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平米兩層新樓房,標準三室一廳,客廳擺放冰箱、電視和沙發,牆上布置女兒繡的「家和萬事興」和「福」字裝飾品。
這是51歲萬冬菊和丈夫去年修建的漁民新家。
讓他們更高興的,出門10米就是居委會,辦事方便;出巷不到5分鐘是城西市場,賣魚、買東西方便;下走10米是漁船停泊的河邊,捕魚、「遛魚」方便。
「先前沒想修房,現在借錢也要修!」8月17日,在萬冬菊家裡,她笑著向筆者坦承心聲。
萬冬菊所在的沅陵縣沅陵鎮漁家巷社區,去年8月前屬縣畜牧水產局二級機構漁業大隊,734戶2309口人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城鎮居民,多年來是典型的無房、無業、無人管的「無娘兒」。
去年縣政府決定將漁業大隊劃歸沅陵鎮政府,新成立漁家巷居委會。在落實漁民解困政策時,解決萬冬菊家1萬元危房改造補助金,這讓她和丈夫終於看到「翻身」機會,於是借錢撤掉幾十平米破舊平房建起樓房。
如今,丈夫棄船轉行,到礦場給人打工,月薪2000多元,萬冬菊每天「遛魚」到市場上兜售,一月下來至少也有1500多收入,家裡老人吃上了政府低保和養老金。
44歲的宋麗和萬冬菊同屬一個社區,早上5點多丈夫唐勝常就收網回岸解魚。今天收穫不多,總共才10多斤魚,除3條2斤多的麻鰱和1條鯉魚外,其餘都是3寸長的「馬鐮刀」。
宋麗看沒人來河邊收魚,便把裝魚的竹籃往臂前一勾,挎上黑包,提上盤稱,跳下船頭,大步向市場奔去。剛出巷口,一群買菜的媽婆圍過來挑走4條大魚,不到1刻鐘,籃中剩下5斤多小魚,後來的兩個婦人趕緊拽著籃子跟宋麗討價,「5塊錢一斤好吧?全『包龍』!」宋麗瞄瞄前面買客已走遠,便利索地倒進對方塑膠袋,全部脫手。她笑著對身後的筆者報收入,「剛好一個『紅板板』!」
宋麗和丈夫上有公婆,下有正在實習的兒子,去年政府解決了老小生活低保。按宋麗的話講,由漁民變市民一年多來,雖然房子住得還很擁擠,但總算安居樂業,生活有了尊嚴。
從漁家巷出來,筆者看到居委會門口的牆上貼滿紅紙,原來今年8月底要舉行居委會換屆選舉,紅紙上公示的全是選民名單,萬冬菊和宋麗的名字首回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