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時代財經 李傲華 編輯:鄭方圓
醫療健康延續了過去一年火熱行情,2021年迎來了熱鬧的開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月8日消息,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創醫療機器人」)已與2020年12月31日與中金公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擬在科創板掛牌上市。
這是10天內第2家啟動IPO的「微創系」企業。2020年12月21日,微創電生理與華泰聯合證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同樣計劃登陸科創板。
再加上已經正式向港交所遞表的微創心通、已經在港股上市的微創醫療(00853.HK)和在科創板上市的心脈醫療(688016.SH),「微創系」正在逐漸成為醫療器械領域的資本「巨無霸」。
在連續IPO消息刺激下,微創醫療5個交易日股價高漲,累計上漲33.09%,市值暴漲超200億港元。
圖片來源:雪球
根據時代財經此前不完全統計,2020年A股、港股、美股合計有66家中國醫藥醫療企業上市,IPO募資金額約合1200億元人民幣,是國內醫療行業史上資本動作最為頻繁的一年。
醫療行業能否延續去年的資本熱潮也成為了眾多投資者關注的問題,而「微創系」接二連三的IPO消息,讓2021年醫療市場有了一個熱鬧的開頭。
今年首隻醫療新股惠泰醫療(688617.SH)1月7日登陸科創板,開盤暴漲超2倍,總市值輕鬆逼近200億元,打響了新年「第一炮」,迎來了「開門紅」。
按照發行價74.46元/股,頂格申購0.4萬股計算,如果在1月7日最高點274.89元/股賣出,單日收益可達10萬元以上。
1月8日惠泰醫療有所回調,截至收盤,惠泰醫療報收226元/股,下跌12.07%,但與發行價相比,漲幅仍然超過200%。
圖片來源:雪球
電生理龍頭的誘人故事
惠泰醫療和微創電生理一樣,同屬於冷門的電生理賽道。雖然和聲名赫赫的「微創」相比,惠泰醫療的名頭並沒有那麼響,但在招股書裡,惠泰醫療卻給投資者們講了一個好故事。
據公開資料,惠泰醫療是一家專注於電生理和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相關研究報告,按照產品銷售金額排名,2019 年惠泰醫療在電生理醫療器械國產品牌中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冠脈通路醫療器械國產品牌中市場份額排名第三。
時代財經了解到,電生理手術主要用於心律失常的診斷和治療,通過穿刺股靜脈、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將電極導管輸送到心腔特定部位,檢查及定位引起心動過速的異常位置,然後在該處進行局部射頻消融,從而阻斷心臟電信號異常傳到路徑或起源點。
廣州眾成醫療器械產業高級研究員鄭珂1月8日對時代財經表示,「電生理技術一般應用在心臟起搏器產品上,惠泰醫療的產品屬於臨時起搏器的電極,在國內算是稀缺的。我國預計有近1000萬的心力衰竭患者,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從滲透率來看,我國起搏器每百萬人口植入量為60臺,而美國、日本更是達到1000臺,在低滲透的基礎下,隨著國產起搏器的逐步崛起及後續醫保政策的扶持,預計未來至少有5-10倍增量空間。」
微創電生理彎道超車
但實際情況並不像惠泰醫療所述的故事那麼美好。
方正證券研報指出,2019年我國電生理器械市場規模約為47億元,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46億元,與此同時,2019年中國電生理器械以銷售額計國產化率為10%。
理論上講,國產電生理器械還有巨大的進口替代空間。
但鄭珂認為,美敦力、聖猶達、百多力以及波士頓科學等進口廠商,經過多年的研發、拓展,已經擁有非常全面、領先的產品線,而我國企業在心臟起搏器涉足很淺,還在起步階段,在功能、壽命、價格上並沒有優勢。
「國產替代未來還有很長的道路。」鄭珂表示。
此外,在電生理器械這個相對小眾冷門的細分領域,惠泰醫療雖然是「先行者」,並不是市場上的唯一玩家,甚至不是走在最前面的玩家。
剛剛傳出IPO消息的微創電生理就是惠泰醫療的對手之一。
2020年9月,微創電生理率先完成了國產首個基於磁電雙定位的三維心臟電生理標測系統的註冊,而與此同時,惠泰醫療的三維電生理設備以及配套耗材磁定位冷鹽水灌注射頻消融電極導管目前還處於註冊發補階段,預計於2021年上半年獲批上市。
惠泰醫療也坦言,如果三維電生理相關產品未能成功上市或上市後無法獲得市場認可,公司在電生理領域的競爭優勢將會受限,存在市場份額存在被擠佔的風險。
凡德投資總經理陳尊德也認為,「電生理龍頭」的標籤並不是惠泰醫療上市遭到熱炒的唯一原因。
陳尊德1月7日對時代財經表示,「市場有炒新股的習慣,尤其醫療這種相對熱門的賽道,更容易吸引炒新資金。上市之後短期的上漲可能是炒新所致,資本市場是否真的看好惠泰醫療,還要看二級市場後續的走勢。」
微創、惠泰決戰介入器械
鄭珂指出,和電生理器械相比,更看好惠泰醫療的介入類器械,「惠泰醫療的產品種類在國內是比較全的。」
根據2020年1-6月的業績構成,冠脈通路(即冠脈支架植入過程構造的通路)已經超越電生理成為惠泰醫療營業收入最高的業務。2020年上半年,惠泰醫療的冠脈通路業務實現營收7130.62萬元,佔同期總營收的37.07%,而電生理業務同期的營收為6784.81萬元,佔總營收的35.27%。
冠脈通路還是惠泰醫療目前增長最迅速的業務。2017年-2019年,冠脈通路營業收入分別佔惠泰醫療同期總營收的7.02%、31.83%和35.01%。
但在冠脈通路這個領域,惠泰醫療和微創醫療再次「狹路相逢」。
根據中報,2020年上半年微創醫療血管用器械業務營業收入為8837萬元,佔同期總營收的28.76%,與惠泰醫療規模相當,其中微創醫療的球囊產品已經在至少17個國家或地區實現銷售。
「在電生理這塊,微創產品更豐富,但在介入器械方面,惠泰醫療旗下的埃普特則比微創豐富得多。微創介入器械主要支持微創自有的植入類器械配套使用,而惠泰的介入類器械可以和其他同套標準的植入類器械使用。」鄭珂表示。
但無論是惠泰還是微創,球囊等心血管器械產品目前最大的威脅仍然是集採。
目前,微創醫療和惠泰醫療的球囊導管產品分別在江蘇省、湖北省以及貴州省、重慶市和海南省聯合集採中中標。
針對集採後球囊產品價格降幅及其對公司業績影響、三維電生理設備及其配套耗材的研發進展等問題,1月7日和8日,時代財經多次聯繫惠泰醫療,但惠泰醫療方面表示,公司相關高層前往上海參加上市敲鐘儀式,暫時無法回答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