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方『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每個人在與人相處的時候,都會衡量得失利弊,只不過,有些人的標準比較低,很容易知足,只要別人對自己不是太壞,就覺得可以繼續相處;而有些人的標準相對較高,如果與人相處的時候總覺得對自己不公平,就不會繼續相處下去。
感情的事也是一樣,每個人面對感情的時候都會衡量利弊得失,都會重點關注自己能得到什麼,對方能給自己什麼。如果兩個人能夠互相滿足,彼此都覺得心理平衡,感情就可以繼續,反之則進行不下去。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有些戀人或夫妻,一開始能做到互相滿足,後來卻互相嫌棄了呢?」
這是因為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戀愛前的需求和戀愛後的需求會有區別,結婚前的需求和結婚後的需求也會有區別,這其中的關鍵在於:關注的問題少,需求相對較小;關注的問題多,需求就會相對較大。
比如婚姻,很多人之所以在婚前對婚姻很滿意,但婚後卻開始嫌棄自己的另一半,是因為婚後不得不面對很多現實問題,而現實問題需要花錢,需要用心對待,如果你的另一半沒辦法在面對現實問題時跟你同心協力,你必定會對他心生嫌棄。
阿通和前妻顏雪之間就存在上面那種問題,問題的根源在於兩個人「互相隱瞞」。
阿通的問題是:他雖然總是說自己月薪兩萬,但實際上拿到手的錢並沒有那麼多,扣掉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扣掉日常的花銷,他手裡幾乎不剩錢。他自己比誰都清楚自己的情況,但是他卻不願跟別人明說,尤其是對待感情的時候,總是說自己月薪兩萬。
他的隱瞞相對於婚姻來說,有欺騙別人的成分,他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以給別人幸福,所以就只能靠給別人「畫餅」來贏得別人的好感。
顏雪的問題是:她婚前對婚姻的需求,跟婚後對婚姻的需求不一致。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她婚前考慮的問題太少,需求相對較小,只關注男人是否對她好,不關注男人是否有房有車有錢。
她婚前的需求小,阿通又隱瞞自己的實情,投其所好「對她好」,這就使得兩個人一拍即合結婚了。可是,問題是始終是問題,在現實面前,是藏不住的。
婚後面對的現實問題多了,顏雪對婚姻的需求就變大了,對房子車子和錢的需求都變大了,於是就開始要求阿通兌現。可是,憑藉阿通的實力,他兌現不了,因為他手裡幾乎沒存下什麼錢。
他們最後離婚,是因為兩個人對婚姻的需求錯位越來越嚴重,顏雪覺得對自己不公平,她覺得以她的條件,完全可以嫁給比阿通條件更好的男人。阿通之所以同意離婚,是因為他瞞不住了,偽裝不下去了,他沒錢是事實。
不過,他母親卻對顏雪很不滿,聽說他們離婚了,她直接找到顏雪質問:「我兒子月薪兩萬,你憑什麼跟他離婚?」
此時的顏雪,對婚姻的態度很現實,所以她回答婆婆時,說得也很現實:
『就憑你兒子是「三無」男人,沒房,沒車,沒存款。你所知道的他月薪兩萬,只是他自己對自己的美化而已,實際上,他每個月能拿到手的錢,連一萬都沒有,因為需要扣稅,扣社保公積金啥的,再加上房租等其他開銷,他每個月幾乎不剩錢。如果我不離婚,就只能一直跟他過一貧如洗的日子。但對我來說,我沒必要非得讓自己跟著他一起吃苦,我能嫁給更好的男人,能嫁給讓我幸福的男人,我當然會往高處走!』
聽了顏雪的話之後,婆婆無言以對,她又不糊塗,顏雪算的帳她也會算,算下來確實是自己兒子沒錢,沒錢就沒了底氣,所以她不敢再跟顏雪叫板。
顏雪帶著更為全面的需求再婚以後,對婚姻和丈夫很滿意,此時再回頭去看她跟阿通的那段婚姻,她止不住感慨:
『對女人來說,真的不要只圖男人「對你好」,如果他是「三無」男人,對你再好也沒用。倒不是說結婚就必須要求男人有房有車有錢,關鍵是,如果你自己條件還不錯,你為什麼非要嫁給一個三五男人呢?三無男人對你再好,沒房沒車沒存款,你的日子不可能會好過,婚後的生活,可不是男人嘴上對你好就能幸福的,物質基礎才是幸福的根基所在。』
或許會有人不同意顏雪的說法,覺得她太現實,太物質。實際上,從她自身的條件來說,她的說法並沒有問題。女人如果自己條件並不好,可能就沒辦法對婚姻挑三揀四,婚姻的選擇範圍會很窄;但像顏雪這種條件好的女人,她可以選擇更好的,當然沒必要為了吃苦而吃苦。
從我們前面所講到的「婚姻需求」來說,顏雪之前對待婚姻的態度是有問題的,這一點需要其他女人引以為戒:
你要明確人在婚前和婚後的需求不一樣,既然如此,你就不能只關注婚前的需求是什麼,更應該關注婚後會新增哪些需求,綜合婚前婚後的所有需求再去選擇婚姻,你選擇到的婚姻才是真正能讓你幸福的婚姻。否則,你婚前什麼都不關注,婚後才對各種事不滿意,這種情況下,迎接你的肯定不會是什麼好結局。
文/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你會嫁給一個「沒房沒車沒存款」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