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初戀故事,湖水清澈的棕櫚樹林,一遍遍走過的黃泥路,油漆斑駁的老房子,灰藍色的木頭百葉窗。馬拉腔國語,夾著廣東話、印度話、英文、閩南話,咖啡、紅豆冰、炒果條、夾腳拖。處於赤道的小城格外炎熱。熱得蒼白又無聊的下午,那個年代,不像如今可以商務,孩子們玩彈珠玩打架魚,吃的是街角便宜的紅豆冰,打起架來男孩和女孩打作一團,表示愛慕時絞盡腦汁寫情書,中心位置的咖啡店是大家聚會的地方,流言碎嘴甚至不用一天就可以傳遍整個小鎮。在這裡我看到一個比中國還中國的馬來西亞華人聚居地,男孩和女孩的小心思也在這一片炎熱中慢慢落地生根。
影片中的小鎮像極了歐洲電影中小鎮,封閉,搖曳多姿,獨有味道。小鎮的人們悠閒地在阿牛爸爸的咖啡店裡,喝著咖啡,吃著炒過條,聊著家長裡短。孩子們玩著彈珠,賭著打架魚,吃著紅豆冰,在嬉笑打鬧著情竇初開。
片中人物角色鮮明,各有特色。想讓兒子繼承家業的老實本分的咖啡店主,講話嘮叨一心想外闖的大哥,木訥羞澀懷揣愛慕的少年,胖萌勇敢的妹妹,匪氣堅強的單親女孩,痞氣搞怪的兄妹倆,毒舌奸詐的老闆娘,油滑又有音樂才華的非洲,過著色彩繽紛,五彩斑斕又有點叛逆的青春,就這樣時間流轉,草長鶯飛。
2010年的電影,那麼古老,用的還是八十年代的背景,講的一個青春早期的故事,小城的男孩女孩們在青春期懵懵懂懂的互相愛戀著,卻都沒勇氣明說,只是暗示暗示,在心底慢慢的加重,加深,最後卻成為自己內心深處的美麗的初戀故事。
誰的青春不是這樣呢?初戀猶如秘寶,不敢輕易說出,悄悄深埋,直至錯失。
botak的情書已經弄得皺巴巴的,所有人都知道了botak喜歡打架魚,只有打架魚不知道,要是你暗戀過一個人,你一定會懂阿牛,那種默默卻又自卑到塵埃裡的愛。不敢輕易說破。害怕從此失去。願意為他做所有的事情,就算受傷也是默默舔舐。因為他開心而開心,因為他難過而難過,這也許就是暗戀的最高境界吧。
Barlay冰就像是那種普通女孩,穿著很普通的校服,扎著沒新意的辮子,沒有多少話,平時低眉順眼,看到喜歡的人雙眼卻向會放電一樣,看到她眼裡會有星星。botak喜歡打架魚,這個木訥又羞澀的男孩不敢表達自己的喜歡,他的喜歡藏在厚厚的畫板裡的素描畫裡面,藏在深深抽屜裡面的情書裡面,卻不敢說不敢講,這也許像極了青春時候的我們,喜歡的人名字寫了千百遍,卻也不敢遞到她面前。
後來,打架魚最後走的時候,botak去送她,手裡緊緊的抓著一封情書,卻沒有那個勇氣,最後遞給打架魚一袋紅豆冰,也許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有的經歷,多年後回想起來會不會嘆息當年不夠勇敢,但世事也只是如此。
再後來的後來,botak身邊也有了美麗的女友,與打架魚也就這麼失散在人群中,人生就是這樣,誰也不敢說永遠,現在最愛的人將來可能也就是一個模糊的記憶,對botak來說,初戀就像那一袋紅豆冰一樣,有點酸甜,冰冰涼涼,把人的舌頭冰麻了卻讓人記住了它的味道。
如果當時Botak在車站挽留打架魚如果他能把寫好的情書成功送給打架魚,或許就是不同的結局,但是沒有如果。第一次喜歡的人或許就叫初戀吧,可能不算很特別,也沒多驚天動地,但就是純粹得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