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方中
在我看來,我們的街頭巷尾,到處都充斥著一股「感時傷逝」的濃濃情節,所以有了題主所謂的「最美好的年紀」。
在我還是十五六歲的時候,就經常在文學雜誌上看到各大青春寫手這個覺得青春傷逝,那個為青春祭奠。這個被黑暗所糾纏,那個望著望著天空,一行眼淚就掉了下來。
如今我30了,他們又開始回憶起青春,感嘆歲月蹉跎,榮光不再,拍一些粗製濫造片來賺取人們的眼淚。
我在看片的時候,時常看到國外一些白髮蒼蒼的老頭,還留著長發、開著哈雷、吹著口哨,在街頭當混混。
而我們國家這個歲數的人,都已經天天看養身節目、吃著保健品聊以度日了。
人心老了,就真的是老了。
伏爾泰曾經相當精確地描繪過這種人:
叔本華亦相當精確的,描繪了這種人的這種狀態:
他們簡直是將世間的悲苦都佔盡了,事實上,我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見到這種人——好像他們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倒黴的倒黴蛋,全世界最倒黴的事兒全都「哐啷」一下,一股腦兒地砸在了他們的頭上,而幸運之神從來只光顧別人。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什麼所謂「最美好的年紀」,每個年齡段有每個年齡段的憂傷,亦如他有他的幸福一般。一個悲觀的人,年輕的時候嘆窮、嘆幼稚,年老的時候嘆青春易逝、榮光不在——是的,我曾經就是這樣的人。
關於這個觀點,叔本華已經非常詳細地概括了這一切,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直接引用了:
你會對年少時候的記憶深刻一點,對年長以後的記憶疲勞一點,這是真的。
這沒什麼奇怪,因為當你剛來到這世界的時候,你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天都是發現。而當你年長以後,該見過的都已經見過,最終你突然發現,生活不過是一日重複一日罷了。
再加上身體神經系統的老化和記憶的衰退,人對時間和世界的感覺越來越遲鈍,這很正常。
其實你仔細想想,年輕的時候也有很多苦惱的,比如你說的窮、成長時的痛苦和迷茫、因為財務不自由而常常被人束縛、經常被高年級的欺負,等等。
只是當你去回憶的時候,人非常習慣地將不快的記憶自動抹去,所以剩下的都是令人愉悅、懷念的場景——不開心的事,人們絕不希望在記憶中再被他弄得不開心第二次。
最後回答你的問題:在年輕的時候最貧窮,可有最優解?
最優解就是,別老覺得,要等到萬事俱備再行動,貴在勇氣和行動,要懂得隨遇而安。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生而為人,既不能擁有過去,亦不能擁有未來,對我們來說,真真實實的就是一點一滴逝去的當下。
而我們通常的做法是:犧牲今天,為了更美好的明天。
我覺得人生有幾大幻覺,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因為我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明天。
其實明天不一定更好,還有可能更壞。
題主,你現在記住我這句話。等多年以後,當你老去的時候,你記憶中最深刻的,絕不是你腰纏萬貫時,出入聲色場所,幾千塊錢一晚的「絕色美女」。
而是在你最貧窮的時候,第一次將她帶到湖邊,她踮起腳親吻你額頭的那一剎那。
不是你和一群狐朋狗友大家聚在一起,開茅臺、吃山珍海味的那一夜。
而是你年輕的時候坐在樓梯間,將一顆快融化了的糖,掏出來舔乾淨的那個下午。
不是你搞了多少錢,收了別人多少好處費。而是你高中的時候,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那時候你還沒有什麼投機取巧的思想,你記得你曾經拼過、愛過、痛過。
人生,很多時候不過是一種感覺。
既然你也認為是「最美好的年紀」,知道有些東西是錢買不來的,何不好好享受他,非要等有錢的時候再行動呢?
條件固然是重要,但是條件總是不能完備,在條件沒有齊全的時候,行動更重要。
因為人生總處處帶著不完美的殘缺。
當你年輕的時候沒錢,等你有錢的時候不年輕,當你有錢又年輕的時候不懂珍惜,等你懂得珍惜的時候,那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早已離你而去,成為你一生的痛。
你可能很窮,可能長得很挫,可能能力也不行,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你能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去愛每個人。你可能打動不了一個人,但你可以感動一個人。
我記得我小學讀過一篇課文,說同桌問主人公借一隻綠色的筆,主人公不借,結果同桌拿著一隻藍色的筆,在紙上認認真真的畫出了一棵藍色的樹,畫得比主人公還好,最後主人公也被感動了。
是的,人生也是這樣,手上經常拿不到自己滿意的筆,但你可以認真畫出一棵不是綠色的樹。
我剛來知乎,也是很不甘心,因為別人總跟我說「知乎現在過了最火的時候了,你來晚了。」
是的,我沒有趕上知乎最火的時候,我也只是個普通人,沒有天生一張帥臉,也不能像很多天生麗質的美女一樣,拿出一張張照片出來,刷臉刷身材。
但那有什麼關係呢?
— THE END —
☀來源:方獨(id:wansfang),微博:萬方中,經作者授權發布。
灼見
講新知識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觀點
聚合有愉悅感的藝術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今日頭條: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