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的建築元素在電影《信條》中被頻繁運用,劇院常常是一個造夢空間——燈光璀璨,舞臺上的演員們生活熠熠生輝,故事離奇曲折,音樂聲聲入耳,營造出一場遠離真實的人間幻夢,也忘記了真實的時空存在。這或許就是導演在《信條》中對於劇院場景的偏愛理由吧。
「如果你想拯救世界,你得學著相信它。」正在熱映的電影《信條》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如是說。電影中紛繁穿梭的時間線索,令許多影迷釐不清頭緒,但是,即使我們在電影中迷失方向,那些片中作為背景一閃而過卻真實存在於世間的建築,還是能讓我們抓住一點現實的解謎線索。比如,那些亦真亦幻的劇院。
林納哈爾綜合體
故事開始於烏克蘭首都基輔歌劇院,一幫劫匪搶劫了音樂廳,戴著氧氣面罩的隊員們開始了營救。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男主角特工參與營救計劃,但他的真實目的卻另有所圖。
電影裡出現的基輔歌劇院其實是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林納哈爾(Linnahall)綜合體拍攝的,這座宏偉的大型混凝土結構建築包括一座可以容納5000人的圓形露天劇場、一個冰場、一個小型海港和一個直升機場,最初是為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帆船比賽準備的,被命名為「列寧文化體育宮」,是帶著前蘇聯時期典型的浮誇與硬核風格的多功能建築。2010年徹底荒廢后,大門緊閉的林納哈爾只留下了滿牆的塗鴉,以及破敗的頹廢感。
2019年塔林宣布將把林納哈爾改造成會議中心,等待翻修期間也不對公眾開放,但它別具一格的外觀仍然被當地人認為是最佳觀景臺。拾階而上可以從高臺上感受波羅的海的海風,俯瞰塔林的日夜。
烏克蘭基輔歌劇院
現實中的烏克蘭基輔歌劇院,坐落在市中心黃金地段,在前蘇聯時期與莫斯科大劇院、馬林斯基劇院並駕齊驅,是前蘇聯三大劇院之一,也是當今歐洲四大劇院之一。在這裡孕育了烏克蘭基輔大劇院芭蕾舞團,是馳名世界的芭蕾舞劇《天鵝湖》最經典的演出團體之一。
1867年10月27日是基輔人民的節日也是烏克蘭音樂文化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時刻。這一天基輔大劇院開啟了它的大幕。1870年到1890年間,世界各國超一流水準的歌劇和舞劇紛紛進駐基輔大劇院演出,演出獲得了音樂界熱情的回應和評價。
高朋滿座、熠熠生輝的烏克蘭基輔歌劇院就像屹立在雪中的一座藝術燈塔一般,同時,大量珍貴的音樂資料、文獻、演出服裝、道具也都珍藏在劇院內部。但這座劇院在現實中也曾遭到過毀滅性的打擊。1896年2月4日,劇院突然著起了沖天的大火,劇院的木質結構和其中昂貴的天鵝絨裝飾都是極其易燃的材料,火光沖天之中,整個劇院就在束手無策的人們眼前成為一片廢墟。
火災熄滅後,基輔市議會旋即開始新劇院的籌建工作,起初設計側重於新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但是在考慮到大量觀眾市民的訴求後,設計方做出妥協,外形還是改成更接近於維也納風格的建築。但劇院內部及舞臺的設計依然都是採用了當年歐洲劇院舞臺的最先進標準。
奧斯陸歌劇院
劇院的元素在電影中一再得到運用,比如海報上的男主角所處的背景,就是奧斯陸歌劇院。在劇中尼爾和男主角的對話,背後是一望無際的壯闊天際線,即取景於奧斯陸歌劇院的房頂。2008年歌劇院建成,如破土的巨人,又具有足夠的親和力,這個屋頂就具有絕對的開放性,允許遊客在上面漫步,來訪者可以拾級而上,直達歌劇院頂端,遠眺奧斯陸市政廳,或者倚靠在舒緩的屋面坡度之上,觀賞海上表演,它是建築,是景觀,亦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奧斯陸歌劇院建設用時5年,由挪威建築公司Snhetta設計建成,坐落於地區岸邊,臨近證券交易所和中央車站。它是繼14世紀初建造於特隆赫姆(Trondheim)的尼德羅斯大教堂(Nidarosdomen Cathedral)後,挪威國內最大的文化建築。
從劇院外面看,最顯著的特徵是白色的斜坡狀石制屋頂從奧斯陸峽灣(Oslofjord)中拔地而起,如同翻滾的波浪,給人極強的視覺衝擊。如果從峽灣中觀看劇院,將注意到建築正面的太陽能電池板。事實上,這是挪威國內最大的、依靠太陽能供電滿足能源需求的建築。
2008年10月歌劇院在世界建築節開幕式上贏得文化類大獎。委員會成員們一致認為歌劇院的建成體現了設計者對建築學的高度精通,是一件將造型連貫和輪廓清晰二者完美結合的高難度工程。
■孟買的一場重頭戲,是男主與尼爾用彈弓,把自己一秒彈上高樓,從軍火商普莉亞的嘴裡套出關於逆熵的消息。
這座大樓Neelam Shree Vardhan Tower位於印度孟買南邊的海岸地區,是一棟地價不低的住商混合建築,位於Breach Candy是南孟買的利基高檔住宅和半商業場所。
這個地區有許多著名的地標,從Breach Candy Hospital到Lincoln House。電影拍攝位置靠近塔塔花園公園。
■女主角凱特接送孩子麥克斯上下學的地點,拍攝地點為英國倫敦北部的漢普斯特德坎農街;它是倫敦市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條街,附近的坎農街車站是倫敦重要的鐵路與地鐵系統的樞紐車站。(記者徐佳和)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