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妻子)說她晚上學校有點事,要回學校住,大概8點多就會走。
我參加完聚會,已經9點多了,一想到回家後又是自己一個人,竟有點憂傷。
進入單元的電梯,一個想法突然闖入腦海:皮卡走的時候肯定沒有關燈,家裡的燈99%是亮著的。
想到這,我竟有點迫不及待,希望能立刻一探究竟。
下電梯,拿出鑰匙,準備開門,竟還有點小興奮,畢竟要見證一個偉大的「預測」。
打開門,發現臥室的燈和大廳的燈果真都亮著,看著明亮的燈光,我發自內心的笑了。
可能是因為自己的預測成真了,可能是明媚的燈光讓我感覺到了溫暖,也可能是想到了皮卡臨走時不關燈的情景。
無論如何,我沒有去抱怨皮卡沒關燈的事實,而是發自內心地笑了。
皮卡一直有個小毛病,就是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她都會忘。比如刷完牙不蓋牙膏蓋,擦完護膚品不擰上蓋子,出門不關燈等等。
我們剛認識的時候,因為這種事,我會經常說她。但是說了幾次之後,發現並沒有什麼效果,而每次我都會很不開心(不開心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對皮卡有需求,而她沒有滿足我的需求)。而皮卡被說了,同樣也會不太開心。
後來我就不再因為這種事說她了,如果實在看不下去,我會默默地「善後」。
很神奇的是,當我習慣並接受皮卡的這種做法後,每每遇到這種事,我再也沒有了不開心的情緒。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樣,我不光沒有不開心,竟然還笑了。
後來,算是想明白了。
其實,從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到我們認識之前的20多年間,我們一直生活在不同的環境,接受不同的教育,接觸不同的人。自然而然,我們就會養成不同的生活習慣。
當我們生活在一起後,不同的習慣就必然會產生碰撞。
遇到這種情況,無非就兩種辦法:
一、強行改變對方的習慣,讓其與自己相同;
二、接受對方的習慣。
對於方法一:改變的過程肯定非常困難,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非常多的摩擦和矛盾。
對於方法二:主要是自己的思維的改變。理解了,就接受了,不會產生什麼矛盾。
如果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採用方法一。
如果不是什麼影響特別大的事情或者習慣,建議採用方法二。
像皮卡的那些小習慣,會產生什麼特別大的影響嘛?
其實不會,無非就是浪費點電,護膚品多蒸發掉一些水分。
這些對於我來說,完全ok,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如果我看到了,我也可以擰上蓋子或者關上燈,都是舉手之勞。
所以,只要接受就好了。之後的生活中,可以靠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她。
我們儘量不要告訴或者命令家人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我們自己身體力行地去做,然後慢慢地去影響我們的家人。長期來看,這是一種溫和,並且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