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至今未能整合,郭臺銘脫黨參選似乎箭在弦上,藍軍分裂一觸即發。對此,近日親綠媒體人陳敏鳳撰文指出,如果最終是「三腳督」狀態,郭臺銘對上蔡英文和韓國瑜,其實局勢不一定有利於民進黨,如果是藍打藍,綠有可能慘遭邊緣化。
(郭、蔡、韓、柯,資料圖)
陳敏鳳表示,韓國瑜若民調持續下滑,會給了郭臺銘參選的正當性,如果韓郭雙方聲勢差太多,藍營的棄保效應就會明顯偏向贏的那方。民進黨為防這種情形發生,會將主力放在韓國瑜身上,維持藍綠對決的態勢,並和第三勢力人選造成不相上下的聲勢,才不會發生棄保效應。
因而她直言,關鍵點還是取決於民調和國民黨對郭王的態度。如果國民黨選擇主打郭王,副攻民進黨,就像2000年國民黨與宋楚瑜一樣,幾乎搶走「大選」版面,到時反倒是民進黨有可能遭到邊緣化,這是民進黨最擔心的局勢。
郭選有利韓國瑜?陳學聖怒嗆:「腦袋進水」這番話不禁令人想起先前如胡幼偉等人所持的「郭臺銘參選對韓國瑜有利」的觀點,儘管二者可能出於截然不同的理由:胡是挺韓、給國民黨打氣,陳則是提醒民進黨,或可能是希望國民黨放鬆警惕?
但無論如何,細思之下,藍營還是審慎對待此類言論,保持清醒點好。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就忍不住在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撂下重話說:藍營如果還有人幻想郭臺銘獨立參選有利於韓國瑜,那就是「腦袋進水」。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資料圖)
他表示,過去選舉藍營分裂,一強一弱,弱的都不會被棄保,更何況郭臺銘來勢洶洶,郭韓兩虎相爭,沒有明顯強弱,難操作棄保,到最後只有搶「第二名」。如果藍綠之外,還有第三組人馬,應該是柯文哲出來選,對韓國瑜比較有利,因為柯才真正搶到蔡英文的票。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陳敏鳳舉2000年的例子,稱若國民黨選擇主打郭王而非民進黨,那會像2000年國民黨與宋楚瑜一樣,幾乎搶走「大選」版面,反倒讓民進黨邊緣化。但重點是,2000年贏的是阿扁啊!「搶走版面」的連戰和宋楚瑜一個都沒有搶走最後的勝利。
其實,如果拿2000年的選舉結果和今年目前的情況對比,實在應該感慨「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年過去,又是藍營的分裂造成的藍綠白「三腳督」,甚至連民意的結構也相差無幾。試想,把陳水扁換成蔡英文、宋楚瑜換成郭臺銘、連戰換成韓國瑜,是不是代入感很強?
而最後的結果相信大家都記得很清楚:國民黨中央指定連戰參選,引發前臺灣省省長的宋楚瑜強烈不滿並公開脫黨參選,宋亦被國民黨開除黨籍。最終,藍營的內戰確實贏得了大量的輿論關注,也催出了大量的選票,但仍因兩強分裂而一損俱損,送綠營的陳水扁上位。
道理很簡單,其一,聲勢和版面不等同於選票,甚至可能令人氣領先的候選人及其支持者誤判形勢。其二,一旦藍營的分裂導致「三腳督」,那談論「泛藍」整體的優勢意義不大,即使兩強的支持度加總遠超綠營候選人,但只有拿到最高票才有意義。否則,正如2000年的結局那樣:從藍營出走的宋楚瑜和代表國民黨出戰的連戰兩對組合一共拿下了接近60%的選票,但陳水扁只用了39.3%——也就是鞏固了綠色基本盤,就贏得了選戰。
(2000年臺灣大選結果,維基百科截圖)
所以,拋開選舉的本質去空談什麼郭韓之爭會邊緣化綠營無異於耍流氓,而過早假設「泛藍」之間的相互棄保能夠奏效,也無非是藍營緩解整合焦慮的自我安慰,對目前的整合難題於事無補。畢竟,郭、韓的「粉絲特性」各異,又各有一定的基本盤,棄保效應預計有限,要想一軍獨大並不容易。
(郭臺銘陣營近日公布「調和式民調」顯示,只有郭、蔡對決的情況能擊敗蔡英文)
而以目前蔡、郭、韓三方民調的態勢來看,又考慮到「韓粉」和深綠的相對穩固,如果郭韓之間仍然僵持不下,並最終都毫無保留投入2020決戰的話,那麼蔡英文只需全力鞏固綠營票倉,就有機會漁翁得利,2000的歷史重演並非無稽之談。
這一點,相信郭、韓團隊和國民黨中央都已經意識到了。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