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中有一個10歲左右,活力四射,體能滿格,卻有嚴重學習障礙的孩子,那這個家的日常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是不是整日雞飛狗跳,不得安寧?或許你想像不出,但這部劇卻以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了出來。
這是一個倫敦的普通四口之家。爸爸Simon是雜誌社編輯,業餘時間為知識競賽出題,喜歡足球。媽媽Emily是科學家,更是個所謂的"書呆子"。兩人都是學識廣博,風趣幽默,兒子Ben也聰明懂事,但他們的女兒Rosie卻因為染色體異常,導致嚴重的學習障礙,不會講話,行為還像是1歲小孩一般,會喊叫和咬人。這樣的孩子,顯然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嚴峻挑戰。
故事分兩條時間線,交叉講述,每集之間沒有連續性,它更像是把這個家中的生活片段平實地展現出來。一條時間線是10年前,Rosie剛剛出生的時候,面對這樣的一個孩子,每個家庭成員都措手不及,無法接受。而另一條時間線是現在,此時這個家已經運作出了一套應對Rosie的方法,雖然生活依然紛亂,但大家都回歸正軌,努力從容應對。
這樣一個有些沉重的題材,但編劇既沒有淡化或美化這個家庭承受的痛苦,又沒有太過寫實而使觀眾難過。每每在父母手足無措,疲憊不堪之際,便伴隨著Rosie的一點點的小進步,溫馨又令人動容。再加上這對父母的日常對話妙語連珠,哪怕有時生活辛苦,也講得出笑話,所以觀看體驗一點兒也不致鬱,每集只有半小時,卻非常耐看。
這部劇中非常難得的地方,就是它真實且細緻地刻畫了Rosie出生後,父母在心理上所經歷的掙扎。Rosie在出生後沒有馬上得到確診,Emily覺得孩子出了問題,但周圍沒有人相信她。此時的她無法回去工作,整日在家帶孩子,不修邊幅,精疲力竭,而且承受著巨大的恐懼和無助。
丈夫Simon雖然也察覺到不對,但他更多地選擇否認,無視,以為不說就可以裝作一切正常。而在孩子確診後,母親Emily面對的則是無法跟孩子產生情感連結。她覺得自己無法愛這個孩子,因為這個孩子終身殘疾,她的所有美好想像變為泡影。這裡編劇體現出了母親對孩子的複雜情感。她不是一味地愛孩子,她坦言自己恨孩子,照顧她只是出於責任。她嘗試用科學家的理性來為病因找一個答案。而與此同時,她又為自己身為母親而恨孩子感到自責,備受煎熬。
Simon自己就成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這樣的孩子令他難以承受,他開始酗酒,晚歸,精神出軌,甚至考慮拋家棄子,一走了之。他無法幫忙照顧孩子,更無法成為Emily精神上依靠。於是,像很多家庭中上演的"喪偶式育兒"那樣,夫妻間的分歧不斷擴大。這個孩子幾乎使他們的婚姻分崩離析。
10年後的現在,這對夫妻依然在一起。生活依然辛苦,他們要兩人合力才能給孩子刷牙和洗澡,但他們充滿耐心。他們製作圖片冊,想知道孩子到底想去哪裡,像破譯密碼那樣,努力理解這個孩子。這10年間,他們接受了女兒殘疾的無奈現實,哀悼那個未出生的正常孩子,與這樣的女兒產生情感紐帶。他們習慣了沒人能夠幫忙帶孩子,Rosie甚至被託兒所勸退,也習慣了在每個公共場合,承受他人的異樣眼光,與孩子各種鬥智鬥勇。而孩子會走路和會叫媽媽這些正常孩子輕而易舉的事,對他們都是巨大的欣喜,給人由衷的感動。
誠然,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花費比常人多出幾十倍的心血來照顧,而我們欣喜地看到10年後,這對父母沒有變得麻木,乏味,疲於奔命。他們經歷痛苦,卻保持本性,依然有自己的生活。媽媽始終和孩子關係緊密,爸爸也同樣分擔家務。他會在偶爾抓狂時想打孩子,也會在平靜下來後給孩子道歉。他們不得不把關愛都給了女兒,也會為忽視兒子而感到愧疚。他們不斷地經歷挫敗,也不斷地表達感情,嘗試溝通,並在愛中達成和解。
如同孩子不能選擇父母一樣,父母也不能選擇孩子。第二季的最後,媽媽問"為什麼她就不能是正常人呢",我想她在過去的10年中問了自己無數次這個問題。但沒有辦法,命運給你的,你只能照單全收,並努力苦中作樂,笑中帶淚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