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偵探福爾摩斯
導演: 蓋·裡奇
編劇: 麥可·羅伯特·詹森 / 安東尼·佩卡姆 / 西蒙·金伯格
主演: 小羅伯特·唐尼 / 裘德·洛 / 瑞秋·麥克亞當斯 / 馬克·斯特朗 / 凱利·蕾莉
類型: 動作 / 懸疑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片長: 128分鐘
又名: 神探福爾摩斯
IMDb連結: tt0988045
*********************************************
-------大偵探福爾摩斯(小羅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r Jr. 飾)即使在置人於死地之時也異常的邏輯清晰,然而辦案時有條不紊的他在私底下的生活中簡直就是個「怪胎」,至少在他的助手華生醫生(裘德·洛 Jude Law飾)眼中他是這樣一個人。
他們親手繩之以法的「黑暗巫師」布萊克大人(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 飾)在臨死前說死亡即是開始,隨後艾琳·艾德勒(瑞秋·麥克亞當斯 Rachel McAdams 飾)出現在他的身邊要他幫忙找個失蹤的人,而她身邊有個影子般可怕人物。坊間傳說黑暗巫師已經復活,他的墓地遭到破壞,而躺在棺材裡的人另有其人。
又到了大偵探福爾摩斯出馬的時候了,然而調查過程從一開始就險象環生,助手華生醫生在調查中更是險些喪命,福爾摩斯也陷入連串的迷團之中。
本片根據著名同名漫畫改編,作者萊昂納爾·威格拉姆(Lionel Wigram)。2010年第82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配樂2項提名、第67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Robert Downey Jr.
原以為這部《福爾摩斯》不可能忠於原著——小蘿蔔糖尼演福爾摩斯!他甚至不是英國人!裘德洛演華生!他簡直太帥太不憨厚!預告片裡的連串動作場面,也跟原著的紳士風味大相逕庭。我走進戲院的時候,十足是準備看笑話的。
開片不到十分鐘,就喜歡上了這個片。沉暗青蒼的色調,厚重斑駁的道具布景,將節奏的現代感精心地包裹起來,讓人幾乎覺察不到快速剪接和大量特技所暗示的21世紀。
小蘿蔔的造型,不似以往的福爾摩斯那麼冷峻,有紳士風度,比較有動感和喜感,本來我是不太看好的。但是他的演繹,這個劇本所描繪的福爾摩斯,居然跟記憶中的福爾摩斯處處吻合。
前文已經說過,如果你熟知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那麼你必須承認,福爾摩斯多數時候的確是不修邊幅的,他吸毒,他在不適當的時候拉琴,他心血來潮就在客廳裡放槍,他時常做散發惡臭的化學實驗,他隨時可以唯妙唯肖化妝成另外一個人,他身手敏捷,打擊對手不留情,他充滿黑色幽默,沒事喜歡諷刺挖苦蘇格蘭場和華生,但華生大概也是世上他最親近的人。。。
而這些,這一版的《福爾摩斯》都表現出來了,也許有一點點卡通化,也許沒有老派英國紳士的彬彬有禮,但是我一點也不介意。再說,福爾摩斯可能也沒把紳士當成一回事。他是個跟瘋子只隔一線的天才,小蘿蔔的演繹突出了這一點。
華生。在華生自己的敘述中,讀者得出的印象是憨厚忠誠。沒錯,他是忠誠,不過誰說忠誠就得表現得像一條忠犬?他的憨厚,主要是跟福爾摩斯對比的。估摸著誰跟福爾摩斯比,都不夠機靈。他是個軍人,他出生入死追隨福爾摩斯的大部分冒險,他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在適婚年齡,所以,如果影片合理引申,把他塑造成一個機智勇敢英俊的好男人,又有什麼不妥呢?況且裘德洛這兩年已經不再帥得沒邊了,所以剛剛好。他和小蘿蔔,應該夠資格被大叔控們收進後宮,
華生和福爾摩斯。真的不奇怪,如果福爾摩斯和華生被看成一對兒。本來他們就是一對兒,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奇怪怎麼大家不YY孟良焦贊呢)。華生要結婚,福爾摩斯是真的不贊成不高興;他倆平時就喜歡像老夫老妻似的鬥嘴;華生不放心福爾摩斯,福爾摩斯依賴華生;這些原著裡都寫著呢,怎麼大家都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興奮莫名捏?
所以,不要興奮,他倆本來就是那樣的,不需要額外想像;片子也不香豔,雖然預告片裡有個裸露鏡頭。就那一個。片子是很純正的偵探故事,懸疑設置妥當,然後層層抽絲剝繭,觀眾腦子還沒消化前一幕的場景,後一個轉折已經接踵而來,絕不低估觀眾智慧。過程中福爾摩斯的老謀深算明察秋毫膽大心細這些英雄特質也就半點不打折扣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讓俺們書迷最窩心的。雖然有一點誇張,福爾摩斯仍然是福爾摩斯。他經得起時間考驗,經得起更新。造型不像沒關係,貌不合神不離,當然好過貌合神離百倍。這個戲對福爾摩斯的刻畫,也就是側重了他性格中某一個方面,比較神經質比較瘋狂的一面。這一版的他很有靈氣。只要不計較恪守從前的紳士形象,就可以欣賞他。
福爾摩斯,很像是一個來自愛爾蘭的藍領工人,套個去年春晚開始流行的說法,非常地「純爺們」。影片的開始,這個長得虎頭虎腦的福爾摩斯阻止了一個類似邪教組織的現場犯罪。出場沒有幾分鐘,他就展示了一番硬橋硬馬的西式搏擊術,掃清了一個把風的小嘍羅看守的道路。這種展示肌肉的衝動,一直延續貫穿了影片剩下的部分。有《搏擊俱樂部》一般的地下拳擊比賽,慢鏡頭會告訴你福爾摩斯是如何靈活地擊敗了比他大好幾號的對手,還會告訴你,福爾摩斯有結實的肱二頭肌,更有優美的六塊腹肌。尤其是碼頭造船工廠迎擊一個秘密組織派來的超級殺手時,福爾摩斯要應對該殺手用一整艘船作為工具,來擊打他和華生醫生,上演各種打鬥與閃躲,有種鋼鐵俠附體的感覺,唯一的區別只是沒有那些神奇的高科技鎧甲。
這些動作戲,恍惚間會讓人有些困惑,偵探究竟是靠腦力來勞動,還是靠體力來勞動的呢?如果以前柯南道爾的小說,讓人們的印象偏重於腦力的話,那這部電影一定是來提醒人們,做偵探也是一個體力活,體能不足,光抽菸鬥研究科學,是沒有用的。柯南道爾筆下那個潛心筆跡學,注意推理邏輯性的英國紳士,變身藍領之後,就會因為沒有接到工作,而煩悶到槍擊牆壁,用子彈在牆上射出一些字母;性情也與冷靜、沉穩之類的詞似乎毫無關係,好像一個有人際交往障礙的怪人。而且他還對搭檔華生的個人生活十分不滿,似乎就希望華生陪伴在他的身邊,甚至不惜對華生的未婚妻口出不敬。而他自己又對一個國際女神偷著迷不已,還要上演在屠宰場這樣重口味的地方英雄救美的戲碼。看著女主角身後一扇扇豬肉被工業革命帶來的大機器麻利地對半切割開,福爾摩斯和華生都一臉骯髒地在豬肉林中掙扎,鍾情於原著裡那個形象的人,大概心中只會有一個詞:情何以堪。
而說到科學,這部以體能和冒險來詮釋福爾摩斯特徵的電影,一開始還真的很容易讓人徹底把科學這個詞拋往腦後,或者至少會把我們所了解的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徹底忘記。幽暗的倫敦街區,伏地魔一般會「死而復生」的頭號男反角,各種很難說是科學儀器,卻很像是鍊金術士所用的器具,還有各種詭秘的聖殿式建築,這一切都會讓哈裡•波特這個名字不停地浮現出來,很多時候都不禁要擔心,福爾摩斯會不會走進9又3/4站臺,突然就消失了,甚或覺得,他如果突然開始扔掉槍,而是揮舞一支魔杖,似乎都是有理由的。編劇把福爾摩斯從一個單純的偵探,上升到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的地位。果然是所謂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一個能打能跑還順便能推理的大偵探,不拯救一下危難之中的世界怎麼行呢?不過,這樣一來,又讓人忍不住想起了日本的《名偵探柯南》的劇場版,也是有很多次需要拯救世界,簡直讓人懷疑編劇會不會是一個日本漫畫愛好者了。
好萊塢出名的美男裘德•洛扮演的華生醫生的形象,與原著小說裡的謹慎小心有不小差別,居然是一個賭徒。他也遠不是原作裡那般矮胖,,行事有一塵不染的做派,簡直就是維多利亞年代的時尚青年。小羅伯特•唐尼相反就像一個錯走到了倫敦街頭的波德萊爾,很難說他像一個偵探,倒是更像一個在那個年代被視作放浪形骸的詩人。他們倆之間被拍出來的兄弟情誼,也如同《魔戒》之類電影當中的男主角之間的關係一樣,讓人有些浮想聯翩,當然這也是最近這些年好萊塢電影的又一個新賣點:看花樣美男玩曖昧。
這個劇本本身,改編自歐美流行的漫畫版《福爾摩斯》,作者萊昂納爾•威格拉姆他們倆的出現,基本就可以解釋這個電影何以呈現如今這個面貌的原因了。威格拉姆是賦予福爾摩斯和華生動作英雄內涵的人,他曾經說過這是對兩個人的新發掘,柯南道爾對他們的描述裡本身就包涵了這些潛能。
而蓋•裡奇則成功地將他心目中集中了藍領青年的倫敦城區穿越時空地搬回了維多利亞時代,除了色調上的區別之外,很多場景都讓人想起了幾年前同樣描述維多利亞時代的犯罪片《來自地獄》,而後者的罪案主角,就是臭名昭著的「開膛手傑克」。兩部電影裡也都出現了秘密會社,照此來看,產生一部《福爾摩斯大戰開膛手傑克》的電影,也並非不可能。傾心原著的人,可能會對這部電影心生抗拒,但熱愛這部電影的人同樣很多,它甚至成為了蓋•裡奇在市場上最成功的電影,也許維多利亞時代沒有被過濾過的生活本來就是如此,並沒有那麼多傳說中的紳士。
套用魯迅先生評論羅貫中的話,柯南道爾「狀福爾摩斯之多智而近妖」,大偵探其實是一個理性主義的魔鬼。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業餘時間做數學題解悶,天天泡大英圖書館還把座位下面磨出了腳印;此外,他還是一個超一流的造型師,精通各種微整型技術,再加上熱愛背包旅遊,瞧這素質,有他破不了的案子?當然,原著搞到後面,福爾摩斯的心理學造旨也有點誇張,他的探案理念以本格進,卻以變格出。
福爾摩斯誕生的時節正是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年月,被文藝復興埋種、啟蒙運動激活的理性主義星火早燒成了燎原之勢,這是一個理性萬歲、人定勝天的時代。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講,世界早已經祛魅,什麼魑魅魍魎,在理性大神福爾摩斯的山人妙計下,通通露出馬尾。蓋•裡奇玩了一個花招,大Boss布萊克一開始被塑造成一個超自然的黑巫師形象,影片看到一半時,我還真以為這次柯南道爾遭遇到了J•K•羅琳,心中暗想:乖乖,敢情蓋•裡奇也是文科生啊,對二十世紀的非理性思潮吃得如此透?居然拿日不落帝國的理性主義代言人祭旗了?
到最後還是翻了包袱,布萊克者,抽劣的舞臺魔術師耳,靠著劉謙的功夫想吃掉英國議會,意圖搶在墨索裡尼和史達林前頭建立極權社會,當然會雞飛蛋打。不過這也無意間勾勒出了獨裁者們的漫畫形象。極權社會何以建立?不就靠著人間天國的許諾和意識形態神話的營造?而這種意識形態神話營造又必然落實在獨裁者個人形象神話的塑造上*,原始的君權神授被改頭換面成法國大革命式的「人民」頭銜而已。羅伯斯庇爾最終玩火自焚,布萊克也難逃此命——當然,電影裡的布萊克主要靠的是託和生物、化學實驗,外加巧妙的媒體炒作,這怎麼瞞得過唐尼版福爾摩斯的火眼金睛?
不虧是埃德蒙•柏克的同族人,蓋•裡奇拍電影總還有點保守主義的潛在情懷,自由的傳統一定要保有,福爾摩斯跟殺人犯鬥太沒派了,撐死就是個《無恥混蛋》,這次跟極權野心家鬥,其樂無窮。不過話說回來,保守主義其實是質疑人的理性的,用福爾摩斯的理性來揭穿布萊克的神話,那還得寄希望於福爾摩斯個人華盛頓般的個人情操上,萬一歇洛克蜀黍動點歪腦筋,英鎊上估計印的就不是女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