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在某乎問答的角落裡,看到一個提問:青春是什麼?
提問之下的回覆中,除了一堆賣相雷同的勵志感言,還有兩個生怕被人看見的短小答覆,意外的耐人尋味。
一個說:青春就是除了擁有它的人,誰也沒資格描述的東西。
另一個說:青春就是最好的遮羞布。
然而不論是過往、當下還是未來,試圖定義青春的我們,又都用青春,遮了什麼羞呢?
貧窮。年輕時的貧窮,是理所當然的,甚至還可以成為我們清高、坦率的資本。
青春允許驕傲的我們對那些買不起的東西,總帶著一點輕蔑。
但青春替我們掩蓋貧窮,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自以為是,而是給我們備戰貧窮的機會。
我們大可以在青春之中享受生活,但最好不要忘記也在這人生中最清醒,最自由,最單純的時刻,學習知識,發掘天賦,培養愛好。讓我們在青春過後,即便沒能富有,也可以支撐起體面的生活,不需要畏懼貧窮。
但有多少人,還在一邊蓋著青春的遮羞布,一邊以為在這個萬物都被人明碼標價的時代,貧窮在青春過後,將還會只是一種心態呢?
輕浮。「年輕的小男生、小女生好騙。」這不是因為他們中有些人太天真。
天真並不是貶義詞。」好騙「,是因為他們中總有人太輕浮,會把買得起一雙鞋當成富有,把讀過了幾本書當成智慧,把年輕的樣子當成美貌,把青春中的靈巧當成才華。
青春掩飾了我們的輕浮。讓它顯得更像是清純。
青春之中,我們自然會跟隨感官和直覺,追求那些我們當下最喜歡的事物。我們也可以用腳做選擇,不願凡事想太多。但一向偏愛與人攀比的我們,為什麼又偏不把我們所追求的,也和別人比比看?
我們都僥倖不是最早一批闖蕩青春的人,也都有可以借鑑的,已經經歷過青春的前輩。那些青春過後,依然還能被尊重和認同的「前浪」們,他們都曾用青春追尋什麼?
相比之下,我們所執迷的,用青春來換取的,是否依然值得呢?
懦弱。青春給了每個人一萬個理由去懦弱。我們多多少少會喜歡自己和別人年輕時,怯生生的樣子。
但青春只要稍有離開的跡象,曾經細皮嫩肉的年輕人們,往往就會被懦弱,抽一個人生中最兇狠的,泛著血紅的耳光。
年幼時,我們有家人來保護自己。青春中,我們有時間來保護自己。
但如果青春之內,我們都不能學會,生活是需要自己來守護,並容不得一絲鬆懈的,那有些「意外」將必然隨之而來:
寶貴的時間會被他人理所當然地揮霍、踐踏,想要「自尊自愛」卻顯得格外矯情和浮誇,各種知恩圖報、誠實守信的為人天性,對懦弱的人們來說,也都越來越像是道德的奢侈品……
懦弱之中,人性美好的一面,只會見得越來越少。
既然誰也不想一輩子只成為了別人生命的延伸,那就不要在青春的末尾,還懦弱著,依賴他人,默認大家總會出於高尚或底線,顧得上優先保護你。
懶惰。在人們最年輕的時刻,青春把無數的可能,慷慨大方地交到我們手裡,任憑年少輕狂的我們自己處置。
青春讓我們可以懶散著、瀟灑著,就舉重若輕地完成很多事情。還順便替我們規勸那些企圖妨礙我們的人,「莫欺少年窮」。
然而有潛力,終究不意味著有能力。從來都只有很少一部分「窮少年」,真的會「有日龍穿鳳」。
如果沒能在青春中學會,懸梁刺股、破釜沉舟地突破自我,那大多數人曾經的潛力,不過也只是青春給我們貼過的一個很快作廢的標籤而已。
而當青春過後,那些依然捨不得撕掉它的人,只能再給自己貼上個「在奮鬥」的標籤,無縫銜接,免得被人奚落。
可惜這種所謂的奮鬥,除了自己,誰也騙不了。
而且不論青春替我們遮擋、掩蓋過多少事,遮羞布畢竟總會越用越破舊。
青春過後,那些沒能為此做好準備的人,或早或晚地,總會撞見一面生活的全身鏡。也總得尷尬地發現,原來這麼多年,他們在旁若無人地裸奔,大家在習以為常地擦肩而過。
更有趣的是,我們都發現了,那種「我很努力,但是運氣不夠」的現象,在青春過後的世界裡,只存在於人們的自我陶醉的評價裡,而且作為成年人,都能一眼看穿 「虛假奮鬥」「自以為是」和「自欺欺人」。
但總還會有很多人,沉浸在這些行為中,甚至都不再覺得丟臉,覺得需要一塊遮羞布。
當然,對青春的反思和警醒,不是為了改變誰。我們也不嘗試這麼做,但或許可以用來告誡自己,堅守事實。
別把「青春」或「奮鬥」,用成了奢侈但沒什麼效果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