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車輛駛過便是塵土飛揚,一遇大雨就無法行走,這是浦城縣黃碧村原先的道路情況。近兩年,村裡大建設把水泥路鋪到了各家各戶門口,看到村容村貌大變樣,村民們總會談起他們的第一書記,「這個書記很內行!他做的事情讓村裡每個人都能受益。」
村民誇讚的就是扶貧駐村第一書記葉茂禎,他是中國電信福建公司的一名技術骨幹,從2017年底扶貧駐村至今,他帶領村兩委幹部,多方籌集近600萬元項目資金,拓展產業扶貧,建設美麗鄉村,幫助黃碧村提前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網上賣大米 村民增收入
黃碧村地處丘陵地帶,水稻種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如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是葉茂禎駐村後想得最多的事。在駐村的頭三個月,他全身心投入鑽研種植業發展,從一個對農業完全外行的電信業務技術骨幹,變成了一個新農業建設的「內行人」。
通過調研,葉茂禎發現,浦城大米品質好、營養佳,在民間有著「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好口碑,於是決心帶動村民大力種植桃湘優莉晶、福香佔等優質水稻品種,藉助「浦城大米」這一特色品牌,促進村民增收。
為更好的推廣村裡的水稻種植,葉茂禎充分發揮村裡農機合作社的作用,為村民提供機器育秧、播種、插秧、收割等現代農業服務,使村裡的369畝重點稻田實現生產機械化。同時,他依託「娘家」中國電信福建公司的技術優勢,嘗試「現代農業+網際網路」產銷一體化的新農業模式,將「浦城大米」通過中國電信「號百商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據統計,僅今年黃碧村就通過「號百商城」銷售「浦城大米」20萬元、促進村財增收2萬元,不僅提升了「浦城大米」的品牌知名度,也大大增強了村民的致富信心。
同時,葉茂禎又組織村民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村裡先後投入近100萬元新建四條機耕道,把「現代農業+網際網路」新模式拓展到毛竹、烤菸等其他傳統產業的種植。通過努力,2018年黃碧村實現了水稻種植2007畝、畝產800斤、創收224.7萬元;烤菸種植92畝、畝產300斤、創收41.4萬元;毛竹種植2830畝、畝產2000斤、創收45.3萬元,黃碧村的特色產業經營越來越紅火。
村居大建設 盯準旅遊牌
黃碧村是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口窯遺址」所在地,據考證該遺址年代為北宋中晚期,有極大的歷史研究價值。2017年末,初到黃碧村的葉茂禎便了解到這一寶貴的資源,發展旅遊村的點子在他的心裡萌生。
「農業基礎設施打牢了,但僅僅依靠種植業來支撐黃碧村的多元發展顯得動力不足。」葉茂禎說到他的考慮,他認為文化旅遊一旦發展,可以持續帶動黃碧村的造血能力,吸引在外村民回流就業。
萬事開頭難。2018年年初,在為村居建設爭取資金的過程中,葉茂禎了解到「美麗鄉村」這一項目,恰好與他心中黃碧村的旅遊規劃有許多契合點。於是,他立刻著手準備「2018年美麗鄉村」項目的申報,可惜最後錯失良機。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葉茂禎的工作計劃,他以村居環境整治為切入口,對標「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為發展旅遊村蓄勢。他把從省、市、縣多方渠道籌集而來的村居改造建設資金,精打細算都花在了刀刃上,舊房整修、村道硬化、公廁改革、修橋防洪等一個個基礎工程相繼在黃碧村落地。
村裡因傷致殘的貧困戶吳新正對此感受最深。吳新正的家距離村部較遠,家門口就是一條小河,過去出入總要拄著拐杖走過泥路、趟過小河,十分艱難。2018年中旬,葉茂禎從努力爭取到的中央財政小型公益事業補助資金中擠出15萬元,建起了黃碧洋小橋,不僅改善了村內的交通狀況,同時還保障了吳新正的出行安全。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初,葉茂禎終於如願為黃碧村爭取到了「2019年美麗鄉村」項目。為此,他特地請專業設計人員對整村提升改造進行了重新規劃設計,構建起了一個「環境美、生活美、布局美、產業美、風尚美」的「五美」新格局,同時親力親為對接裸房整治、汙水處理池、衛生所、村民文化廣場、農民公園等近20個基礎設施項目,並將他們統一納入「美麗鄉村」規劃大局,進一步改善黃碧村村容村貌,為後續發展鄉村旅遊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葉茂禎還力邀本村在外就業的陶瓷研究愛好者陳雪芳,共同挖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口窯」的青白瓷文化,爭取把黃碧村打造成「浦城縣全域旅遊示範帶」的一個重要節點。
民生大改善 生活更便捷
「水管裡經常會流出黃泥巴。」葉茂禎向記者道出如此迫切想改善村居環境的另一層原因。
原先的黃碧村自來水水質較差,「飲水難」一直以來都是村民們的心病。為此,葉茂禎努力爭取到了浦城縣財政小型公益設施補助款近3萬元,實施飲用水源改造項目建設,新增取水點,並鋪設兩個淨化池和相應的引水管,改善飲水條件,讓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60歲的張秀英和64歲餘蘭妹,打小就生活在黃碧村,從未離開過村子。今年10月兩人第一次走進村裡新建成的幸福院,興奮不已,「沒想到我們鄉下也會有這麼好的休閒地,以後大夥的生活更有意思了。」葉茂禎介紹,幸福院是黃碧村提供給村老人們休閒的公益活動場所,配備了棋牌室、公共電視、廚房、躺椅等,夜間回家不便時可提供給老人臨時居住。
此外,葉茂禎還從派出單位的幫扶資金中擠出了30萬元,專門用於村內信息化建設,在村頭、村尾多處重點地段安裝「全球眼」監控,在村民集居地安裝「智能廣播」。今年,他還成功申報 「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項目,在村裡開辦了「益農信息社」(12316村級信息服務站),為村民提供農技知識培訓服務,以及交話費、買農資、收快遞等便民服務,有效解決村民生產生活上遇到的難題,實現不出村、不出戶就可享受到便捷、經濟、高效的信息服務。
民生工程建設工作委實不易。記者見到葉茂禎時,發現他總隨身攜帶著一把摺疊椅。原來,在2019年9月,葉茂禎在工作途中不慎被蛇咬傷,到現在腿腳還不便長時間走動。
據了解,當天,葉茂禎在與村民一同前往被「7.5」洪災損毀的攔河壩和小橋進行重新測量時,一條「竹葉青」突然竄出,咬到他的腳。情況緊急,現場村民連忙撥打120將葉茂禎送往醫院急救,因傷勢嚴重,他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一個月。在醫院期間,葉茂禎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村裡的事,他不停地通過電話、網絡與村幹部溝通村務。
黃碧村黨支部書記林巧蓮說,「葉書記太不容易了,他來的這兩年,是村裡變化最快的兩年。」黃碧村的村民提到葉茂禎也是讚不絕口,都說這個省城來的「第一書記」有遠見,是個內行人。
2018年12月,在葉茂禎和村兩委幹部的努力下,黃碧村已脫貧出列,實現人均年收入1.29萬元,提前完成脫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