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種族歧視和排外情緒,隨著新冠病毒的蔓延而日益濃厚。
前些天,還有有英國媒體《每日郵報》公然叫囂,將我們國內的經濟復甦稱其為「惡龍歸來的咆哮有多麼醜陋」。
不過,在這種大環境下,《戰士》第二季依然上線了。
這部以華人為主角的美劇,像是一股時代的逆向清流,和觀眾再次見面。
部分劇照:
《戰士》第二季
Warrior
說起來,《戰士》的來頭可是不小。
貨真價實的李小龍遺作。
李小龍在生前時,用了多年時間研究的項目,但最終並沒有製作及發表。
後來,他的女兒李香凝在收拾他的遺物時發現大量關係本計劃的手稿,又在15年時,李香凝聯同製片公司向HBO旗下的Cinemax銷售該計劃。
Cinemax雖然只是HBO的一個子頻道,但是老司機們可能都聽說過,這可是美國人的深夜頻道,還被人稱作"skin-a-max"(露出最多肌膚)。
不止如此,《戰士》還找來了各種大腕。
《速度與激情》華裔導演林詣上陣執行製片和導演;《黑吃黑》主創喬納森當編劇,李香凝監製,陣容十分強大。
HBO+李小龍+華人主角+豪華卡司,這部劇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國內小夥伴的瘋狂期待。
不過,首季播出之後,《戰士》則迎來了兩極分化式的評價。
劇中到處都能看到致敬李小龍的元素,男主和和李小龍本人形不似神卻極似。
一身的腱子肉,別提多帥氣了。
尤其是動作場面,拳拳到肉、招招致命,場面時而熱血,時而香豔,觀眾們也看得不亦樂乎。
IMDb上一外國網友評論《戰士》是2019年最佳動作電視劇,很貼切。
不過,也有觀眾更在意《戰士》的方方面面細節,它是否真實呈現了當時華人們的生存狀況。
妓院布置被指「浮誇俗豔」,妓女服飾被吐槽「不倫不類」,甚至還有人跳出來說女主醜的。
總之就是說,《戰士》沒有表現出來華人的美,種種刻板印象都表明這是一部美國人以自己的固守觀念拍攝華人故事,並用來取悅美國人的劇。
還有一點,一部以華人為主角的劇,沒有一個演員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男角阿善由英日混血安德魯·浩二扮演,女主小靜則是加拿大華裔,讓一個日本人演我們的神話李小龍,這一點也讓一些觀眾耿耿於懷。
所以,關於《戰士》,不同的觀眾看出不同的味道。
天天,更在意的是觀感和劇情。
首季《戰士》的故事,發生在1878年,美國內戰後舊金山的唐人街。
那個時候的中國,家窮國弱,內有清朝統治腐敗,外有帝國主義虎視眈眈,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則是傳說中的「遍地黃金」。
所以,一大堆華人勞工就跑到美國求生存,他們能接受更低的薪酬,更苦的工作,但是,大量華人勞工的湧入,讓美國底層工人面臨著嚴重的失業壓力。
所以,排華浪潮一波一波掀起。
主角阿善,也是遠渡美國的華人之一。
剛下船就感受到了美國人的惡意,大片的美國白人搖旗吶喊橫幅示威,抵制中國人。
不過,阿善來美國不是為了撈金,而且為了尋找他失散已久的妹妹小靜。
看到美國佬合夥欺負一個華人勞工,愛打抱不平的阿善便出手相救,貢獻了帥氣的出場秀。
身手了得,又會說英語,阿善立馬就被介紹給唐人街合威幫做小弟。
在阿善尋找小靜的過程中,劇中各個角色的故事都逐漸展開。
小靜來到美國之後,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小靜,化名麥玲,是當地龍志幫老大的情婦。
當時的唐人街魚龍複雜,各種勢力自成一派,除了阿善所在的合威幫、小靜所屬的龍志幫外,還有愛爾蘭幫、警察、政客等,都被自身利益驅使,明爭暗鬥不斷。
合威幫與龍志幫的內鬥,更是愈演愈烈,不可開交。
最避免槍火大戰,雙方分別派出了最好的打手,阿善和李勇來進行搏鬥來判輸贏。
不過,阿善並不是常勝將軍。
要不是警察及時開槍,阿善差點死去李勇的肘下。
故事來到了第二季。
阿善依然在失敗的陰影中走不出來,所以,萎靡不振混跡格鬥場賺點外快。
麥玲則奪得大權,不過,她還需要唐人街各堂口的認同。
上一季阿善和李勇對決時,麥玲默許李勇了結性命。
所以,第二季中,阿善與麥玲的兄妹關係嚴重惡化,加上兩人的觀念不同,也許兩人會到達針尖對麥芒的正面衝突時刻。
而且,再拍上一兩季,故事大概就會來到1882年,那年,美國國會制定了《排華法案》。
這也是美國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限禁某特定族群外來移民的法案。
《排華法案》最初拒絕所有華人勞工於美國之外十年,後來又影響到中國商人和留學生,大量的華人移民被遣返回國,該法案延續施行了61年。
那段洶湧澎湃,流血流淚的悲慘過去,如果能在這部美劇屬性的《戰士》裡,真實地還原出來,那真的就是讓人無限欽佩了。
今年,2020年,還是李小龍大師的八十年誕辰。
李小龍本來就是觀眾們不可阻擋的情懷,而在如今的大環境中,《戰士》的存在愈顯難得。
《戰士》第二季在豆瓣上拿到了9.0分,目前僅播出前四集,IMDb上每集的分數都相當優秀。
第二季的故事格局明顯有擴大。
這個分數也許是有鼓勵的成分,不過,給些鼓勵又何嘗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