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容易在與人相處中,把握不好尺寸,一不小心就成為「不會聊天」的人:
明明總在討好他人,卻還是被人嫌棄、排斥;
上學拒絕幫宿友籤到,明明沒做錯,卻因此被針對;
同事聚會時,總是用玩手機掩飾尷尬,一直融入不了大家。
很多人覺得,全方面為他人著想,隱忍自己的情緒,博得所有人的好印象,就是會聊天的人,就是高情商。
其實不然,真正優秀的高情商人士,都在遵循一個社交規則:
能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不覺得難受。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雖然有點幹,但是知識點多多,特別是最後一點,超級實用!大家記得喝點水耐心看下去!
能夠讓大家了解社交的本質,幫你輕鬆擺脫冷場王的尷尬,快速成為受歡迎的交際達人~
01.
社交分兩種:
「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且絕大多數人自小產生的社交行為,都是源於這種共情類的需求。
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他的共情社交會逐漸的減少;
並且在同一年齡與階層中,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強、社會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會越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朋友越少,越長大越難和別人交心;還有為什麼兩個原本社會地位一樣的人,其中一個發達了之後就會疏遠另一個的原因。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於:
當一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獨立時,或是當他社會階層較低、生活不如意時,他需要從朋友那裡,獲得情感上的聯結和支持。
那麼有些人可能會說了,那還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熱愛社交的「交際花」,這又如何解釋呢?
那是因為,那些交際花要麼只是單純地喜歡「和很多人一起玩」這件事而已,就和一個人喜歡騎馬、喜歡打球一樣。他就算不和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樣。
而功利社交,是指為了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功利性社交從小孩子挑選玩伴時就已經產生了,比如:
在班級裡大家都傾向於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
如果你的乾脆麵每天都分給一個小朋友一半,而他卻從來不分給你,那你最後會放棄這個朋友。
隨著一個人心智的完善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他會越來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02.
所有的社交問題
都源於「社交邊界」的不清晰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從對方那裡獲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幫助。
但許多問題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們對於社交的認知是不清晰的。比如:
因為你在國外,朋友找你幫忙代購不給代購費,你拒絕,他們就說你不夠朋友;
因為你是學攝影的,朋友就讓你「免費」給他拍照,並以「不就是按幾下快門麼」為理由。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社會觀念,一向是將「功利社交」與「共情社交」混為一談。
朋友就是要相互幫助,互相麻煩的啊!
這種人際交往的方式往往還會被美其名曰「夠義氣」、「顯得親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
這本質上其實就是:
試圖通過建立「共情人脈」來從對方那裡獲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換。
我們要意識到:
對於「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氣壯地向他提出共情類的需求。
比如當你難過時可以要求他陪伴你,當你無聊時可以叫他一起玩,當你開心時可以拉著他一起瘋。
但是當你們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際時,你應當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對方溝通。
你的朋友再有錢,當你危難時他借錢幫助你,這不是理所應當的,你應該對此懷有感恩,並寫下欠條算明利息。
至於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這錢白送給你不要還了,那是他的事了。
反過來也一樣。決定是否幫助他的選擇權完全在你手上。
你完全不需要在拒絕了朋友的請求時心懷愧疚,而對方也沒有任何權利,因為你不幫助他而指責你。
03.
最好的社交方式
是「對事不對人」
由此,我們還可以延展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不要討好別人。
有很多人被自己總是去討好別人而困擾。
他們一方面對自己習慣性在別人面前擺出低姿態而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又會在面對別人時,不由自主放低自己的位置。
實際上他們只要理解了一點之後,馬上就能停止討好了。
那就是——討好無用。
討好不會令別人喜歡上你,不會令別人看得起你,不會讓別人願意平白無故地幫你。
你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只取決於你自身的價值,和你所用的手段。
還有一種交際方式叫做「對事不對人」。
從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別人溝通時,停止對別人人格或價值上的評判,而僅僅是闡述事實。
比如要這樣說:
小李你這個工作做得不好,而不是,小李你這個人真沒用;
阿強你在我危難那次沒幫我,而不是,阿強你真沒義氣。
從別人對你的角度而言,當別人說你某事做得不好時,你應當理解為,那只是對你的行為的評價,不意味著對你整個人的否定。
如果你發現和一個人溝通時,經常會由「就事論事的討論」,轉變為由「情緒控制的攻擊」,那你應該直接放棄,今後和這個人交流的必要。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每次當我告訴別人:
你最好放棄這個朋友,多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時,他們總覺得我太無情、太自私了。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
衡量一個人是否能做朋友的標準,不是「認識了多久」、「感情有多麼深厚」這些問題,而是隨著你的成長也在改變著的,你的新的擇友標準。
要知道「人是會不斷改變的」這句話意味著:
隨著你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你的社交關係也必然隨著改變。
而且在你沒有明確自己的擇友標準和交友原則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朋友,只不過是「碰巧和你相遇的一些人」而已。
因此在對待社交時,我們應該持有的一個心態是開放式、不強求、以自己的需求和評判標準為主導的。
04.
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
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
當你的心智足夠成熟,感覺自己在和一些朋友相處時很累,但礙於面子又不好直接終結關係時,你應該直接終結這些關係。
當然很多人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會說:這樣怎麼可能交到朋友?
所以接下來的這個建議至關重要,也是我為你分享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
你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
並不是人人都要成功,人應該做他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去迎合別人。
所以這個「提升自己的價值」,是建立在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前提下。
只有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當你在做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夠遇到真正的朋友。
你永遠要記得在人際交往中一個最起碼的原則是:
不要主動去得罪別人。
我希望你通篇看下來之後,能夠對「社交」這個概念,有一個真正的理解和透徹的認識,
然後你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才能輕鬆自然,不再拘泥於人情禮節、不被別人道德綁架,不錯誤地為別人的問題負責。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朋友。
他們僅僅是從小被教育,模模糊糊地被大人灌輸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關係」這種概念,就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要多和別人交友的這種設定。
並且,社會將沒有朋友、不愛交際的人,定義為「孤僻的」、「奇怪的」。
實際上,隨著逐漸成長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的社交需求真的並沒有那麼的重要。
可能我們感受到更多的,並不是友情帶來的快樂,而是不得不偽裝的痛苦,和早已疲憊的應付。
所以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很多人要勉強自己。
就像很多人其實並不喜歡讀書,並不想多麼成功,
他們覺得沒必要為了權力地位金錢活得那麼累,
他們覺得買房子裝修好麻煩,還不如租一輩子房比較輕鬆,
他們覺得並不需要親密關係,所以單身一輩子更自在,等等。
但是他們卻在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下,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偽裝成自己不想成為的人,做著「別人」會羨慕的工作,為了「物質」或是「穩定」,和一個自己並不想要的人結婚。
他們日復一日這樣生活著,內心無時無刻不被痛苦和迷惘折磨。
於是,他們去找心理諮詢師,質問自己怎麼了,他們迫切地想找到答案,
為什麼自己不開心,為什麼這麼累,為什麼總是感到人生沒有意義,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痛苦。
其實答案很簡單:他們根本就沒有在活著。
他們並不真的是他們自己,他們只是在扮演一個角色,在迎合別人的眼光,
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為了讓伴侶不離開自己,
為了不丟失一份能餬口的工作,為了不去面對自己所害怕的事物,
為了避免「未來」的風險,為了為「以後」做打算……
這樣的lists可以列到無限長,只要你還是拒絕成為你自己,任何理由你都可以拿來當藉口。
但是現在只要你願意真正活過來,下定決心不再為別人而活,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卸下偽裝。
05.
寫到最後
實當你真的開始去做,不,甚至是你當你開始考慮的時候,你就可以發現:
你所畏懼的那些,其實並不那麼困難,很多問題也並不是無解的。
問題只是在於:你有沒有願意去解決問題的決心而已。
那麼到這裡有些人可能已經在頭腦中有一些想法了,但是他們對於什麼叫「做自己」,怎樣「成為自己「這個問題還有些無所適從。
什麼是「自己」?要做什麼才算是「做自己」呢?
不需要想這個問題。
讓自己放鬆,讓自己感到舒服,
吃你愛吃的食物,買你喜歡的衣服,
看你愛看的電影,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
不著急,慢慢來。
這就是活著。
文章來源於【煉己者】,本號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