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戴季陶、林公頓分別為其父贈匾祝壽,平遠易敬泉究竟何許人也

2020-12-22 梅州網

  □ 葉俊新

  眾所周知,林公頓(1899-1957,廣東平遠人,民國17年3月被委任為平遠縣縣長)曾參與1919年五四運動,為運動中「火燒曹宅」的32名學生之一,被軍警逮捕。今年國慶,筆者接到梅縣陳君電話,說:「那32名學生中,除林公頓外,至少還有一名平遠籍人,名叫易敬泉。」

  筆者很感興趣,做了一番稽考,經多方採訪查閱而知,平遠確有易敬泉其人其事。

  查檔案稽考其人

  中央檔案館館藏資料顯示:1919年,北洋政府京師地方檢察廳在「火燒趙家樓」事件後逮捕的學生名單中,共32人,「其中北京大學20名學生、北京高等師範大學8名學生、工業學校2名學生、中國大學1名學生、匯文大學1名學生」,林公頓、易敬泉均在其中。 據北京大學化學院(系)同學錄:易敬泉是該系1919年級學生(另一平遠籍青年凌歐美,字邁凡,是該系1920年級學生)。

  據中行中學原校長張玉光介紹,民國時期,中行老圩橫崗居有個青年學生叫易慕淵,在北京大學就讀,傳參加過五四運動。張玉光小時候,家裡有破衣服,便常拿給易慕淵縫補。筆者查朱浩懷所編《平遠縣誌續編資料》第262頁有記:易敬泉,字慕淵,河頭,曾任廣東工業專門學校教授。民國時,中行屬河頭鄉。

  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的前身,是廣東工藝局創辦的工藝學校,成立於1917年10月;1920年8月,更改校名為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1923年,改為省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8月,合併於中山大學,設為工業部。不久,重新設校,恢復原有校名。設置土木、機械、化工三個工業專科。1933年8月,改為省立勷勤工學院後,成為勷勤大學工學院。全面抗戰開始後,工學院疏散於新興縣天堂圩。1938年8月,勷勤大學工學院併入中山大學工學院。

  筆者查民國平遠中學檔案,找到一些易慕淵的相關資料。一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平遠中學初中第十六屆學生相片集合,有易慕淵老師的相片。一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平遠中學的老師簡介,「導師兼班主任易慕淵,男,廣東平遠人,五十五歲,國立北京大學理學士,歷任廣東中山大學,廣州市立一中、二中等校教員。」據此,易敬泉即為易慕淵,生於1893年。他從哪個學校考入北京大學的呢?筆者無法明確判定,因平遠中學資料殘缺不全。僅查到平遠中學高中1918年秋季畢業的有一個「易敬□」,所以,他從平遠中學畢業可能性還是較大的(林公頓是1917年春季平遠中學畢業的,凌歐美是梅州中學畢業的)。

  訪舊址親記其匾

  通過平遠中學原校長張玉光,筆者聯繫到中行村支部書記易道尚及易慕淵的兩個孫子。易慕淵是在1968年去世的,所以兄弟倆對爺爺幾乎沒有印象,但知道易慕淵是瘸腿,據說是在五四運動時弄傷了。據村裡人說,易慕淵是能人,會做打穀機、洗衣粉等,但讓整個中行圩人都感到神秘莫測的是易屋橫崗居有三塊匾,分別是蔡元培、戴季陶、林公頓贈送給易父祝壽的。

  第一塊匾:「福履綏之」,「易府□□先生六旬開一榮壽誌慶 北京大學校蔡元培敬贈 胡濬書 中華民國八年己未歲二月吉旦立」。《詩·周南·樛木》:「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毛傳》:「履,祿;綏,安也。」「福履綏之」意指福祿降臨。蔡元培是北京大學校長,中國近代史重量級人物。胡濬,字笈孫,號芰蓀,直隸天津人,「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3甲16名進士,(翰林)散館後改主事,官至大理寺推事。民國間,居天津,以鬻字為生,書法學顏真卿,尤長於榜書。」從贈匾時間民國八年二月(1919年2月)看,易敬泉並不是在五四運動中有特殊表現且受傷才獲贈匾的,而可能是易敬泉學習優異、表現突出而得到蔡校長「青睞」。這罕見之匾無疑特別珍貴。

  第二塊匾:「椿庭日永」,「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題 佐堂易先生六一榮壽 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巳歲原曆元月吉立」。椿庭,父親的代稱。戴季陶是辛亥革命元老,1926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民國十八年(1929),易敬泉在中山大學任職。對比前後三匾,「六一榮壽」或題錯,應為「七一榮壽」。

  第三塊匾:「長庚永曜」,「平遠縣縣長林公頓為 佐堂易先生八旬開一榮壽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歲春月吉立」。民國二十八年(1939),易敬泉(慕淵)回家鄉在平遠中學任教。長庚,金星別稱。曜,照耀,明亮。「林易之交」,山高水長!

  (照片:易偉文、易偉志供;平遠檔案館藏。)

相關焦點

  • 我為我娘刻壽匾
    我為我娘刻壽匾——題刻背後的故事之九梁厚能我一直在外地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又過著
  • 石祿生說匾:健德日新
    石祿生說匾中國是匾額文化的發源地,從春秋戰國開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匾額中的「匾」字在古代也作「扁」字,《說文解字》曰「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歷史上曾出現「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匾額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今天,石祿生說匾:我們來看看清·光緒十八(1892)年【健德日新】匾。
  • 戴季陶公館-南京民國建築
    戴季陶公館,位於南京市華僑路81號大院內,外圍是部隊幹休所。是一座歐式建築風格的獨棟洋房,整棟建築保存完好。戴季陶(1891-1949),原名良弼,字季陶,號天仇,晚年號孝園。原籍浙江吳興,生於四川廣漢。戴季陶1911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孫中山秘書,後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等職。
  • 周五人物 戴季陶與日本:負笈東瀛如何影響其人生觀
    戴季陶在七個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幼,從二三歲就開始接受祖父的教育,習讀了《幼學瓊林》、《唐詩和解》、《詩品》及四書。五歲時能背誦百首唐詩,六歲入塾,背誦以四書為首的書籍,並能基本理解其大意,當時在親戚鄰居中被贊為「神童」。後來他曾作詩寫道:「六歲學吟詩,十歲五經畢」,亦曾回憶說:「我從小聰明異乎尋常,在許多兒童當中,要算是第一等的聰明。」
  • 蔣介石好友戴季陶最後的命運
    說起戴季陶,我相信了解民國蔣介石歷史的人們對它都有所了解,蔣介石最親密的朋友之一。戴季陶在蔣家王朝中是一個幕後高級參謀。對蔣介石的重大決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戴季陶在國民黨內以元老自居,從來不參與派系之爭,而對黨內個別人卻極為器重。
  • 過生日和祝壽雖是一個意思,但「祝壽」卻決不能對年輕人說
    把「壽」推為「五福」之首。正是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導下,從古至今人們十分重視各種追求和祝願長壽的活動,由此也就產生了祝福長壽的禮儀。這種禮儀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時舉行的,當地稱之為「祝壽」、「拜壽」、「賀壽」、「慶壽」、「做壽」、「過好日子」從上述傳統觀念出發,把幼、少、青、壯年的生日禮儀,叫做「過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壽」,俗以為這樣叫了是會「折壽」、「短命」的。
  • 宋慶齡與戴季陶
    那是奉安大典後她暫居上海時,戴季陶去勸說她與蔣合作後,她親筆寫下的談話記錄。談話嚴厲斥責了戴以及他所代表的蔣,清晰了表達了自己的政治原則和觀點,目前幾乎所有關於慶齡的傳記都會或多或少引用這份談話。但除了這份談話,關於她和戴來往的資料好像就不多了。
  •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蔡元培、于右任、趙鳳昌、馬相伯等名人贈楊杏佛書畫冊
    起義勝利後,當選為臨時政府常務委員。後任孫中山治喪籌備處總幹事、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九一八和一二八事變之後呼籲抗日,1933年6月被國民黨暗殺。魯迅先生作詩紀念:「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 有趣的地名故事之九十七:倉官爺德行桑梓 王國光贈匾上義
    一日,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到人間查看收成,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聽到人們稱頌王海的聲音,他心裡十分好奇,就想看個究竟。剛走到村頭,就見一個美麗的姑娘頭頂閃爍著微微金光,在路邊撿拾遺漏的糧食,一陣濃鬱的體香撲鼻而來。太白金星不覺暗暗稱奇,靈機一動,變成一個邋邋遢遢的老乞丐,走上前去乞討。
  •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林徽因當「演員」,蔣介石戴季陶蔣緯國罕見同框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林徽因當「演員」,蔣介石,戴季陶,蔣緯國罕見同框,仔細看面相 【這張照片挺罕見,裡面蔣緯國竟和蔣介石、戴季陶同框,蔣緯國究竟像誰?】
  • 「雲觀展」將走進「中華第一匾廊」
    3月13日,封面新聞「雲觀展」直播系列第⑨期將走進重慶銅梁博物館(銅梁匾額博物館),帶領網友領略「中華第一匾廊」的文化魅力。後來,銅梁文物部門對散落於民間的匾額不斷進行收集和分類整理,精選出100餘塊匾額對公眾展示, 包括祝壽、政事、社會、廟宇、公德、教澤六大類,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和民間禮節等各個領域。
  • 蔡元培:開歷史先河、耕教育大業,用新式教學為舊中國帶去光芒
    直到光緒皇帝頒下諭旨: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才算是為這一事件畫上句號,也讓這一自隋代公元605年開始的科舉制,在整整延續了1300年後正式退出舞臺。 其實早在七年多以前,光緒皇帝就下令成立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基本取代了國子監的領導地位。
  • 蔡元培在滬最後一處寓所
    20年前,蔡元培先生在靜安區華山路上的舊居對外開放了。這是一棟近代獨立花園住宅,靜臥於華山路上與常熟路交接處的一條小弄內,建成於20世紀30年代。為躲避戰亂,古稀之年的蔡元培先生在各方的幫助下,將寓所從愚園路884號遷居到法租界海格路175號(今華山路303弄16號),11月27日即因上海淪陷,抗戰全面爆發,先生舉家遷居香港。這裡是蔡元培生前在上海租住的、僅住了28天的最後一處寓所。此處舊居得以發掘、保護和開放,始於40年前一大批「蔡粉」的合力推動。
  • 蔡元培:籤訂《夫妻公約》的模範丈夫,兩次痛失愛妻,三次成婚
    蔡父蔡母最後為蔡元培選定了當地名門望族的王家千金大小姐王昭。這樣,蔡元培的第一位夫人便是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蔡元培在婚禮之前甚至從來沒有和王昭見過面。蔡元培極為悲痛,為王昭寫下悼文,其中有:「自由主義君始與聞,而未能免俗,天足將完,鬼車漸破,俄焉屬纊,不堪遺恨竟終身。」第二次婚姻:無微不至的賢內助王昭去世時,蔡元培剛滿33歲,他在江浙一帶的知識界已經頗有名氣了,所以上門提親的人又絡繹不絕。
  • 話劇劇本《蔡元培》
    茫茫大波,蒼蒼高山,諸親為證,信誓旦旦。蔡夫人銘恩,我們相信你!你能行!蔡元培六叔,長痛不如短痛。侄兒很高興看到您下此決心。蔡銘恩元培,來坐下。(三人坐定)元培,蔡家全族對你寄予厚望。今日,六叔為你取字「鶴卿」,願你科途順利,早日金榜題名,仕途上鶴立雞群。蔡元培元培叩謝六叔賜字!侄兒定當夙興夜寐,發奮向學,絕不辜負您老的期望。
  • 新書推薦|《戴季陶一生》:梳理國民黨元老、蔣介石國策顧問的心路...
    戴季陶在訓政時期任第一任考試院院長長達20年,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五院院長(就任時年僅37歲)。作為晚清、民國重大事件的參與者、見證者,戴季陶敏銳把握各種紛繁問題,並提出相應的主張和解決辦法。 戴季陶是國民黨的理論家,他的著述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日關係、邊疆、國家、世界等緊扣時代脈動的主題。
  • 蔡元培的兩則佚文
    首由校長蔡元培致開校詞……」  《蔡元培全集》收錄有《華北大學開校詞》一文,蔡元培在開校詞中說:「北京已有好幾個私立學校,為什麼我們還要辦華北大學呢?因為中國人民多的緣故,德法各國人民比我們少,但是他們每國高等學校和大學倒有二十餘個或十六七個,美國僅幾千萬人,而高等學校倒有幾百,尤以私立為多,著名者如劍橋牛津哈佛耶魯等都為私立學校。」蔡元培認為,私立大學在籌辦經費上可以自主擴張,「而私立學校,如有力量的人熱心辦去,盡可擴張至無限」。私立大學可以擴大招生,滿足求學目的,「中國國立大學只有四處,經費又困難,不能多收學生。
  • 尋訪蔡元培在香港的足跡
    柯士甸道:以「周子餘」之名深居簡出  前不久,由北京大學香港校友會聯合北京大學蔡元培研究會、香港北大助學基金會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舉辦「蔡元培與北京大學」主題展覽,展出了蔡元培手跡、珍貴歷史圖片及1916年他被任命為北大校長的委任狀等。蔡元培之子蔡英多、孫女蔡磊砢(現任北大蔡元培研究會會長)到港出席。
  • 黃顯功:蔡元培為何要刪改《越縵堂日記》
    李慈銘逝世後,李氏後人和蔡元培、繆荃孫、沈曾植等人積極為《越縵堂日記》的出版而奔走聯絡,歷經曲折,終由蔡元培親自整理後由商務印書館於1920年出版《越縵堂日記》五十一冊。1936年再由商務印書館推出了《越縵堂日記補》十三冊。前後出版的日記均以影印形式出版,蔡元培對其中文字作了刪節。蔡究竟刪了什麼?為什麼刪節?似乎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 戴季陶與年輕姑娘同居後,收了一批乾女兒,幹什麼?
    蔣介石高級參謀,戴季陶前妻病逝後,即未續娶,而與一年輕姑娘同居。此姑娘姓趙,人呼之為「趙小姐」,收了一批女孩子為乾女兒,安插在院、部、會內為僱員(臨時工)。這批乾女兒,雖無官銜,而院、部、會內大小官員,莫不敬之畏之。乾女兒消息靈通,院長的一言一行,皆能及時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