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倫哥視野!
河南省郟縣縣城的東南方,有一座易守難攻、堅如磐石的神秘古寨,矗立在汝河衝積平原的窪地上。它有著雄偉的6米高紅石寨城牆、潺潺的護寨河以及400多間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館」。這座古寨就是有著「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稱的臨灃寨。
臨灃寨又名紅石寨、朱窪寨,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朱窪村,距平頂山市25公裡。它坐落在碧波蕩漾的北汝河畔,發源於香山的利溥、灃溪兩水分別從寨東寨西流過,流向北汝河。
臨灃寨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甚至更早。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北魏時期的酈道元在《水經注·河水》中記載:「柏水經城(寶豐)北復南,豐溪自香山東北流入郟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東,環村一周,復東北至石橋入汝。」
因村在「二水」之間,故村名為水田村,這就是臨灃寨的前身。也許是交通便利又屬風水寶地的原因,長久以來一直有張姓人家在這裡繁衍生息,水田村也就演變成張家埂。
明代萬曆年間,山西洪洞縣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租借張姓人家土地種田為生。強龍壓住了地頭蛇,靠著聰明和勤奮,朱姓人家逐漸成為寨中大戶,張姓人家反主為佃,靠給朱家種田為生,張家埂由此改名叫朱窪寨。臨灃寨的興衰自此與朱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清道光和鹹豐年間,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懷宗及其子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鹽業貿易發跡。尤其是朱紫峰,通過捐助黃河,當上了河南汝州直隸州鹽運司知事,沒用幾年就積攢了數量可觀的財富。而他的兩位兄長也在他的關照下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大鹽商。
有錢之後,兄弟三人鑑於當地地勢平坦、無險可依,商議扒掉土寨,建石寨自保,再建造一座宅院供日常居住。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秋天,朱紫峰耗費重金聘請了一位高人為朱家設計住宅和寨子,可以說是做到了步步設防、易守難攻。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寨子修了整整28年才徹底竣工,共耗資700萬兩白銀,取名臨灃寨,意思是臨著灃溪的寨子。
一走近臨灃寨,你就會感受到它的特別——整個村落被淺紅色條形石砌築的寨牆緊緊圍著,周圍是千畝蘆葦、百畝竹園,楊柳河、北汝河繞寨而過,終年綠水長流,構成了一副天人合一的畫卷,從外觀上來看像是水窪裡的一條大船。
臨灃寨在總體布局上遵循了中原堡寨式傳統民居的特徵,是當地建造技術、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倫理、審美觀念、風水文化等傳統文化要素的綜合體現。圍長約1100 米、高6 米多的寨牆上有城垛800個,所以當地人又稱臨灃寨為紅石寨或紅石古寨。
古寨俯視呈橢圓形,按八卦的乾、坤、巽三個方位,分別設西北門「臨灃」、西南門「來曛」、東南門「溥濱」。寨內有東西、南北大街各兩條,呈「井」字形交叉。站在臨灃寨東寨門前只能看到城牆內的建築,根本看不到主街道。主街道與城門呈120 度夾角,寨內南大街、北大街為主街,東小街和中街是副街,街道呈井字形交錯。除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是直道,其他都是丁字形的死胡同。
臨灃寨的窪地聚落、古寨牆、古寨河、明清時期古民居、宗祠、關帝廟融為一體,成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寨內現有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佔90%。寨內還有明代民居三間一院,較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400多間。
這些建築既有中原農村特有的以磚、石為主體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門窗為裝飾的小巧玲瓏。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層弧形石板作為門洞的拱頂,每層石板上都雕有圖案,十分美觀。其中,以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保存最為完好。
臨灃寨雖為村寨,實質是一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小社會。寨內有五口古井,供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建有朱家祠堂一座,為祭祀先祖和先賢的場所。建有關帝廟一座,是寨內最高等級的宗教文化建築,整塊紅石透雕而成的九欞紅石窗古樸厚重。建有「酒館院」一座,用當地所產青高粱製成「臨灃燒酒」,專為招待賓客、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生子滿月所用,酒香撲鼻,後勁劇烈。建有「京貨鋪」一座,是臨灃寨內唯一的商業店鋪,專營京廣時髦物品,兼營糕點、食鹽、香油、瓷器、布匹等物品。可以說,不出村寨基本可滿足生產生活之需。
作為堡寨型村寨,臨灃寨的軍事防禦特點突出。寨牆上分設5座哨樓、800個垛口,牆體中央設機槍孔,3個寨門均裝有十釐米厚鐵皮鑲裹榆木城門,寨牆外設護寨河,牆體堅固,城高水深,易守難攻。寨內設槍炮局一座,專門生產槍炮子彈,為守寨御匪之用。
寨內有「旗杆樓」一座,樓內地坪高出樓外地面五尺,可以居高臨下控制攻入該樓的盜賊。另外,寨內設置了完善的防火防汛設施,共同形成了一套嚴密的防禦體系,使這座古老村寨在建成之後,曾先後擊退土匪、捻軍、太平軍和侵華日軍,至今依然屹立於中原大地。
TIPS:
門票價格:免票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攻略:自駕從郟縣汽車站進入復興路—龍山大道—紫雲路—S231—平郟快速通道,從平郟快速通道到臨灃寨。
當地美食:餄餎面、豆腐菜、燉三寶、羊肉麵條、燴饃等。
本文由倫哥視野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飽覽河山!這個「千古第一村」,是封建宗法社會縮影,耕讀文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