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劉慧芳劇照
1990年,中國大陸首部室內長劇
《渴望》播出
2019年,當《渴望》劇組原班人馬
重聚《故事裡的中國》
一波「回憶殺」牽動人心
↓↓↓
當年,我們的電視螢屏上播放的大多是一些國外連續劇,曾有觀眾向北京電視臺反映:什麼時候能有我們自己生產的電視劇?
觀眾的訴求,身為創作者的追求,讓《渴望》的導演魯曉威心裡憋著一股氣,一定要拍出一部屬於中國人的故事。於是,他們動員了當時北京文壇的很多青年作家,大家一塊兒出謀劃策。但估計誰也想不到,這樣一部「爆款」電視劇居然是誕生於編劇們的涮羊肉鍋裡:1989年初,作家陳昌本、鄭萬隆、王朔、李曉明和鄭曉龍,一次在北京薊門飯店涮羊肉時,說起《記者文摘》中的一篇不到300字的新聞報導:「一位女工拾到一個孩子,歷經千辛萬苦把孩子拉扯成人……」大家越聊越興奮,最後由編劇李曉明執筆完成了一個7萬多字的故事。
攝像機是別人用舊的;轉換臺是自己焊的;攝影棚是廢棄籃球棚改造的……
就這樣,僅花了97萬就完成了50集電視的拍攝。「就為了能拍一部給自己爸媽看的電視劇,爺爺、爸爸、兒子、孫子,能夠坐在電視機前頭看的節目。」
由於劇組經費緊張,場地、設備簡陋,剛開拍時,天氣寒冷,卻要拍夏天戲,攝影棚內又沒有暖氣,於是劇組給每人發了一個暖水袋。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戲下場,別人問他,肚子上怎麼有塊「紅記」,他低頭一看,才發現是暖水袋燙起的一片小紅泡。△視頻:50集長篇電視劇製作費只花了97萬,劇組上下齊心克服困難。
在全劇組的精心打磨下,1990年年末,50集大型室內劇《渴望》登錄中央電視臺。一經播出,便轟動全國。於是,也就有了後來「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的現象。打動億萬中國人的《渴望》魅力何在?答案:真、善、美!這些信裡,有給電視劇重寫結局的,有要求慧芳好命運的,也有因為這部劇,找到自己愛人的……
電視劇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它最寶貴的地方就是把生活原本的樣子展現給大家,從家長裡短悟世道人心。就在《渴望》播出的那年,僅半個月大的湖北女孩孫玉晴被親生父母遺棄在火車站。隨後,她被65歲的孫希賢、51歲的吳世菊撿到,夫妻倆靠四處借錢,撿廢品給她治病供她念書。
△視頻:節目現場,孫玉晴講述和養父母的感人故事
哈爾濱百歲老人彭雲松,一輩子沒結婚,收養了6個棄兒,培養他們長大成家,事業有成,卻不讓一個孩子跟著他姓「彭」。天津90多歲老人白方禮,在自己生命最後20年的時間裡,靠著一腳一腳蹬三輪車,賺來35萬元錢,資助並幫助了超出300位貧困學生,圓了他們的求學夢。△圖:白方禮老人
「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兩人,退休後放棄了北京安逸的日子,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他們不拿報酬,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就連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繫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電腦、贈獎金。△圖:朱敏才、孫麗娜與山區的學生們
正是這許許多多的微光,彼此吸引,彼此照應。無數的微光匯聚,才有了星星之火,照亮世間,溫暖人心。
劇中宋大成曾說過一句話:「我希望這世界上多一點真情,多一點愛,多一點幫助,多幾分美好。」悠悠歲月,人事變遷。快30年過去了,這份美好的渴望依然不過時,只要這份渴望在,人性深處善良的那抹底色就永不會褪色。▌本文來源:CCTV《故事裡的中國》
監製/李浙 主編/米莎
編輯/秦靜
©央視新聞
重溫經典,向善良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