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手語是大家共同的語言,是橋梁和紐帶,從鼓勵各行各業學習並使用手語,落實到實現無障礙環境,有助於聾聽攜手共同創建「平等、參與、共享、融合」的良好社會環境,有助於聽力殘疾人更好的參與社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
手語與口語具有平等地位
手語是部分聾人使用的特殊語言,主要用於康復效果不佳、聽力及語言能力較差的聾人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並作為日常交際的工具。
不過,在徐聰看來,手語並不是聾人專用的交際工具,而是所有人都能學習的語言,「包容和接納人類語言的多樣性,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得到平等和尊重!在我國,手語也是國家通用語言的組成部分。推動社會各行各業學手語,也是國家脫貧攻堅戰、全民奔小康的重要舉措。」
據世界聾人聯合會統計,世界上約有7200萬名聾人,其中超過80%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其中,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 聽力語言障礙者達到2780萬人, 聽力殘疾居視力殘疾、肢殘等五大殘疾人群數量之首。
早在《殘疾人權利公約》中,就確認和促進使用手語。《公約》明確指出,手語與口語具有平等地位,締約國有義務促進手語學習,並提高聾人社區的母語認同。
「手語是一門特殊的語言,它的使用者主要是聽障群體,然而又不僅僅局限於聽障群體。臺灣林寶貴老師有一句話:對於聾人來說,學手語能學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透過手語的學習而加深聽人對聾人群體的認同感。我認為聾人的手語學習同樣能加深聾人對聽人的認同感。因為融合是一個你靠近我、我靠近你的雙向互動過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成員鄭璇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語言學的角度審視,手語是一門語言學意義上的獨立語言,這在國際學術界已經成為共識。
在鄭璇看來,研究手語不光能讓人們對這種特殊的視覺語言有更多的了解,而且還有助於提升人們對人類語言普遍共性的探索。同時,手語讓鄭璇更充分地獲取信息,有更廣闊的交際圈,而且也成為了她一生的事業。
今年39歲的鄭璇,在兩歲時因病失聰,成了一級聽力殘疾。此後,她對聽障人群語言研究頗感興趣,最終成為中國首位語言學專業的聾人博士,至今,一直拓展與「聾」相關的研究觸角。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投身手語研究。
殘健融合發展的重要一步
手語的傳播,有利於提升聾人朋友的語言溝通質量和生活質量,它也在悄然影響著更多的人。
「今年的國際手語日是第三屆,這屆的主題和第一、二屆不同,以往的主題突出的是我們聾人自己的節日,今年的主題是希望社會各界朋友能夠更多走進我們生活中,了解我們、了解手語。我們也願意跟社會各界朋友藉手語形式來分享共同的喜怒悲哀。」徐聰稱,從這可以看到社會的另一方面的進步。
據記者了解,首個國際手語日活動於2018年舉辦,主題為「學用手語,人人參與!」其中,建議聾人儘早接觸手語和手語服務,包括接受用手語提供的優質教育,對於聾人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是實現國際商定發展目標的關鍵。
第二屆國際手語日針對的是使用手語的聾人權益,當年國際手語日的主題為「人人都有使用手語的權利」。第三屆國際手語日的主題則為「每個人都能打手語」。
「這個主題也是經過了反覆的討論而定的,它不光朗朗上口,手勢也好打易記。我們希望能通過這個主題深入到各個行業人員心中,通過手語形式把各種各樣的人團結到一起。」徐聰表示,此次編排視頻,特意把手語翻譯、學校老師、醫護人員、銀行人員、政務人員、警務人員等等放到前邊,這正是聾人和社會發生接觸最多、最需要得到他們幫助的群體。
同時,這個主題還有一個更深遠意義:2018年7月《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語言文字規範的發布,加速了全國各地手語的融合進化。在徐聰看來,「每個人都能打手語」中的每個手勢都能在國家通用手語詞典中找到,極大方便了所有想學手語的、使用手語的人們,即使遠在南北之距,也不因為地方手語(類似方言)產生理解差異。
如此看來,「每個人都能打手語」主題的提出,同樣是殘健融合發展的重要一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世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手語並使用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