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生命的降生是為了什麼?
為了拯救另一個即將消逝的生命。
「我小時候,媽媽說我本是屬於天空的,因為父母的愛而降臨人間。到了後來我才發現並非如此。我的出生並不是偶然,而是精心策劃的結果。
我是為了一個特殊的原因出生的。科學家將我媽媽的卵子和我爸爸的精子放在一起,製造出特定的基因組合,他這樣做是為了救我姐姐的命。」
電影《姐姐的守護者》中,安娜似乎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她的出生並不是父母的愛之使然,而是因救姐姐而生,作為姐姐的「藥」而存。
姐姐凱特在兩歲時被檢查出患有白血病,由於父母和四歲的哥哥傑西配型都不成功,於是絕望的父母布萊恩和莎拉通過基因編輯、染色體配對,定製了一個能與凱特完美配型的胚胎,這個胚胎就是安娜,帶目的性而來,依功能性而生。
從第一管臍帶血開始,十幾年來,安娜不斷被要求向凱特捐獻白細胞、幹細胞、骨髓...
安娜的出生就是不公平的,在她還沒有懂得什麼是痛苦的時候,就已經在承受痛苦了。
在安娜第一次捐獻淋巴細胞時,因疼痛而呼喚母親,而母親眼中只有凱特,直到父親再三強調「安娜要見你」,母親才趕過去安慰安娜。再一次因為捐獻身體組織而住院的安娜虛弱的躺在病床上,母親為了能早點回去照顧凱特,不顧醫囑強行給安娜輸止疼藥。兩個女兒之間,在母親心裡凱特永遠都是「優先級」。
凱特在父母的精心呵護、與妹妹源源不斷的供給之下突破醫生「只能活到五歲」的預言,但癌症還是在她十五歲時再次復發,被醫生診斷為腎衰竭晚期,這一次,如果不能換一顆健康的腎,凱特也許就救不回來了。
十幾年來作為姐姐的「特效藥庫」而存在的安娜,雖然在抽取骨髓時疼痛難以忍受,但卻沒有因此而拒絕給姐姐捐獻各個身體組織。這時,父母像過去的11年一樣,向安娜提出了捐腎的要求。然而這一次,安娜卻沒有像之前一樣順從。
「要是我只剩一個腎,我就不能去運動,不能當拉拉隊員或者懷孕了是嗎?我不想再在身上割肉了!」
在母親看來,安娜是不可理喻的。姐姐的病危及到生命,而正需要安娜的時候,安娜卻選擇了拒絕。
於是,安娜用當掉項鍊的700美金,找到一位勝訴率90%以上的律師起訴父母,想要拿回自己的「身體所有權」。
當律師接待這位年僅11歲的小女孩時,聽到安娜的經歷甚至以為安娜是在開玩笑,直到安娜拿出一沓醫院的捐獻記錄後。
11年住院8次,6次導管插入,2次骨髓抽出術,2次幹細胞切除術...
那一沓密密麻麻的醫療單子,就是安娜僅有的11年的人生中,刺向安娜身體的每一針。
凱特生病的時候,傑西只有4歲,於是傑西的童年也就停留在了4歲。
從小被忽視,讓傑西自暴自棄,他酗酒、嗑藥、偷車,甚至縱火。父母毫不掩飾對這個自甘墮落的兒子的失望,凱特的病也讓他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心傑西,他們對傑西的放任不管更加讓傑西覺得,自己在父母眼裡如同看不見的煙霧。傑西甚至羨慕安娜,因為安娜雖然作為凱特的「供給庫」,但她至少是被需要的。
凱特,一切故事因她而起,她瓜分走了大部分的母愛,卻同樣受制於這份沉重的母愛。
母親以愛之名綁架了安娜的一生,綁架了傑西的童年,綁架了凱特生命最後的尊嚴,這種近乎偏執的愛讓整個家庭都陷入痛苦...
法庭上,幾乎所有人都支持安娜給凱特捐腎,直到安娜的律師對母親提出問題。
你問過安娜嗎?
你問過安娜願不願意嗎?
站在安娜的角度,這樣做是不是太過分了?
母親認為安娜向凱特捐獻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是義務,因為她自己會為凱特獻出一切,那麼安娜肯定也是一樣的想法。
她一心想救凱特,卻忘記了安娜同時也在承受著抽取骨髓的痛苦,她拼盡全力保護凱特,卻忘記了安娜也需要保護。
母女倆帶著不同的目的在法庭上對峙。
一直在角落的傑西站起來說出了真相。
並不是安娜不想救凱特,而是凱特不想再痛苦的活著了。
凱特已經被病痛折磨太久太久,她深知自己康復無望,與其連累安娜,讓整個家庭都陷入痛苦當中,不如帶著美好幸福的死去。
安娜深愛著凱特,她願意用自己的腎來延長凱特的生命。安娜多次目睹姐姐發病時虛弱痛苦的樣子,她不忍姐姐這樣備受折磨,但更害怕再也見不到深愛的姐姐,安娜內心的掙扎著。
當安娜在法庭上說出姐姐所交代的事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這時,醫生告知凱特的生命只能維持24~48小時了,於是所有人都來到醫院陪伴凱特。
安娜對凱特道歉,說自己沒能忍住,把一切都說了出來。姐姐溫柔的抱著安娜:「沒關係,你不知道你自己到底有多勇敢,謝謝。」
凱特表示想跟母親獨處一會,這時凱特拿出自己珍藏的相冊送給了母親。
「It&34;
&39;s us.&3F3F3F; --tt-darkmode-color: 3F3F3F; --tt-darkmode-color: 3F3F3F; --tt-darkmode-color: 3F3F3F; --tt-darkmode-color: C0C8D1; --tt-darkmode-color: 3F3F3F; --tt-darkmode-color: 3F3F3F; --tt-darkmode-color: C0C8D1; --tt-darkmode-color: 3F3F3F; --tt-darkmode-color: FFFFFF; --tt-darkmode-color: 3A8A8A; --tt-darkmode-bgcolor: B4DFDF; --tt-darkmode-bgcolor: F00101; --tt-darkmode-color: F00101; --tt-darkmode-color: F00101; --tt-darkmode-color: F00101; --tt-darkmode-color: #FF0B01;">心理學家認為,發展出自我的覺察和反思能力能夠極大程度地避免落入情緒的陷阱而不自知。沒有人能避開情緒感受,我們的目的也不是要「去除」情緒,這是不可能的,而健康的狀態是,我們既能不迴避情緒感受,允許自己無障礙地感受自己的情緒、被它們影響,又具備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並加以反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