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俊新
眾所周知,林公頓(1899-1957,廣東平遠人,民國17年3月被委任為平遠縣縣長)曾參與1919年五四運動,為運動中「火燒曹宅」的32名學生之一,被軍警逮捕。今年國慶,筆者接到梅縣陳君電話,說:「那32名學生中,除林公頓外,至少還有一名平遠籍人,名叫易敬泉。」
筆者很感興趣,做了一番稽考,經多方採訪查閱而知,平遠確有易敬泉其人其事。
查檔案稽考其人
中央檔案館館藏資料顯示:1919年,北洋政府京師地方檢察廳在「火燒趙家樓」事件後逮捕的學生名單中,共32人,「其中北京大學20名學生、北京高等師範大學8名學生、工業學校2名學生、中國大學1名學生、匯文大學1名學生」,林公頓、易敬泉均在其中。 據北京大學化學院(系)同學錄:易敬泉是該系1919年級學生(另一平遠籍青年凌歐美,字邁凡,是該系1920年級學生)。
據中行中學原校長張玉光介紹,民國時期,中行老圩橫崗居有個青年學生叫易慕淵,在北京大學就讀,傳參加過五四運動。張玉光小時候,家裡有破衣服,便常拿給易慕淵縫補。筆者查朱浩懷所編《平遠縣誌續編資料》第262頁有記:易敬泉,字慕淵,河頭,曾任廣東工業專門學校教授。民國時,中行屬河頭鄉。
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的前身,是廣東工藝局創辦的工藝學校,成立於1917年10月;1920年8月,更改校名為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1923年,改為省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8月,合併於中山大學,設為工業部。不久,重新設校,恢復原有校名。設置土木、機械、化工三個工業專科。1933年8月,改為省立勷勤工學院後,成為勷勤大學工學院。全面抗戰開始後,工學院疏散於新興縣天堂圩。1938年8月,勷勤大學工學院併入中山大學工學院。
筆者查民國平遠中學檔案,找到一些易慕淵的相關資料。一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平遠中學初中第十六屆學生相片集合,有易慕淵老師的相片。一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平遠中學的老師簡介,「導師兼班主任易慕淵,男,廣東平遠人,五十五歲,國立北京大學理學士,歷任廣東中山大學,廣州市立一中、二中等校教員。」據此,易敬泉即為易慕淵,生於1893年。他從哪個學校考入北京大學的呢?筆者無法明確判定,因平遠中學資料殘缺不全。僅查到平遠中學高中1918年秋季畢業的有一個「易敬□」,所以,他從平遠中學畢業可能性還是較大的(林公頓是1917年春季平遠中學畢業的,凌歐美是梅州中學畢業的)。
訪舊址親記其匾
通過平遠中學原校長張玉光,筆者聯繫到中行村支部書記易道尚及易慕淵的兩個孫子。易慕淵是在1968年去世的,所以兄弟倆對爺爺幾乎沒有印象,但知道易慕淵是瘸腿,據說是在五四運動時弄傷了。據村裡人說,易慕淵是能人,會做打穀機、洗衣粉等,但讓整個中行圩人都感到神秘莫測的是易屋橫崗居有三塊匾,分別是蔡元培、戴季陶、林公頓贈送給易父祝壽的。
第一塊匾:「福履綏之」,「易府□□先生六旬開一榮壽誌慶 北京大學校蔡元培敬贈 胡濬書 中華民國八年己未歲二月吉旦立」。《詩·周南·樛木》:「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毛傳》:「履,祿;綏,安也。」「福履綏之」意指福祿降臨。蔡元培是北京大學校長,中國近代史重量級人物。胡濬,字笈孫,號芰蓀,直隸天津人,「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3甲16名進士,(翰林)散館後改主事,官至大理寺推事。民國間,居天津,以鬻字為生,書法學顏真卿,尤長於榜書。」從贈匾時間民國八年二月(1919年2月)看,易敬泉並不是在五四運動中有特殊表現且受傷才獲贈匾的,而可能是易敬泉學習優異、表現突出而得到蔡校長「青睞」。這罕見之匾無疑特別珍貴。
第二塊匾:「椿庭日永」,「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題 佐堂易先生六一榮壽 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巳歲原曆元月吉立」。椿庭,父親的代稱。戴季陶是辛亥革命元老,1926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民國十八年(1929),易敬泉在中山大學任職。對比前後三匾,「六一榮壽」或題錯,應為「七一榮壽」。
第三塊匾:「長庚永曜」,「平遠縣縣長林公頓為 佐堂易先生八旬開一榮壽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歲春月吉立」。民國二十八年(1939),易敬泉(慕淵)回家鄉在平遠中學任教。長庚,金星別稱。曜,照耀,明亮。「林易之交」,山高水長!
(照片:易偉文、易偉志供;平遠檔案館藏。)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