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優秀的人,是如何社交的: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所有社交問題

2020-09-22 Wanderer萬娘娘


我們很容易在與人相處中,把握不好尺寸,一不小心就成為「不會聊天」的人:

明明總在討好他人,卻還是被人嫌棄、排斥;

上學拒絕幫宿友籤到,明明沒做錯,卻因此被針對;

同事聚會時,總是用玩手機掩飾尷尬,一直融入不了大家。

很多人覺得,全方面為他人著想,隱忍自己的情緒,博得所有人的好印象,就是會聊天的人,就是高情商。

其實不然,真正優秀的高情商人士,都在遵循一個社交規則:

能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不覺得難受。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雖然有點幹,但是知識點多多,特別是最後一點,超級實用!大家記得喝點水耐心看下去!

能夠讓大家了解社交的本質,幫你輕鬆擺脫冷場王的尷尬,快速成為受歡迎的交際達人~

01.

社交分兩種:

「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且絕大多數人自小產生的社交行為,都是源於這種共情類的需求。

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他的共情社交會逐漸的減少;

並且在同一年齡與階層中,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強、社會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會越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朋友越少,越長大越難和別人交心;還有為什麼兩個原本社會地位一樣的人,其中一個發達了之後就會疏遠另一個的原因。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於:

當一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獨立時,或是當他社會階層較低、生活不如意時,他需要從朋友那裡,獲得情感上的聯結和支持。

那麼有些人可能會說了,那還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熱愛社交的「交際花」,這又如何解釋呢?

那是因為,那些交際花要麼只是單純地喜歡「和很多人一起玩」這件事而已,就和一個人喜歡騎馬、喜歡打球一樣。他就算不和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樣。

而功利社交,是指為了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這種功利性社交從小孩子挑選玩伴時就已經產生了,比如:

在班級裡大家都傾向於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

如果你的乾脆麵每天都分給一個小朋友一半,而他卻從來不分給你,那你最後會放棄這個朋友。

隨著一個人心智的完善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他會越來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02.

所有的社交問題

都源於「社交邊界」的不清晰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從對方那裡獲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幫助。

但許多問題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們對於社交的認知是不清晰的。比如:

因為你在國外,朋友找你幫忙代購不給代購費,你拒絕,他們就說你不夠朋友;

因為你是學攝影的,朋友就讓你「免費」給他拍照,並以「不就是按幾下快門麼」為理由。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社會觀念,一向是將「功利社交」與「共情社交」混為一談。

朋友就是要相互幫助,互相麻煩的啊!

這種人際交往的方式往往還會被美其名曰「夠義氣」、「顯得親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

這本質上其實就是:

試圖通過建立「共情人脈」來從對方那裡獲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換。

我們要意識到:

對於「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氣壯地向他提出共情類的需求。

比如當你難過時可以要求他陪伴你,當你無聊時可以叫他一起玩,當你開心時可以拉著他一起瘋。

但是當你們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際時,你應當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對方溝通。

你的朋友再有錢,當你危難時他借錢幫助你,這不是理所應當的,你應該對此懷有感恩,並寫下欠條算明利息。

至於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這錢白送給你不要還了,那是他的事了。

反過來也一樣。決定是否幫助他的選擇權完全在你手上。

你完全不需要在拒絕了朋友的請求時心懷愧疚,而對方也沒有任何權利,因為你不幫助他而指責你。

03.

最好的社交方式

是「對事不對人」

由此,我們還可以延展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不要討好別人

有很多人被自己總是去討好別人而困擾。

他們一方面對自己習慣性在別人面前擺出低姿態而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又會在面對別人時,不由自主放低自己的位置。

實際上他們只要理解了一點之後,馬上就能停止討好了。

那就是——討好無用。

討好不會令別人喜歡上你,不會令別人看得起你,不會讓別人願意平白無故地幫你。

你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只取決於你自身的價值,和你所用的手段。

還有一種交際方式叫做「對事不對人」

從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別人溝通時,停止對別人人格或價值上的評判,而僅僅是闡述事實。

比如要這樣說:

小李你這個工作做得不好,而不是,小李你這個人真沒用;

阿強你在我危難那次沒幫我,而不是,阿強你真沒義氣。

從別人對你的角度而言,當別人說你某事做得不好時,你應當理解為,那只是對你的行為的評價,不意味著對你整個人的否定。

如果你發現和一個人溝通時,經常會由「就事論事的討論」,轉變為由「情緒控制的攻擊」,那你應該直接放棄,今後和這個人交流的必要。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每次當我告訴別人:

你最好放棄這個朋友,多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時,他們總覺得我太無情、太自私了。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

衡量一個人是否能做朋友的標準,不是「認識了多久」、「感情有多麼深厚」這些問題,而是隨著你的成長也在改變著的,你的新的擇友標準。

要知道「人是會不斷改變的」這句話意味著:

隨著你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你的社交關係也必然隨著改變。

而且在你沒有明確自己的擇友標準和交友原則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朋友,只不過是「碰巧和你相遇的一些人」而已。

因此在對待社交時,我們應該持有的一個心態是開放式、不強求、以自己的需求和評判標準為主導的。

04.

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

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

當你的心智足夠成熟,感覺自己在和一些朋友相處時很累,但礙於面子又不好直接終結關係時,你應該直接終結這些關係。

當然很多人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會說:這樣怎麼可能交到朋友?

所以接下來的這個建議至關重要,也是我為你分享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

你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

並不是人人都要成功,人應該做他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去迎合別人。

所以這個「提升自己的價值」,是建立在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前提下。

只有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當你在做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夠遇到真正的朋友。

你永遠要記得在人際交往中一個最起碼的原則是:

不要主動去得罪別人。

我希望你通篇看下來之後,能夠對「社交」這個概念,有一個真正的理解和透徹的認識,

然後你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才能輕鬆自然,不再拘泥於人情禮節、不被別人道德綁架,不錯誤地為別人的問題負責。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朋友。

他們僅僅是從小被教育,模模糊糊地被大人灌輸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關係」這種概念,就理所當然地接受了,要多和別人交友的這種設定。

並且,社會將沒有朋友、不愛交際的人,定義為「孤僻的」、「奇怪的」。

實際上,隨著逐漸成長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的社交需求真的並沒有那麼的重要。

可能我們感受到更多的,並不是友情帶來的快樂,而是不得不偽裝的痛苦,和早已疲憊的應付。

所以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很多人要勉強自己。

就像很多人其實並不喜歡讀書,並不想多麼成功,

他們覺得沒必要為了權力地位金錢活得那麼累,

他們覺得買房子裝修好麻煩,還不如租一輩子房比較輕鬆,

他們覺得並不需要親密關係,所以單身一輩子更自在,等等。

但是他們卻在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下,做著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偽裝成自己不想成為的人,做著「別人」會羨慕的工作,為了「物質」或是「穩定」,和一個自己並不想要的人結婚。

他們日復一日這樣生活著,內心無時無刻不被痛苦和迷惘折磨。

於是,他們去找心理諮詢師,質問自己怎麼了,他們迫切地想找到答案,

為什麼自己不開心,為什麼這麼累,為什麼總是感到人生沒有意義,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痛苦。

其實答案很簡單:他們根本就沒有在活著。

他們並不真的是他們自己,他們只是在扮演一個角色,在迎合別人的眼光,

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為了讓伴侶不離開自己,

為了不丟失一份能餬口的工作,為了不去面對自己所害怕的事物,

為了避免「未來」的風險,為了為「以後」做打算……

這樣的lists可以列到無限長,只要你還是拒絕成為你自己,任何理由你都可以拿來當藉口。

但是現在只要你願意真正活過來,下定決心不再為別人而活,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卸下偽裝。

05.

寫到最後

實當你真的開始去做,不,甚至是你當你開始考慮的時候,你就可以發現:

你所畏懼的那些,其實並不那麼困難,很多問題也並不是無解的。

問題只是在於:你有沒有願意去解決問題的決心而已。

那麼到這裡有些人可能已經在頭腦中有一些想法了,但是他們對於什麼叫「做自己」,怎樣「成為自己「這個問題還有些無所適從。

什麼是「自己」?要做什麼才算是「做自己」呢?

不需要想這個問題。

讓自己放鬆,讓自己感到舒服,

吃你愛吃的食物,買你喜歡的衣服,

看你愛看的電影,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

不著急,慢慢來。

這就是活著。

文章來源於【煉己者】,本號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所有社交問題
    這篇文章7100字,預估15分鐘閱讀,只有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當你在做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夠遇到真正的朋友。那麼有些人可能會說了,那還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熱愛社交的「交際花」,這又如何解釋呢?因為討好不僅無用,還會令別人認為你是低價值的,你越討好越是會不受人待見,你越討好越是會被別人不當回事。你理解了社交的本質,你理解了別人如何對待你最根本的是取決於你是誰、取決於你的價值,然後你還需要學會一種交際方式,你就能不卑不亢的和別人相處了。這種交際方式叫做對事不對人。
  • 社交竟然是一場成年人的"潛規則"
    >,這種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且絕大多數人自小產生的社交行為都是源於這種共情類的需求。隨著一個人心智的完善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他會越來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因為許多問題的產生最根本的就在於人們對於社交的認知是不清晰的。
  • 社交網絡是如何一步步失控的?
    然而,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樂觀情緒逐漸消退,已知或潛藏的危害也越來越多:在線政治討論(通常是匿名陌生人之間的)比現實生活中的政治討論更憤怒,也更不文明;黨派網絡共同創造越來越極端的世界觀;造謠現象盛行;暴力的思想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問題可能不是連接程度本身,而是社交媒體如何將如此多的交流變成了一種公眾表演。我們通常把交流看作是雙向的。
  • 社交圈的真相:如何進入到更好的圈子,認識更優秀的人?
    今天還是聊社交圈。1以前我們經常討論如何「擴大」社交圈,聊的是廣度,這次探討一下,如何擁有「更好」的社交圈,認識優秀的人,並且讓這些人,和我們建立更深度的關係。這個問題本身不難回答,再牛逼的人也是人,我們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他們都同樣需要。在很多大城市,家裡七八套房的有錢人也會開著豪車去找好吃的路邊攤,和打工仔一起蹲在馬路牙子上享受美食。
  • 如何提升社交質量,讓朋友圈助你乘風破浪
    作者:智造斜槓老炮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低質量社交的下篇「如何提升社交質量,讓朋友圈助你乘風破浪」。上期我們聊了關於低質量的社交正在讓你變的平庸,這期我們就聊聊「如何提升社交質量」。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正直的人,被人認可,受人尊敬,對社會有貢獻,有價值,生活幸福美滿。
  • 如何選擇靠譜的社交電商平臺,很多人被割韭菜,痛心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為什麼社交電商一定是未來頭部三大電商的必走之路,這裡再總結一下,因為把握趨勢實在是太重要了!社交模式最低成本的解決了頭部電商的三大難題:人口紅利匱乏、流量瓜分和客戶黏性問題。對此,國家政策也是非常的鼓勵,因為解決了幾億人口的就業和收入問題。見下圖。
  • 不善社交的人,如何過好這一生?
    在生活中,他們朋友圈經常點讚,經常約人吃飯,有局他們在,玩也玩得開。楊瀾有一句話說的好,沒有人有義務必須透過連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同理,沒有人有義務透過你的沉默無聲,發現你優秀的靈魂。在很大程度上,不善社交的人,只能做眾人眼中的老黃牛。
  • 你所謂的社交,其實是在浪費你的生命
    這樣的聊天對於砍柴人來說,就是無價值的社交,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無用社交,你以為你拿到了別人的聯繫方式,就以為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別人可以伸手拉你一把?其實人跟人之間的社交,大多都是基於等價交換,別人願不願意幫你,取決於你的價值,如果對方知道跟你的社交並沒有那麼高的價值,那不過是過於禮貌的逢場作戲罷了。
  • 放棄無聊的社交真的很有必要
    今天在某自媒體上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杭州一位90後的創業者通過三年的努力拿到了三千萬的融資。瞬間開始大量展示自己,開始飄飄然,經常接受媒體採訪,幾乎一夜之間成了圈內的名人。於是各種飯局都來約他,各種聚會也少不了他,幾乎每天都有各種應酬。不料,就在這一年,公司虧損兩千萬,差點倒閉。在我們周邊有很多類似的事情,也值得我們思考。
  • 社交技巧:如何在社交中做一個圓滑的人?
    ,到底應該如何與人溝通交流?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總會遇到這麼一種情況,面對陌生人應該怎麼溝通的問題?又或者是自己急於表達,在溝通時總是喜歡搶話,別人的一句話還沒說話,自己卻已經把人家話茬給搶了過來開始表達!這往往就會在社交過程中無法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在社交過程中變的圓滑一些,使自己不至於輕易得罪人呢?
  • 成年人的社交黑話,套路簡直太深了!
    來源: 終結詐騙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嘴上說一套,心裡想一套,這就是傳說中的《成年人社交黑話》。今天,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嘗《成年人的社交黑話》,看看你能否理解到他人字裡行間的真正意思……◁ 左劃查看社交黑話
  • 《請停止無效社交》:謹記5點有效社交方法,助你收割海量社交紅利
    閱讀李小墨《請停止無效社交》,人際交往能力是包含社會交往,情商素養,性格魅力衝突,解決語言表達等能力在內的綜合能力。很顯然,朋友的綜合能力比我強。閱讀《請停止無效社交》明白,應該停止無效交往,提升認知,掌握更高級的溝通方法,你才能贏得人生。
  • 錯誤的社交,只能越來越煩躁
    每個人都在不停的社交,但是大部分人其實不太了解社交。為什麼說每個人都在不停的社交?現在最強勢的軟體是什麼?就是微信。微信伴隨用戶時間最長,使用頻率也最高。那為什麼又說,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社交呢?其實功利社交也沒什麼不好,只要不選錯對象就好。別人覺得你人好,你非得圖錢。不是功利社交出現了問題,而是你選擇錯誤了對象而已。這種社交,較為理性。以價值為核心,用利益做捆綁。03心靈交往社交的第三個目的,就是心靈交往。
  • 心理學:你有社交焦慮嗎,它們因何產生
    (2)不知道如何開場和迅速打開話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開始說第一句話來打開與對方沉默對峙的局面在真實的社交環境中,大多會正常打個招呼,簡單自我介紹進入溝通環節。對不擅長聊天的人來說,很容易在社交場合中成為傳說中的「話題終結者」。
  • 如何才能有效社交?做到這幾點,讓你的社交更遊刃有餘
    昨天有個朋友跟我說,他覺得自己有社交恐懼症,越來越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每次到了人群中都想躲在角落裡,心裡默默想著:你們這些人都離我遠一點。不光是他,現在很多人都越來越不喜歡社交。相比起線下,更多人願意沉浸在線上的社交中。在手機裡是個段子手,嬉笑怒罵,非常痛快。但是到了線下經常是一言不發。而我們不可能永遠活在網絡的世界裡,社交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所以,知道一些社交的潛規則非常重要。
  • 人為什麼要社交?
    (2)最強大的力量來自於社交圈社交中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當你擁有了最強大的社交圈,你就會越來越成功、越來越富有。誤解(1)社交裡那些下意識去討好別人的人是小人,是諂媚的馬屁精人脈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大家能各取所需。因此,社交是互助與合作,與所謂的操縱與索取沒有半點關係。
  • 垃圾社交,不如獨處
    人在江湖走,社交必不可少,但是垃圾社交不能有,人生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人心,江湖複雜,人心不古,社交不多,我自清靜,人,一定要遠離無效的社交,做個清靜之人,這樣才會過得很閒適,很自在。
  • 大學裡的社交,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任務
    今天在知乎上刷到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在大學裡的社交。評論有很多,其中有一條讓我記憶猶新,說的是:大學裡的有效社交一般有兩種,志趣相投或者價值利益相關。這句話說的有些功利,卻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只是知道對方的名字,成為彼此社交軟體裡的一個好友,多說了幾句話,就僅此而已。社交的價值本質是價值匹配和交換,包括競爭、合作、衝突和調整。而這些「朋友」在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挺身而出,也不會拔刀相助。後來你才明白,這就是無用的社交。有人說大學裡交朋友就像是走出叢林,覺得人生越來越開闊,不過是因為身邊的陪伴越來越稀疏。所以交到的「朋友」其實是越來越少的。
  • 90後交友神器美聊 終結網絡社交「見光死」
    網絡社交已經不新鮮了,各類社交軟體層出不窮,但大多粗製濫造、模式老套,無非是通過LBS,找到身邊的人。儘管很多人都知道,讓志趣相投的人相互認識,才是社交產品的最終目標,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產品並不多。美聊打造的「90後青春遊樂場」,就正在聚集志趣相投的90後年輕人。
  • 性格內向不會社交的人,怎麼樣才能有好人緣?教你4個社交技巧
    本文共2030字,閱讀全文約3分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喜歡社交,經常會與別人交流,還有一些人不喜歡社交,很少與別人交流。其實,有些人不是不喜歡,只是不擅長社交,不知道要怎麼與別人社交。對於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懂任何社交技巧,也不願意主動,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自己應該說一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