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觀察】
前情提要
作為富士臺的看板檔(註:相當於黃金檔),月九劇(每周一晚上9點播出)長久以來是日劇收視風向標。2007年春季劇《求婚大作戰》作為當季收視冠軍絕對是值得一提的經典作品。《求婚大作戰》延續了月九劇經典的純愛題材,由山下智久(註:出演過《野豬大改造》《code blue》等經典日劇,因在2015年日劇《朝5晚9》飾演霸道和尚而為很多中國觀眾知曉)主演,因為別出心裁的設定、優秀的敘事節奏和細膩感人的情感刻畫而為觀眾所喜愛,對於慢鏡頭的運用也令人印象深刻。
《求婚大作戰》曾在2012年翻拍為韓劇,按照韓劇的播出習慣從原版的11集擴充為16集,相比於日劇原版,增加了一些更為戲劇化的煽情橋段,削弱了熱血勵志的校園故事,加強了愛情線的曲折坎坷,更加符合韓國觀眾的收視習慣,算是一個成功的本土化改編。
然而,月九近兩年收視的持續走低使得「富士要完」成為日劇圈受眾的普遍認知。或許是為了補償收視頹勢,2016年,富士臺接連將數部日劇版權賣到中國,《求婚大作戰》就是其中之一。無論富士臺的自救計劃能否成功,中國觀眾都不得不面對一部中國版的《求婚大作戰》了。
照搬日版劇情,改編生硬
這部由當紅小鮮肉張藝興主演的翻拍劇《求婚大作戰》,已播出的前6集收視慘澹。中國版的《求婚大作戰》並沒有效仿韓劇版的本土化方針,而是「神還原」了日劇版的人物關係與故事線索,場景、情節、對白都是直接從日版搬演而來,關鍵臺詞都只是對日語臺本的簡單翻譯,連背景音樂都是日版原音。雖然中國版還是將太過日本特色的情節做了轉換——比如把女主人公去神社求御守換成了去靜安寺求平安符,把花火大會中的浴衣換成了漢服——但這些蹩腳生硬的改動根本無法給國內觀眾帶來任何代入感,只能讓人覺得脫離生活、矯情造作,分分鐘出戲。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沒有任何新增創意的作品,卻硬生生地從11集拖成了32集,裡面注了多少水可想而知。原本2007年電視劇相對現在的劇而言節奏就比較慢,再將同等的內容量拉成近三倍的時長,情節將會有多拖沓可想而知。
比劇情更尷尬的是一眾演員的演技:婚禮現場、婚禮致辭,輸了棒球賽……不管什麼場景,什麼樣的情緒,陳都靈一直笑得很美很標準,張藝興一直面癱得很帥很僵硬。接連幾集看下來,陳都靈只有兩個表情——笑和不笑,張藝興只有一個表情——面癱(如果這也算表情的話)。我承認主演長得很美,但這種毫無情感代入的演技,讓整部劇失去了應有的味道。一切情緒表達全靠內心獨白和背景音樂強推,於是本該很燃很青春洋溢的劇情燃不起來,本該很感人的婚禮致辭卻讓人內心毫無波動。
來對比一下日劇版吧:女主(長澤雅美飾)準備婚禮時笑得溫柔幸福,與男主聊天時帶著點嬌俏頑皮,聽著男主的致辭眼中淚光閃閃;男主話不多、有點笨,偶爾脫線,不太愛笑的性格也同樣用簡單幾場戲就表現得非常充分。日版裡女主拜託男主致辭的那場戲就非常出彩,聽到女主的聲音,男主原本有些壓抑的表情驟然就生動起來,向女主討要出場費之類的賤賤的玩笑話脫口而出——因為場合是青梅竹馬的女孩跟別人的婚禮,所以男主熟稔中又帶著一點尷尬和強顏歡笑,這些複雜的情感都在男主的表情和語氣中體現出來。
「小鮮肉」有錢有資源卻演不好戲
其實山下智久在日本並不算演技出眾的藝人,飾演的角色往往是話不多、表情不豐富、有點脫線有點陰沉的一類。作為一個所謂的「偶像派」,也會在演戲的過程中時不常耍個帥,換取粉絲一片尖叫。但是看他的作品卻絕對不出戲、不尷尬,該有的情緒都能展現出來。反觀國內的小鮮肉們,吳亦凡在《致青春2》中以一句「菩薩知道我有多難過」而成為表情包新秀,鹿晗在《擇天紀》裡賣萌耍寶活活毀了陳長生,如今張藝興又攜《求婚大作戰》前來參戰,在成功讓觀眾記住了植入廣告中新口味冰激凌的同時,也讓大家再次憶起了被小鮮肉霸屏的恐懼……
吳亦凡、鹿晗、張藝興是韓國男團出身,山下智久也是「偶像派」出身,都是日韓偶像工業培養出來的藝人。山下智久確實極受富士臺青睞,數度主演月九,但張藝興等人回國後拿到的資源相比山下只多不少。他們之間的演技差距就真的大到這個程度嗎?
或許這個鍋不該全由小鮮肉來背。編劇行業的糟糕現狀使得劇本質量嚴重不過關,人設浮誇臺詞生硬,極端的明星本位制也使得導演往往對作品毫無發言權。編劇管不了,導演管不了,還有誰能拯救小鮮肉們尷尬的演技?在這種情況下,劇本貼合明星本身人設就成了一個相對保險的做法。其實日韓電視劇也常有這種為演員量身定製人物的情況出現,比如前面也提到過山下智久的戲路就相對單一,但由於製作成熟,也常常能夠成就經典的人物形象。而中國的偶像工業遠未成熟,偶像人設教條僵化,翻來覆去就那幾種。到最後,穩妥的面癱臉就成了小鮮肉們千人一面的劇中形象。
希望大陸版《求婚大作戰》的慘澹收視可以給影視劇行業敲響警鐘,小鮮肉引領收視神話的日子註定不會長久。你看富士臺從去年起連續起用山田涼介、相葉雅紀這樣的當紅藝人主演月九,不是仍舊收視連跌嗎?只重明星效應,忽視劇本質量,遲早要完。
□天白(日本流行文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