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還記得好萊塢賣座奇幻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當博物館裡所有的文物都活過來後,世界將會是怎樣一幅奇妙的壯景。
勇哥清晰地記得,多年前第一次看《博物館奇妙夜》時,就被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炸的目瞪口呆!
(光看劇照都是滿滿的回憶!)
多年後,《博物館奇妙夜》三部曲已成為了歷史,回味之餘又不免遺憾。
不過,勇哥接下來要安利給大家的這檔節目,不僅彌補了《博物館奇妙夜》的遺憾,在這檔節目中,你甚至能夠收穫比其更多的知識與樂趣。
沒錯,正是這檔《博物奇妙夜》,與電影僅一字之差,儘管它不如電影那般奇思妙想,卻仍飽含哲思與趣味。
這檔節目目前已經播出四集,但豆瓣上僅有1000餘人看過,勇哥也不免覺得可惜,如此良心又精緻的節目竟沒有到達口耳相傳的地步,況且,這檔節目在豆瓣上得到了9.2分的超高評價,錯過即是罪過。
話說回來,這檔《博物奇妙夜》究竟是一檔怎樣的節目?
且聽勇哥細細道來。
首先,這檔節目的設定類似《鏘鏘三人行》和《圓桌派》的脫口秀形式。
節目邀來了馬未都作為固定嘉賓,而每一期又都會有幾位不同的客座嘉賓加盟。
(三五嘉賓、一張桌、一壺茶,便是一臺大戲)
說起馬未都的名字,想必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馬未都,人稱「馬爺」,作為京圈有名的收藏家和文物鑑賞家,馬爺在文史哲理方面可謂是無所不通。
即使是王勁松這樣圈內文化底蘊深厚的實力派名角兒,見了馬未都也要叫一聲老師。
不過,相比於馬未都文史方面的知識涵養,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收藏家身份。
80年代末,在大多數中國人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的時候,馬未都看到了中國古董市場的契機, 開始從百姓們手中收購中國古文物。
馬未都將多年收集的明清家具以及陶瓷玉器等都放在自己的博物館裡,1997年1月18日,他創辦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與此同時,馬未都也是一位古玩鑑定專家,鑑賞古玩更是馬未都日常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登上《百家講壇》,則使得馬未都的名氣再一次聲名遠播。
有這樣一位實力雄厚的人物壓陣,這檔節目能不好看嗎?
簡單談完作為固定嘉賓的馬爺後,勇哥再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這檔《博物奇妙夜》究竟要做些什麼。
在第一季《博物奇妙夜》中,馬未都和嘉賓們將「夜訪」絲綢之路沿線的世界級傳奇博物館。
這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絲路起點上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故宮清明上河圖特展以及觀復博物館,藉助「博物」的概念用奇妙的當代視角解讀文化、品嘗歷史。
在每期節目中,馬未都與客座嘉賓都將進行深入對話,為觀眾介紹關於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除了難得的「夜訪」與「獨享」世界級的博物館,觀賞國寶級文物與歷史遺蹟,馬未都還將和嘉賓們暢談文明脈絡,展示精彩技藝,探索民族精神,為觀眾帶來「活的」文化體驗。
而每一期根據不同的主題也會邀到不同的嘉賓,比如契合聲音主題的歌手阿蘭;
又比如契合舞蹈主題的青年舞蹈家唐詩逸。
在第一期節目裡,馬未都就帶著演員王勁松、歌手阿蘭、國樂大師方錦龍一起走入雲岡石窟。
在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大佛面前,任何語言和行動都變得蒼白無力。
嘉賓們同樣被這飽經風霜的古蹟震驚到無語凝噎,只得合掌朝拜。
進入石窟內,嘉賓們此次選取的是以「聲音」為主題的雲岡第十二窟,窟內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各種雕像與壁畫,盡顯大氣磅礴。
在行家方錦龍老師的介紹下,窟內各雕像手中所持樂器也被一一揭曉,不僅如此,方錦龍還為大家展示了一把自己的獨門絕技。
能夠演奏300中樂器的方錦龍老師,幾乎拿起手邊任何一個有洞的器物就能夠吹奏出動人的樂曲,而即使是隨手摘下一片葉子,也能化作強有力的樂器。
除了石窟內的人文歷史外,最重要的還是「博物館」的主題,而針對大多數觀眾「進博物館應該看什麼」的問題,馬未都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嘉賓們坐在一塊兒,沏上一壺茶,暢聊人文歷史,好不痛快。
聊到興起,歌手阿蘭也會大展歌喉。
而方錦龍老師還會適時地拿起琵琶展示一曲「神仙彈琴」。
有歌有曲有歷史有文化...
不得不說,在這樣一部飽含人文氣息且絲毫不浮躁做作的節目中,我們看到的是窟內的文物,聽到的是嘉賓們的言談科普,更是中華民族璀璨聞名、源遠流長的歷史。
而在最新一期節目中,馬未都又帶著演員張曉龍、孫茜來到陝西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內展出的歷史悠久的文物讓人眼花繚亂。
而張曉龍和孫茜兩位年輕演員虛心求學的態度也讓人欽佩。
儘管二人不如前一期的王勁松老師那般博學多才,但是在馬未都老師的面前,他們謙虛求教、勤學好問。
不浮躁、不做作,始終是這檔節目的不變初心。
甚至,他們會當場向馬未都老師叩首行師禮。
(張曉龍、孫茜二人向觀眾演示古人尊師重道的禮儀)
無論是第一期的「樂」,還是最新一期的「禮」,亦或是節目中所展現的歷史悠久的文物。
在這檔節目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和《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節目一脈相承的責任擔當,同時,在嘉賓的言談中,我們也能捕捉到《鏘鏘三人行》、《圓桌派》等脫口秀節目不謀而合的睿智和風趣。
這檔《博物奇妙夜》或許沒有紅極一時的流量明星,也沒有光彩靚麗的舞檯燈光,但是,正如馬未都老師在節目中所呼籲的國服/漢服復興一樣,無論什麼時候,文化都是一個民族的命脈。
我們需要這樣的節目,需要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正如我們不能丟掉自己民族的命脈。
◎責任編輯: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