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完整版,點擊音頻即可收聽。
東哥周末看了一部國產電影,覺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就是曹保平導演的作品:
《狗十三》
電影講的是一個15歲的初中女生李玩,在青春的日子裡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因為一條狗和家人爆發了衝突。
故事挺扎心,也挺憋屈。不過讓東哥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玩的父親在暴打他認為不乖的女兒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爸爸打你才是愛你啊!」
電影中父親暴力對待孩子⬆
這句話,大概就是中國不少家長的內心所想。
學習成績不好了打一頓,談戀愛了打一頓,貪玩惹禍了,那就再打一頓。只要有一根棍棒,他們就認為可以打出個孝子來。
這種理念不僅在中國流行多年,在上個世紀的美國也是非常流行。而且它背後還有個貌似科學的理論,那是當時心理學界流行的一種理論,叫「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是什麼呢?
東哥用最簡單的話跟你解釋一下,那就是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可以糾正的。
把行為主義運用到兒童教育領域的最有名的心理學家,當屬約翰·布羅德斯·華生。
這位大名鼎鼎的華生教授曾經誇下海口: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保證,可以把他們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華生教授⬆
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怎麼可能呢?
人要學習訓練,也有天資稟賦。人不是橡皮泥,想捏成什麼樣就捏成什麼樣。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影響的因素太多了,別說在今天,即使到了未來,也不是能全部進行人為控制的。
現在我們看這種言論,當然會覺得很可笑。但當時的美國父母們卻奉為聖經。他們覺得這樣就可以訓練出不哭不鬧、最精英的小孩。
有的父母會故意把哭泣的孩子扔在一邊,他們想,只要不管他們,孩子自然就不哭了。或者不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以此來鍛鍊孩子的堅強。
但這樣做的後果是,這些孩子在長大之後,往往會有某些方面的心理缺陷,安全感嚴重不足。他們也沒有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樣成為精英分子,不少人就庸庸碌碌就地過了一輩子。
但是華生教授為了驗證他的理論,做了不少實驗。其中有一個,是心理學上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
那就是行為學派中著名的實驗、以被實驗者的名字命名的——
小艾伯特實驗
我們要從1919年講起。
那時候,華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教授。他想做一番大事業,想在人身上證明自己的假想。
華生的目的是要證明,人的情緒反應是可以通過條件反射習得的。這就是他的訓練理論。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他開始在周圍尋覓合適的被實驗者。
正巧,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兒科的護理之家裡,有一位奶媽不久前剛生了孩子,孩子出生還不到九個月。
那個嬰兒,就是後來實驗以他命名的小艾伯特。華生第一次在他身上做實驗時,他才剛滿8個月零26天。
選擇小艾伯特的理由很簡單。一是近,母子倆就住在離華生的研究所不遠的地方;二是小艾伯特是一個健康少哭、情緒比較穩定、感覺比較遲鈍的嬰兒。華生覺得,如果實驗會產生傷害的話,可能傷害也會比較小。
至於小艾伯特的母親同意進行實驗的理由,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華生每次進行實驗,都會給她一美元報酬。
在1919年的美國,一美元可是很值錢的。
而且,她不是什麼知識分子,對華生的理論也全然不懂。她也想不到,這樣的實驗會對自己的兒子造成多大的傷害。即使有過一絲疑慮,也許華生還安慰她,一旦實驗結束,一切都會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1919年11月,華生進行了第一次實驗。第一次實驗很輕鬆,華生給了小艾伯特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積木、大理石、猴子、蠟筆、狗等。
這是為了了解他對各種物品的反應,建立實驗的基線。
小艾伯特呢?
他對各種物品都很好奇,並未表現出恐懼反應。
好奇地撫摸狗狗的小艾伯特⬆
過了兩個月,小艾伯特11個月又3天大了,實驗正式開始了。
華生和助手把一隻小白鼠放在小艾伯特身邊。小艾伯特並未感到害怕,而是好奇地伸出手去摸小白鼠。
華生再給他一隻兔子、一條狗,小艾伯特就像我們平常見到的孩子一樣,樂呵呵地去觸碰這些動物。
一切看上去都很溫馨。
直到華生悄悄躲到小艾伯特背後,用力敲響了事先懸掛在房中的鋼棒。
咚!
完全沒有任何心裡準備的小艾伯特被嚇壞了。
但這次,他還是挺住了沒哭出來。
實驗示意圖⬆
研究人員在暫停一個星期後,才對小艾伯特進行了下一次實驗。
他們把老鼠放到他眼前,每次只要他一碰老鼠,就立刻敲鋼棒。
咚!
咚!咚!
很快的,小艾伯特對老鼠起了戒心,他吮吸著大拇指,試著不去理會研究人員對他做的事情。
華生看到小艾伯特不願意「配合」實驗,氣急敗壞地硬把小艾伯特的拇指從他嘴裡抽出來,再繼續敲打鋼條。
重複7次之後,小艾伯特終於痛苦地哭了出來。
然而,看著哇哇大哭的小艾伯特,華生沒有放下手中的鋼棒。他一次又一次地、冷酷又精準地敲擊著鋼棒,眼睜睜地看著小艾伯特嚎啕大哭,直至哭到喘不過氣,近乎昏厥。
華生的助手一臉冷漠地記錄下每一個細節。
對他們來說,小艾伯特不過就是個實驗道具,和小白鼠、猴子沒什麼分別。他哭得多厲害,又關他們什麼事呢?
在影片中永遠袖手旁觀的教授與助手⬆
這樣的驚嚇可不止一次,華生多次用敲擊鐵棒的聲音驚嚇正在接觸小白鼠的小艾伯特。於是在小艾伯特的腦子裡,小白鼠與可怕的聲音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再往後,小白鼠對他就意味著令人恐懼的事物,即便華生不敲鐵棒,光把小白鼠放在小艾伯特眼前,他也會哇哇大哭,轉身就逃。
華生和助手把小艾伯特的轉變用膠片記錄了下來。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小艾伯特的前後表現非常不一樣。到後來,小艾伯特的恐懼開始擴大,他害怕一切毛茸茸的東西,兔子、狗、甚至是毛大衣,他都不願意觸碰,一見到就轉身逃跑,或者崩潰大哭。
這已經不是一種正常的嬰兒反應了。
他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嬰兒了。
不願意觸碰兔子而哭泣的嬰兒⬆
小艾伯特呢?誰也不知道他怎麼樣了。
他就這樣從世界上消失了。人們再也不知道,嬰兒時期受到的傷害,給他之後的漫漫人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讓他變成了什麼樣的人。
可華生哪裡顧得上小艾伯特呢?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立刻著手發表論文,撰寫著作。
華生設計這個實驗,就是要證明:一個簡單的刺激,就足以讓小孩產生各種複雜的情緒。
他認為小艾伯特的轉變已經證明了這個理論。
那個年代,哪裡有什麼科學倫理的考慮呢?所有人都為華生的發現而嘖嘖稱奇,華生也因此名聲大噪。
雖然後來因為與助手發生婚外情,而導致他被迫辭去教授職務,但他帶著自己的理論又到廣告界闖蕩,收穫了更大的名與利。
直到80年後的1979年,美國心理學協會才公布了實驗倫理規範,嚴禁進行違反倫理的實驗。
這也許是可憐的小艾伯特唯一得到的一點安慰吧。
如果他還活得好好的話。
華生的論文⬆
行為主義者的理想國就是一個徹底程序化了的、光禿禿的、沒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父母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
這就是華生的理論。
一代美國兒童都在他的行為教育下生長,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華生都用自己的理論教育。
華生的理論奏效了嗎?
看華生的子女們就知道。
他的大兒子雷納曾多次自殺,後來在三十多歲時終於殺死了自己。小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過活。
女兒也多次自殺。在華生外孫女的記憶中,媽媽瑪麗沉默易怒,秘密酗酒。而外孫女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他們和小艾伯特一樣,並沒有得到想要的幸福。
用行為主義撫養大的孩子,看來都沒過上正常的日子。
是啊,人又不是動物,怎麼可能這頭輸入什麼、那頭就能輸出什麼呢?
養孩子,最重要的難道不是愛嗎?
點開音頻,聽東哥為你講述的人間夜談。
還有這些故事可以點開音頻收聽:
➡公車縱火死傷百人,皆因他要死得不一樣:你可以被生活壓垮,但絕不該牽連他人
➡4歲被強暴、5歲受割禮,長大成超模、拍007電影:這就是女人最美的樣子
➡他們笑我醜,我就砍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