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的超前消費,中國一直延續著勤儉節約的美德,大部分人會選擇將多餘的錢存在銀行,但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新的存款方式也隨之出現,它就是銀行和金融平臺合作推出的「網際網路存款」,這種存款方式直接將銀行的「櫃檯」從線下搬到了線上。
數據顯示,我國的中小型商業銀行有4000多家,同時銀行之間的競爭「激烈」,高息存款產品自然就成了強有力的「攬儲」方式。
尤其是中小型銀行,由於受到地域限制,高息存款吸引的人群有限,覆蓋範圍並不廣,但如果將同類存款產品放在平臺上進行出售,所面向的就是9億多老百姓,取得的效果就完全不同。
銀行之所以將存款產品進行網上銷售,也是希望人們多存錢,而且存款時間越長越好,這樣銀行就能通過大量攬儲來增加營收,雖然在這期間會付出較高的利息,但是銀行也能用這筆錢來賺取利潤差。
不難發現,在支付寶、微信等平臺上就會存在很多高息的存款產品,購買方式也非常簡單,只需要幾步簡單的操作,就能將錢存起來,而且並不需要去線下銀行親自辦理。
這樣的存款方式確實給很多儲戶帶來了便利,但實際上近幾年來,網際網路存款這種模式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首先,這類存款產品「門檻低,收益高」,已經成為了部分中小銀行吸納存款的利器,並且還成了銀行緩解流動性資金的重要手段,雖然銀行有專門的人員監管,但在經營方面,中小銀行的抗風險能力較弱,如果吸納存款金額較多,很容易引發風險,因為給儲戶高息,必然就會給借貸人高利率,一旦「壞帳」堆積過多,就會引發風險,導致銀行「資不抵債」而破產。
通過網際網路攬儲,打破了銀行原有的生態平衡,部分中小型銀行,從今年4月份到現在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攬儲金額達到了200多億元,過快的增長也讓銀行發現了商機,逐漸將業務核心向線上轉移,很明顯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其中,為了搶佔市場,銀行之間又會利用高息來競爭,給金融監管帶來困惱。
和傳統的存款方式相比,網際網路平臺上的存款產品,屬於新的領域,目前也並沒有任何相關規定對此進行約束,如果出現問題,相應的平臺方也會受到牽連,此前包括支付寶、京東金融、騰訊理財通在內都推出過網際網路存款產品,
而在最近,支付寶下架這類存款產品之後,相繼又有多家平臺,對同類產品進行了下架,「限制」用戶繼續購買,而受影響最大的自然成了儲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全面消失,也就意味著,銀行高息時代正在逐漸退去,微信、支付寶的用戶均超過了10億,即便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購買了此類產品,也將近有一億人參與其中。
網際網路存款產品被「叫停」,也預示著存錢時代又再次發生了改變,由以往的線下向著線上轉移,逐漸又回歸到線下。
金融體系一直都是今年央行監管的重點,在今年多番調整中,類似靠檔計息類大額存單,也已經被央行取消,我國有明確的《存款條例》規定 ,尤其是對居民存款管理都非常嚴格,一旦出現了不合理的發展趨勢,央行就會「收緊」政策,從而保障儲戶的合法權益。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