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勝千言:連環畫繪本大展在在廣州南沙區圖書館展出
金羊網 2020-12-18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12月18日,「百年敘事——中國連環畫文獻展暨首屆中國繪本雙年展」在廣州南沙區圖書館拉開帷幕。本屆展覽匯聚國內知名連環畫家的連環畫作品,以及國內和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港、澳地區藝術家的繪本作品,全方位展示名家名作以及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風貌。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3日。
連環畫大省再出發
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勁堃致辭中表示,廣東是連環畫大省,如何傳承發揚過去前輩們的優良傳統,值得當下的藝術創作者深思。他在展覽前言中指出,從九色鹿本生、洛神府圖卷、孔子聖跡圖、三國志演義,到新兒女英雄傳、三毛流浪記、鐵道遊擊隊、山鄉巨變、地球的紅飄帶……這些傑出的作品,播撒良知的種子,激發光明與希望的信念,甚至在不同時空之中與人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繼續書寫不朽的動人篇章。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以展示繪畫作品為主,形式包括連環畫、繪本及有完整故事的系列性插畫、漫畫。作品表現方式形態集合多樣,作品可以單獨成畫幅展示,亦可以成冊展示,包括手工書和概念書,同時延展多樣文創產品。涵蓋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等多個畫種。作為故事連環畫的延展,把傳統連環畫與藝術繪本、插畫、動漫等領域相結合,展示該藝術形態的活力與包容性,可帶動讀者多樣的讀圖模式。
策展人之一、大灣區美術聯盟副主席譚秀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連環畫還是繪本,我們大多由此開啟我們的百科知識,大多由此萌生我們的生命體驗,大多由此激活我們的審美意識。「中國一向都有」一圖勝千言「的人文傳統,我們的使命便是由此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命運及其生存狀態,並喚起他人的關注和思考,這既是文藝創作的原動力,也是我們舉辦此次展覽的原動力。」
經典真跡集中展出
據悉,本次展覽由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和及廣州美術學院聯合舉辦,展出作品共約著名連環畫家連環畫作品300餘幅,手工繪本、概念繪本約30餘套。特藏館內更有多位國內名師真跡展出,如汪曉曙《一個人的長徵》系列、《沒有硝煙的戰爭》系列;詹忠效《弧光閃閃》系列;李晨《讀者》插圖系列;金城《人間四月天》系列、《明姑娘》系列,等等。
由廣州美協主席汪曉曙創作的連環畫《一個人的長徵》,是近年廣東連環畫創作的亮眼之作。該作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這部連環畫,文字部分由羅宏根據其小說《騾子和金子》改編,講述在湘江之戰中,馬夫騾子帶著紅軍的金條突圍時,與大部隊失散,為了將金條歸還紅軍,他開始一個人的長徵。汪曉曙在原作故事的基礎上,對人物形象、湘西特色民風、歷史戰爭場景進行重點創作。
著名白描畫家詹忠效在他的代表作《弧光閃閃》中,描述的是南方某供電公司的女徒工田惠真敢想敢闖、努力學習帶電作業,經反覆苦練終於制服「電老虎」的故事。詹忠效是用白描完成這部連環畫的,亦成為其重要的代表作。因傳統畫家大多追求線條上的以一當十也即簡約,後來有論者便將詹忠效這種「以繁代簡、以繁為主、繁中求簡」的技法稱為「詹衣描」,更有甚者竟許之為傳統線描「十八描」之外的「十九描」,直到現在,一些美術院校仍將《弧光閃閃》選頁作為教學範本,其藝術魅力可窺一斑。
【專訪】汪曉曙:連環畫的舞臺將越來越大
羊城晚報:作為創作者,您現在的創作如何延續過去在連環畫創作中的得益?如何進行創新發展?
汪曉曙:我最早創作並出版的作品就是連環畫,可以說連環畫就是我引領我走上藝術之路的畫種。後來,我的不少連環畫作品獲得全國性的獎項,參加不少大型展覽。直到今天,我不忘初心,依然堅持創作連環畫。
可以說,我的創作一直沒有離開過連環畫。從繪畫基本功方面說,我今天的造型能力、敘事能力,都來自於連環畫創作的積累和心得。我今天的其他創作,如油畫、水彩等等,都進行著帶有敘事意味的創作,這必然和我的連環畫創作基礎有密切關係。
羊城晚報:廣東是連環畫大省。如何評價廣東連環畫創作的面貌和成就?
汪曉曙:廣東的連環畫過去在一段時間裡取得輝煌成就,出現一批影響力深遠的畫家。比如陳衍寧、林墉、詹忠效、盧延光等。在當時,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引領全國風氣,是廣東美術的一大特色和亮點。改革開放後,社會風氣和創作氛圍發生一些變化,繼續創作連環畫的畫家越來越少。可以看到,有一些畫家通過連環畫創作,在全國美展等等重大展覽上嶄露頭角,但這種創作仍然帶有一些功利性。
如何引導畫家積極創作連環畫;如何重新振作廣東、廣州的連環畫創作,是我近年來一直思考和推動的事情。這次百年連環畫的梳理和研究就是我們最近所作的一個具體工作。
羊城晚報:今天的連環畫創作有怎樣的問題?創作者和畫家應該如何在新技術、新媒介時代自處?
汪曉曙:連環畫本身對於創作的手段形式,是不拘一格的。一直以來,連環畫所應用的藝術手段與中國畫、版畫、油畫可謂齊頭並進。中國畫裡有什麼新的技巧、有什麼新的語言,連環畫馬上就能跟上,馬上就能應用起來表現敘事。從這個角度說,
編輯: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