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看「後浪」們的愛情:普遍晚婚!中國的年輕人還想結婚麼?

2020-09-07 大數據掌閱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中國青年婚戀觀和婚戀現狀有變也有不變。根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當代青年婚戀狀況、關聯政策和服務供給研究》報告可以看出,不變的是,中國依然是個普婚社會,青年人結婚的意願依然強烈; 變的是,青年人在擇偶時更加自主,更加重視感情因素,結婚的時間普遍推遲了。透過大數據,讓我們看看「後浪」們的愛情故事。

中國的年輕人還想結婚麼?

粗結婚率 (Crude Marriage Rate, CMR), 指的是某個年份結婚數量除以總人數, 也就是每 1000 人中登記結婚

在當代中國,結婚還是一件為社會所普遍認同的事情,大多數人還是把結婚當作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還是中國人普遍接受的價值觀。2016年中國的粗結婚率為8.3‰,同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和日本只有5.5‰和5‰。這些數據都說明,中國還是一個普遍結婚的社會。

青年的初婚年齡普遍延遲

從總體趨勢來看,雖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略有波動,但是從1990年開始,兩者還是呈上升的趨勢: 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從1990 年的22. 0歲上升到2016年的25.4歲; 男性同期從24.1歲上升到27.2歲。如果分城鄉來說,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都更高。 2010年,城市人群初婚年齡為27. 94歲,城鎮人群初婚年齡為 26. 20歲,鄉村人群初婚年齡為25. 86歲。

青年未婚比例增加,但結婚意願仍然強烈

雖然各個年齡段的青年,未婚的比例都在增加,但是這隻意味著他 (她) 們推遲結婚,並不意味著他 (她) 們選擇不婚。無論性別,各個年齡段的未婚青年,結婚意願依然強烈。

相愛,我們靠什麼?

「介紹婚」 仍是青年們相識的途徑

「介紹婚」 仍佔一定的比重,尤其是家人和親戚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是一個比較有中國特色的現象,說明由於中國存在家族文化傳統,家族的影響力仍在一定的範圍內存在,在一個「普婚制」的文化裡,婚姻大事仍是家族成員共同關注的事情。

如果按照現有研究對擇偶方式的分類,「同學/朋友介紹」、「家人親戚介紹」和「同事介紹」都屬於「介紹型」擇偶方式,三項加起來的比例為45.2%, 即有近五成的已婚青年是通過「介紹型」的擇偶方式找到自己的配偶。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代青年人的實際擇偶方式是「自己認識」和「介紹認識」雙軌並行,兩項佔比超過 8 成。

青年擇偶更重視感情,但是兩性差異明顯

對於現在青年的擇偶來說,感情上的情投意合是決定性因素,個人的外貌、背景和財產相對而言都居於次要地位。

根據大數據揭示,無論男女,最重視的都是「體貼、 關心人」和「志同道合」兩個因素。除了這兩個情感性的因素外,兩性對於未來配偶的婚史和教育程度都很關注。

男性除了關註上述包括情感因素在內的幾個因素外,更為關注的是女性相貌體型等個人因素。

女性除了關注情感因素外,也關注對方收入、房子和家庭背景等物質性的因素。

生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

雖然媒體在討論青年生育觀的時候,很多會談及丁克家庭; 但是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來,大多數青年還是希望生育孩子。分析中國綜合社會調查 (CGSS) 項目組不同年份的數據,可以看到,2006 年、2011年和2015年,不準備生育孩子的比例只有1.12%、0.97% 和2. 37%。

不生育主因是經濟負擔過重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不打算生育的主要原因都是「經濟負擔太重」,在不考慮「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態」這一選項外,其次是「照料負擔太重」和「沒人照顧孩子」。也就是說,養育孩子對於家庭來說負擔過重,導致這些青年選擇放棄生育孩子。

青年(再)生育主因是孩子孤單

而選擇 (再) 生育的青年,無論男女,主要的原因都是「希望孩子有伴」,認同這個觀點的可能主要都是生育二孩的青年。而把孩子當作晚年生活保障等功利性的原因,或者「別人都生兩 個孩子」等從眾心理,都只有不到10%的青年認同。

當代青年的婚戀觀呈現既現代又傳統的特點: 青年的擇偶空間越來越大, 擇偶方式越來越多元化,擇偶標準更注重情感性,但受傳統孝道文化、家庭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影響,當代青年在婚戀過程中又保留著傳統的一面。

來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青年發展報告——當代青年婚戀狀況、關聯政策和服務供給研究》

相關焦點

  • 珍愛網徵婚大數據調研分析:90後女性選擇晚婚背後的真相
    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把目光放在晚婚這件事情上,在她們看來,晚婚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如今社會中對於晚婚的鄙視也沒有之前那麼嚴重了,但是人們依然想不清楚,究竟為什麼要選擇晚婚,尤其是對於年齡非常敏感的女性來說,她們更不應該用晚婚的方式來使自己陷入到比較尷尬的境地當中。
  • 催婚會讓你焦慮壓抑麼?珍愛網紅娘帶你看90後對催婚的真實看法
    珍愛網紅娘帶你看90後對催婚的真實看法  中國社會存在著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中學時期,由於身體的發育,會自然而然的對異性產生別樣的好感,我們稱其為青春期的悸動,那個時候會對戀愛有著強烈的渴望,但是多數中國父母在這個時候是絕對禁止孩子戀愛的,哪怕是和同齡異性稍微親密一點都不行,部分家長甚至到孩子上了大學以後還不讓孩子戀愛,害怕影響到孩子的前途,但是畢業以後每幾年就會催婚,很多人都在吐槽難道對象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麼
  • 年終盤點:2020中國結婚產業「數據報告」
    在這裡,《結婚產業觀察》把今年的數據報告給大家整理彙編了一下,一起來看看2020年結婚行業關於「數據」的那些事兒~產業研究數據1、《2020年中國結婚消費趨勢洞察》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結婚服務平臺婚禮紀,聯合中國結婚產業的風向標媒體結婚產業觀察,發布了《2020年中國結婚消費趨勢洞察》。
  • 為什麼晚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原因有3點
    晚婚,就是男年滿二十五周歲、女年滿二十三周歲的初婚為晚婚,晚婚年齡與法定婚齡不同,它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鼓勵性、提倡性的結婚年齡。在婚姻法上,也沒有晚婚年齡的規定,所以,你可以把晚婚晚育理解成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結婚年齡大的,都屬於晚婚,晚婚再要孩子,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晚婚晚育。是晚婚好還是早婚好?
  • 看這數據!
    結婚可以從未婚到初婚,也可以是離婚者再婚,還可以是喪偶者再婚。離婚只是在婚者與配偶解除婚姻關係後的狀態。這些狀態的轉化,需要考慮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關係。所以說,結婚和離婚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事件,所對應的是兩個不同的人群。「離婚結婚比」不能算作反映婚姻狀況變化的合理指標。
  • 平均結婚年齡超30歲!2017湖州婚姻大數據出爐
    2017湖州市婚姻大數據於近日出爐,湖州人平均要到31.3歲才願意走進婚姻殿堂。圖片來源於網絡真愛不分早晚 湖州人平均結婚年齡已超30歲數據顯示2017年湖州市共有20082對新人登記結婚,比2015年的21112對、2016年的20326對呈逐年遞減趨勢,且2017年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2.4歲,女性結婚年齡為30.3歲,湖州人平均結婚年齡已超30歲!
  • 中國單身人口達2.4億!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想結婚了?
    但單身人口規模增大,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晚婚晚育!對於年輕人而言,晚婚晚育不過是影響父母抱孫子的時間,但事實卻並沒有這麼簡單,而且危害也遠遠不止如此。但最近根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從2018年開始女性購房者的比例陡然上升,概率所佔46.7%,和男性購房數據不相上下。之所以買房,主要是因為女性認為購房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安全感,遠比男人給予的更為牢靠。並且有了房子就有了家,這為女性獨自生活提供了底氣。想想看,能賺錢養家也能貌美如花,為什麼要過家庭主婦的單一生活呢?
  • 被催婚的90後們,實在是太卑微了!
    小婊貝們,晚上好,我是赫拉,好久不見。孤身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最害怕的一件事,大概率就是「催婚」了。每年回家似乎總要上演那麼一出「催婚大戲」,七大姑八大姨輪番上陣。被催婚逼瘋的90後們,實在是太卑微了!所以我想,不如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催婚」的話題吧。
  • 最新平均結婚年齡公布!東莞90後:對不起,我拖後腿了……
    在2017年的婚姻大數據中 男性初婚平均年齡為32.2歲 女性初婚平均年齡為29.9歲 選擇晚婚的人越來越多了 針對年輕人越來越晚結婚的現象 有媒體發起了一項問題投票 「你認為理想的結婚年齡是多少?」
  • 90後已經開始集體奔三了,我國90後女生普遍結婚年齡是24到26歲
    現在90後已經開始集體奔三了,很多女生的父母也開始著急,那麼你知道90後的普遍結婚年齡在幾歲嗎?國家婚姻法中,對於女生晚婚的界限為女生23周歲,在傳統觀念看來超過25周歲,父母就會非常著急了。一、90後女生普遍結婚年齡根據《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90後女生的普遍結婚年齡在24—26周歲左右,且隨著社會發展,女性的結婚年齡越來越遲,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在28—30歲左右。
  • 當今中國的社會現象是:90後已經不想結婚了
    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中國單身人數人數已經接近2億,結婚率持續數年走低,不想結婚的都市人群比例逐年遞增。主動選擇單身的「單女」明顯增多。 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過5800萬人一個人生活。
  • 中國結婚率創近十年新低 年輕人的婚姻被啥絆住了腳
    這屆年輕人怎麼了?從事30多年人口學研究的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分析,結婚率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在於結婚人數的結構性減少。與此同時,全社會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房價高企、就業競爭激烈,以及年輕一代「獨性」更強等原因,也都成為年輕人結婚路上的「絆腳石」。
  • 中國2.4億人單身,在武漢越來越多90後不結婚,只想孤獨終老
    而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幾天央視財經發布了一個調查顯示,從情感關係看,幸福感比例最高是有戀人但還沒結婚的人們(45.62%),其次是已婚人士(44.16%),排名第三的是單身人士(43.96%)。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年輕單身群體越來越龐大,而與之相對的是結婚率持續走低。
  • 被催婚毀掉的中國年輕人
    去年2月,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2018春節出境旅遊趨勢預測報告》顯示,有大量90後為了逃避春節回家被逼婚,選擇外出旅行。一項調研更顯示,旅遊過年的90後年輕人中,有三分之一屬於「恐婚族」。年關將至,「被催族」大呼又要「被催(悲催)」了。
  • 數據顯示:「不婚」佔比逐年上升,結婚是不是人生的最終歸宿?
    如果到了適婚年齡還不結婚,就會被親戚、朋友、同事、社會等用有色眼鏡看待:「他/她怎麼還不結婚?」;「他/她不是不是受過什麼傷害?」;「他/她是不是沒人願意嫁/娶?」 一、年輕人晚婚或不婚比率上升以2018年為例,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統計,中國結婚率僅為7.2‰,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上海4.4‰,浙江5.9‰為倒數第二,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的結婚率也普遍偏低。
  • 為何晚婚降低了離婚率?
    有人認為有感覺了就可以結婚,也有人表示要等兩人都成熟了才能走進婚姻得殿堂。根據澳大利亞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半數澳洲女性會選擇在29歲結婚,而男性的婚齡則在32歲。最新的調查顯示,晚婚不僅可以提高婚姻質量,還有助於降低離婚率。其實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社會現象的出現就會影響並關聯著一系列社會問題。
  • 80、90後浪們情感眾生相:56%的人認為婚前同居有必要
    為深入了解80、90後的情感狀況,近期,知名社交品牌陌聲APP發布《80、90後單身青年情感觀念調查報告》,從大數據+內容的視角挖掘80、90後的情感觀念發生哪些變化,詳解80、90後的情感觀,在中秋、國慶雙佳節來臨前呈現一幅生動的當代情感眾生相。
  • 有緣網後浪婚戀觀報告:直播相親成線上婚戀趨勢 但需求尚未滿足
    雖然「後浪」們的不願受時代裹挾,但他們的婚戀難題卻同樣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忙碌而快節奏的生活、相對狹窄固化的社交圈層、流動性加大而帶來的地域問題都困擾著後浪的「尋愛之旅」。但相較於他們的先輩,後浪對於婚戀渠道的選擇更為包容,他們更看重結果而非過程,只要是有效的手段,都願意嘗試。
  • 伊對發布2020年小城青年情感調查報告 大數據揭秘「雲相親」
    據尼爾森調查數據顯示,三四線以下城市人口規模高達9.53億,這其中「小城青年」作為一個文化和消費群體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中國社會的價值觀中,結婚生子依然是人們心目中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認為,小城青年的安居樂業,不僅關係到青年們的個人幸福,還影響中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這份報告的研究為公共政策的制訂提供更多參考。
  • 大數據揭秘「雲相親」伊對發布2020年小城青年情感調查報告
    報告首次以大數據形式呈現了單身小城青年的情感和婚戀全貌,特別展現了這個群體在「雲相親」背景下的情感生活、擇偶條件、擇偶方式以及平衡婚戀生活與工作壓力下的新特點。據尼爾森調查數據顯示,三四線以下城市人口規模高達9.53億,這其中「小城青年」作為一個文化和消費群體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中國社會的價值觀中,結婚生子依然是人們心目中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