國軍火讓共產黨吃了大虧,被迫開始長徵之路。可惜,這都是國民黨對德國單方面的示好,一頭熱的買賣始終是沒有辦法長久的。之後,中國和日本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迫使德國必須在兩個國家裡選擇一個。
最後,因為中國原材料的戰略價值遠不如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最終,納粹德國選擇了日本拋棄了民國政府。後來,國民政府轉而投入美國懷抱則成為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不管是近代還是現代,大部分中國對德國的關注,多數集中在德國製造這一方面,對德國的精神層面了解較少。但是,隨著先進設備的引進以及國家與國家間的聯繫加深,中國人也開始關注除到德國工業產品以外的事物,如:德國人的生活方式等,不再局限於一小部分事物。
研究德國製造的產品,我們能夠發現,德國人對細節的考慮非常周到、全面,做工一絲不苟嚴謹踏實,他們即不像法國人那般浮華,也沒有英國人那般矜持,但是,他們卻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更多的是追求一種靠譜、嚴謹、精緻的精神。
不管我們一開始喜歡的是德國的軍工還是德國製造的機械,最終,我們都無法避免喜歡德國「秩序」。在深入研究德國之後,我們會發現,在德國一切事物都是要講究秩序的。大到國家的統一,小到設備零件的生產,都會有相應的秩序,都要遵循相應的秩序。
在德國,德國人見面就會問說 「Alles in Ordnung」,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秩序還好吧?」這樣的問候,在德國就如同我們對朋友問「今天吃了嗎?」一樣普通。可以說,「秩序」這兩個字,代表著日耳曼民族的精神,也是日耳曼民族的內核,更是德國製造能夠揚名世界的最大魅力。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德國不管是在經濟制度,還是在教育體系,都體現出了秩序。
其實,德國的教育制度非常有意思,這裡再讓我們從教育方面入手,帶領大家更深刻的認識德國的魅力。
上面也提到了,從1825年開始,普魯士就實行了強迫性的教育制度。儘管,在十九世紀中葉,德意志學生的入學率非常高,文盲率是歐洲各國最低的,但是,在德國人從小到大的教育裡,他們並不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教育,或者說,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且有能力上大學。
從進入學校開始,德國的小孩子就被分為三六九等。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在學生上五年級的時候,就會被劃分到實科中學、職業預科以及文理高中這三類學校中的一個。但是,並不是每一類中學的學生都有資格去參加大學考試,在這三類學校裡,僅僅只有文理高中的學生有資格去參加大學考試。
也許,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歧視,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帶有任何歧視和偏見,這是德國民族個性的產物,適合他們務實性格的教育模式。德國人認為:這種階梯式的教育模式最適合德國,將有利於德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
之後,經過長期的實踐也證明:這種教育模式極為適合德國人,從小學畢業就開始的分級模式,對德國培養人才的腳步並沒有任何影響,反而,讓國家的大部分資源都集中在願意學習、適合學習的優秀人才身上,更讓其資源的利用率變得最大化。
通過收集數據,我們能夠發現,僅僅洪堡這一所大學,就曾經培養出如:黑格爾、費希特、費爾巴哈、海涅、馬克思、恩格斯、拜耳、赫茲、愛因斯坦、薛丁格等等一系列偉人。
在國內,有許多專家針對德國的「治學」進行了激烈的評論。北京大學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就曾認真研究過德國的教育模式,並尖銳地總結了德國「學術分校」的概念,認為:德國教育模式是分級的,大學的任務在於研究知識,而高等專業學校的主要任務在於讓學生學習技術。
作為一名曾經在德國留學的海歸,老校長蔡元培極力反對把大學和職業目標聯繫在一起。並且,在他的提倡下,當時的北京大學把大部分的職業技術類專業都去除了,僅剩下文科和理科。
之後,就有專家學者對老校長蔡元培「砍」專業的做法做了評價,認為:蔡元培先生對德國大學的看法和借鑑,並不是因為當時中德合作或者中國被迫合作,而是因為想要對德國的大學教育模式進行學習,是一個主動借鑑和吸取經驗的過程。
因此,他對德國的學習也最為全面和客觀的。
大家都知道,1978年,我國實施了改革開放的政策,這一政策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生機,也給中國的許多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和商機。
當然,這些企業包括了國外眾多企業,而德國企業自然也在其中。在此,我們要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這家企業,它的成立可以說是中國、德國合資的榜樣。
事情要從1978年說起,那時候,上海汽車製造廠開始與德國的大眾公司進行商談,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在經過六年的較量、競爭之後,在1984年10月,中國和德國終於在人民大會堂上簽署了一系列的合營合同。從那以後,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開始在中國引進德國汽車。
之後,包括奔馳、寶馬在內的許多德國企業,都緊跟大眾汽車的腳步,紛紛與中國企業合作,成立相關的合資企業。因為德國企業先於其它國家行動了,最終,在國內取得了許多好處和優勢。如今,德國汽車已經被國人完全地接受和熟悉,大部分中國人在購買汽車的時候,都會看看德國汽車。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質量、品牌等等方面也是國人最為青睞的地方。
到了1994年,總理訪問德國,當時,他手上有著一萬億美元的進口總額,以及中、德貿易一百億美元貿易額這兩張「王牌」,所以,中國憑藉著這兩張牌希望德國政府放寬甚至取消限制技術轉讓的政策、制度,支持中國儘快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的地位。
從這件事以後,德國製造的產品更是大規模、大批量地進駐到了中國,給國家經濟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其實,在那時候中國和外國合作的引進案裡,中國總是處於失敗的位置,這也讓中國更加重視技術的學習和引進。2004年,中國對技術更加渴望,一場中國高層對外國企業的專業談判吸引了國人的關注。
預測同時,也讓人們將目光轉向了汽車以外的德國製造業——高鐵。雖然,現在看來,中國的高鐵技術當之無愧的處於世界頂端,但是,高鐵的發明並非源自中國。為了能夠讓國家更好更快的發展,中國高級管理層們提出購買高鐵產品,以及高鐵研發的核心技術。
當時,應標的四家企業來自不同的國家,分別是德國、法國、日本和加拿大。其中,德國的西門子掌握著ICE3列車,代表著當時全世界最為先進的高鐵技術。而與西門子合作這次高鐵業務的,正正是我們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夥伴克虜伯。
在高鐵技術中,西門子主要掌握著動力和控制技術,克虜伯則負責機車和軌道的部分。
某次,德國訪問中國的時候,德國總理施洛德曾說過:他們願意把德國的高鐵技術提供給中國。這樣看來,中國和德國之間的高鐵合作,似乎是水到渠成,但是,實際上整個商談的過程非常艱難,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波三折。不過,結局是美好的,最終,中國和德國還是開展了高鐵合作項目。
不但技術轉讓費從三點九億歐元下降到八千萬歐元,更是將所有的關鍵技術統統寫進標書。除此之外,德國人還發現,現在的中國並不僅僅是唯外國馬首是瞻的市場新手,而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身經百戰的老手了。西門子拿到了中國訂單,發展了企業,而中國也最終得到了渴望已久的高鐵技術。
在往後的八年裡,中國都在不斷努力,終於在2012年8月7日,中國北車製造的動車部件第一次出口到了德國,結束了單方面從德國進口產品的日子,做到了製作並出口產品給德國的歷史性改變。當然,如果中國想要在技術上真正地超越德國,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出口大國,恐怕還有一段非常長的路要走。
所以,現今的中國仍需要繼續的努力拼搏。
參考資料:
【《世界近現代史》、《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