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年近8旬,渾身依然充滿了精氣神,黝黑的臉上依然寫滿了書卷氣,眼睛放射出睿智的光彩。他是個教書匠,德高、鴻儒、博學,退休後一直沒有閒著,十幾年如一日,收集整理方言,近乎痴迷。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老人立志為深愛的家鄉編一本記錄土話的書,用他的話說:「編,就是留住方言,留住鄉土文化史;編,就是搶救,再不搶救,小鎮上的土話就會漸行漸遠,自然消失,亦或成了民俗博物館的音像資料了,有點兒冰冷。」
春去秋來,他總會帶上一支原子筆和一個小本子,出沒在大街、小巷、菜場。晨曦中,斜陽裡,常常會看到他佝僂的身影;慢條斯理的沙啞聲,少了點抑揚頓挫,恰成了他的一張固有名片。他找老年人「鐸泊(閒聊)」,只要遇到熟人,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無論如何要拖住,往路邊一站,或找個地方坐下,一聊就是半天,時不時往小本子上記什麼,有時惹得對方不除疑(懷疑):你幹什麼?弄出許多笑話來,久而久之,都知道這位老人喜歡「鐸呱兒(閒聊)」。他從不懈怠,常年堅持,在尋覓溱潼鎮上從古至今、不離不棄跟隨鄉親們走到現在的方言土語,硬是從老人們的談吐中、從土語的「活字典」裡釣出方言來。研究方言最基礎的工作是收集和翻譯,每個星期他把收集來的,或是搜腸刮肚自己回憶出來的整理一次,注釋、造句。更深入的工作則是詞義的溯源和語音的依據,老人力求用最科學的方法把它們的讀音原汁原味地標註出來。
天有不測風雲,2011年春天,老人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唦啞,自己也感覺到說音調高的字,竟然很困難。經上海醫院診斷:喉部腫瘤,惡性!醫生說用嗓過多,兒子說當年蔡鍔就是這個病,老太婆說弄什麼勞什子方言!全國頂級的喉科專家說,必須立即手術切除,並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是全喉切除,喪失說話功能,需留呼吸孔,優點是復發的可能性小;第二是半喉切除,只切除病灶及周圍部分組織,包括一根聲帶,無需留呼吸孔,可以保留說話功能,但是有可能復發。他毅然選擇了第二方案,理由是:書沒有編好,如果不能說話,怎麼與人交流?怎麼能準確地注音?他的執著、忘我,感動了醫生,也感動了小鎮!也許是老天的眷顧,也許是編書信念的支撐,老人竟然逃過一劫,頑強地活了下來。
2012年5月,《鄉音留痕》出版了。老人瞞著家裡,花去3000元,不要標準書號,印了200本。「無意插柳」遇上了機緣巧合,造就了「柳成蔭」——2012年在南京召開的一次國際方言專題研討會上,經音韻學泰鬥級專家推薦,南京大學圖書館將《鄉音留痕》作為交換圖書,與國際國內圖書館交流,於是,這本小冊子有幸進入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進入了北大、復旦、南大、香港大學等多所高校圖書館。轟動小鎮,老人微笑了,是那麼的燦爛!
老人並不滿足:在首版的《鄉音留痕》裡,對溱潼方言的注音不理想——用的漢語拼音,不能準確地拼出來。經語言專家指點,用國際音標註音,可以解決這個難題。面對新課題、新挑戰,老人知難而上,「不會,學唄,勇者勝!」他先是從國際音標中72個輔音,32個元音入門,逐步學會如何拼。老人享受這個過程裡的快樂,就像一步一步登上了高高的山頂,看到了山外面的那山、那森林、那片海的驚奇和喜悅。嗨!又多了一個遨遊語言王國工具——國際音標,它不僅適用於表注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也可以為漢語等東方語言注音,廣而言之,它適用於全世界所有語言的表注,太神奇了!「打開了這扇門,全世界的人都能讀出溱潼方言啦!」老人激動著、興奮著。功夫不負有心人,已經出版的,連同後期陸續收集到的方言,全部用國際音標註音完畢。
充滿底蘊的小鎮風情裡,有喜鵲湖會船上激越的鑼聲,有狹長綿延麻石古巷裡的懷古,有千年老槐枯枝綻放新綠的驚嘆,也有一樹火紅山茶花的歡呼,還有那0.53平方公裡上獨有方言的親切。曾經,有位溱潼媽媽錄製了一段視頻,發給在美國加州讀書的女兒——午後,小巷,老奶奶站在大門口,教育兩個淘氣的孫子:「啊寶小(小子),更額在(今天)又搞掻(鬧糾紛),格得兒(一會兒)是狗攆親兒公(互相攻擊),格得兒是割殺骨頭(好搞糾紛),鵝西席兒(差點兒)打起來,等到爸爸回來你們兩個就沒皮(難過此關)了。」遊客駐足聽後的場景:好奇、茫然、不解。女兒很快回覆:第一行是3個相同的流淚表情符號,第二行是5個字「我想婆婆了!」
2015年10月16日,老人在小巷深處的家中,籤名蓋章,送我一本《鄉音留痕》。「這本書是初稿,待補充、修訂後,定稿,再版,時間不會很長。」老人謙遜地對我說。讀著書裡的溱潼方言,仿佛走進一個由先人和世世代代子民構築的家園,從沉睡的大唐到遠去的明清,它裡面居住著一方水土的滄桑,儲藏在一方人的情感。常常想起老人唦啞的聲音:今後的時光不再以年來計算了,不能有絲毫的浪費;繼續收集方言土語,不能有半點鬆懈。老人的剛毅、堅守、奉獻,讓我景仰。
「書中有土香土味,字裡藏鄉夢鄉愁」,是老人為《鄉音留痕》撰寫的對聯,也是他編書的樂趣和動力。《鄉音留痕》走出小鎮,走出國門,不僅讓溱潼方言留痕,更讓老人留痕,請記住老人的名字——魯國禎。讚美老人,比紛紛擾擾追逐名利和成功更加高尚更加充實;謳歌老人,給溱潼人留下記憶裡的美麗鄉音和動人的鄉愁。沒有鄉音,無以慰藉鄉愁。倘若讀到散溢著鄉音的詩詞,就像走進淳樸自然、寧靜諧美的畫圖中,諸如「醉裡吳音相媚好」「鄉音無改鬢毛衰」「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對於《鄉音留痕》的擴容再版,老人總是念茲在茲,須臾不忘,時常進入用方言編織的繾綣夢境。春去秋來,小鎮上的大街、小巷、菜場,依然會看到老人忙碌的身影,在晨曦中、在斜陽裡……
完稿於2019年8月16日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溱潼老字號》徵稿
為了挖掘溱潼地方文化史料,展現溱潼歷史人文內涵,弘揚溱潼老字號的傳統文化,「溱潼掌錄」微信公眾平臺特開設「溱潼老字號」專欄,現向社會各界徵稿。《溱潼老字號》徵集內容為新中國成立前在溱潼、溱湖地區的工廠、作坊、商號、糧行、茶館、飯店、浴室、南貨店、布店、當鋪、錢莊、銀行、藥店、旅館、學校等原創作品(已被微信公眾平臺選用過的,不再此徵稿範圍內),包括溱潼籍的外地人,在溱潼生活和工作過的人士等,都在徵稿之列。內容健康、敘述完整,彰顯社會正能量,注重歷史的真實性,可附當年老物件的照片,包括人物、故事、軼聞、趣事等,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投稿作品一經錄用,會在15天內發布在本公共平臺,請耐心等候,不再詢問。15天後未見選用的,稿件可自行處理。原創投稿者,如有讀者打賞,讚賞稿費全部給作者。投稿郵箱:1036275853@qq.com(此為投稿的唯一郵箱,不接受微信投稿。)主編丁桂興,請加微信號qtdgx88,方便聯繫修改和發放打賞稿費。
《溱潼掌錄》2019年第53期
丁桂興主編
生活 | 傳承 | 歷史 | 人文
往期精彩文章:
尋味記|又見焦屑
尋味記|可口的水瓜餅
尋溱記|鄉味最是莧菜咕
尋味記|溱潼水瓜宴
溱湖憶|夏日憶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