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usic Of The Night
傳統音樂劇之歌劇魅影
《蝶》作為中國音樂劇的典型與創新發展的先驅,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將古老而浪漫的愛情故事中追求自由和思想解放的精神同「蝶人」的渴望、牢籠、烈火、審判結合在一起,現代化的音樂和多出現在西方音樂劇中的元素完美地在新時代演繹出舊故事,引發新的思考。將封建禮教用一種獨特的意象表現出來,就像這段歌詞所提出的問題;但不僅僅批判著舊社會,同時這判決還代表著一切苦難、腐朽的教條。
《心臟》:不是說有了真相就能看到光亮/這世界並不在乎有什麼真相。
通過這個浪漫的帶著抗爭色彩的愛情故事,讓我們走進下一部要介紹的作品,西區四大音樂劇之一的《歌劇魅影》。
主人公拉烏爾如願得到八音盒
這個八音盒便與四十九年前的魅影有關……
當時的巴黎歌劇院接連發生許多怪事
同時,女主頻頻遇害
大家猜測這一切都是劇院的幽靈幹的
幽靈愛上了另一女演員——克裡斯提娜
克裡斯提娜憑藉幽靈暗中教她唱歌,獲得新女主的位置
但她卻愛著經紀人——拉烏爾
幽靈對克裡斯提娜的佔有欲加深了他的的嫉妒
由此引發了恐嚇、詛咒、追逐、報復、謀殺等一系列情節……
幽靈便是「魅影」——
在愛和佔有欲之間魅影將作何選擇?
而克裡斯提娜和拉烏爾的命運又如何?
《歌劇魅影》是勒魯於1911年發表的,介於偵探小說和荒誕小說間的作品。巴黎歌劇院的幽靈和因它而生的靈異事件,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和罪惡的荒誕。在秘密逐漸揭開的過程中,「魅影」對女主人公克裡斯汀的愛,悲慘的人生經歷帶來的畸形渴望,互相依靠卻互相束縛與傷害的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幽靈的愛情悲劇在無限的慨嘆中收場。
加斯通·勒魯是生於十九世紀的法國通俗文學作家,早年從事律師職業,後來成為記者。作品題材很廣泛,擅長使用獨特的小說蒙太奇手法,讓小說自然地產生與舞臺和熒幕相契合的效果,這也是音樂劇《歌劇魅影》取得極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也許說起這部由韋伯創作的經典音樂劇,大家都會立刻聯想起和它同名的主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這段旋律(遺憾的是,它的原創性具有爭議)在沒有看過音樂劇的人聽來可能也是熟悉的,或許它曾經出現在音樂軟體的日推或視頻剪輯中,過耳難忘。而這部音樂劇中其他的曲目也一樣有如此的魔力,例如The Point of No Return(曾經是我的最愛),譯作不歸點。魅影向克裡斯汀袒露心跡,以為她的歌聲為自己而唱,她的愛情投注在自己身上,而不僅僅是舞臺上的角色,不僅僅是劇本裡的牽線木偶。這種孤獨而瘋狂的愛情,在表象和暗影中旋轉著,孤注一擲,像烈火一樣燃燒,對於世俗的審美和心靈的桎梏,一暗一明的社會地位全都無視,只有一個痛苦的靈魂追求一個自由人的呼喚,然後在杳無回音時消逝了。這種強烈的張力和不對等的美感在詞曲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何時,我們的血液才能夠奔騰?沉睡的種子才能綻放成花?熊熊的烈火才能把我們焚燒殆盡?」這本是克裡斯汀的臺詞,卻在沒人相信的劇本裡以一場虛幻說出了那個孤獨的音樂天使的心聲。
《歌劇魅影》的同人創作熱度很高,並且有不少學生社團進行劇目編排,它作為很多人走進音樂劇「大坑」的「入坑之作」,是真真切切的重要回憶。
在看完《歌劇魅影》音樂劇的那個冬天(距離現在應該兩年了)我曾經沉思也曾經痛苦,這並不是我心目中最動人的故事或最高潔的愛情,但無疑它令人默然,令人難以自拔。對於怪誕,對於充滿缺憾的真實,音樂劇刻畫了一個切合原作意境的場景,並且每一種獨特的感情都用一段旋律鐫刻在人們腦海裡。高樓上的擁吻,摘下面具的自白,還有呼喚(唱吧我的音樂天使——?),綿綿不絕的呼喚。韋伯的音樂用抑制的筆調寫出了豐富的言外之意。它值得一聽也值得一看,值得一個孤獨的夜晚和無數的淚水。它值得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真心相待。
法國音樂劇,改編自司湯達的長篇名著《紅與黑》,該劇的作曲作詞為——William Rousseau、Sorel、Vincent Baguian和Zazie。該劇以法式搖滾風情構築了波旁王朝復闢時期男主人公於連的愛恨情仇。於連是維裡埃小城一個木匠的兒子,從小希望藉助個人的奮鬥躋身上流社會。因為精通拉丁文,於連被選入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於連與市長夫人德瑞那互生好感。兩人關係敗露後,在神學院院長的舉薦下,於連成為了侯爵的私人秘書,又與侯爵女兒瑪蒂爾德有了私情。但在教會的策劃下,德瑞那夫人被迫寫了一封信揭發於連,讓於連的前途毀於一旦。惱羞成怒的於連開槍打傷了德瑞那夫人因而走上斷頭臺。
音樂劇莫扎特是一部德奧音樂劇,由Michael Kunze作詞,Sylvester Levay作曲,是一部描述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德語音樂劇。全劇共有53首歌曲,分為兩幕進行演出,其中包含了流行、搖滾和古典等各種風格的歌曲。這部音樂劇概述了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痛苦而又短暫的一生,突出了他對藝術的極致追求和對自由的無限渴求,也描繪出由此在他生活中與父親和Colloredo親王產生的衝突。這部音樂劇最特別的設定是,在舞臺上讓Mozart和一個孩子Amadè同時出現, 他就是小時候的Mozart, 永無停止地在寫新的交響樂,最後也是他終結了Mozart的生命。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阿蘭·鮑伯利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在多年前遭判重刑,假釋後計劃重新做人、改變社會,但卻遇上種種困難的艱辛歷程。曾被英國BBC電臺第二臺的聽眾選為「全國第一不可或缺的音樂劇」
《悲慘世界》與《貓》、《歌劇魅影》和《西貢小姐》一同被認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劇。
2011年進入巴黎國際音樂劇學院進修,然後在CôtéCour音樂學院訓練;
曾出演兒童音樂劇《邦貝克王子歷險記》、《叢林之書》等;法語改編版輕歌劇《Auberge du Cheval-Blanc》;音樂劇《Madiba》、《霧都孤兒》、《愛麗絲》、《開膛手傑克》、
《300米高塔》(又名《艾菲爾鐵塔》)
曾出席阿維尼翁藝術節
法國知名編劇、詞曲作家、演員、歌手;
1988年,他創作了第一部獨角戲《OUF》,1989年創作了第一部戲劇《Choc d'amour》,並在Conflans St Honorine藝術節上獲得「演員工作室」獎;
1993年出演《美女與野獸》;
1998年憑藉在《罪愛》中的表演獲得7 d'Or(法國電視製作獎)最佳M6小說演員的提名;
2006年出演音樂劇《Cabaret》,並獲得2007年Molières7項提名;
2010年出演音樂劇《MAMMA MIA!》Harry一角;
2016年在法語音樂劇《三個火槍手》中擔任藝術指導。
1978年9月19日出生於伊朗,加拿大籍音樂劇演員,主要在倫敦西區從事音樂劇表演。
Ramin因在西區版《歌劇魅影》中分別扮演過兩個不同的角色:勞爾和魅影而引人注目。他也是《歌劇魅影》的續集《真愛不死》中魅影的第一任扮演者。Ramin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分別扮演過Feuilly、Marius、Enjolras和Jean Valjean。
1982年5月20日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音樂劇演員,女高音歌手。
出演的劇目主要有《The Little Mermaid(小美人魚)》、《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Love Never Dies(真愛不死)》等,2011年獲勞倫斯·奧利弗獎提名。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百度)
組員
鄭寧寧 林欣暢 鄭匯東 陳思彤
高二指導
林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