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0:14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用創意展現城市,讓設計點亮生活。如果說一座城就是一本書,那麼城市文創就是這城裡充滿無限想像力的留白。從六朝瓦當到長江大橋,從博物館到高鐵站,通過對城市點滴的再解讀,極具特色的南京元素融入一件件文創產品中。作為城市文創集聚地,以南京設計廊、南圖文創藝術中心、好一朵茉莉花、城市遊禮文旅商店等為代表的多個文創空間,遍布在城市各個角落,匯聚了成千上萬件文創產品,在傳統非遺、南京元素中糅入時代的新元素,不斷推陳出新,講述了文博精品的故事,傳遞了「我們的節日」的喜悅,綿延城市文化的積澱,定格了城市印記。最近,南京設計廊在老門東的全新門店「6潮生活館」就要開張了,又多了一處能「把南京帶回家」的文創空間。
來南京能帶什麼走?文創爆款濃縮城市底蘊
如果來一趟南京,你會帶走什麼?帶不走的是紫金山上的風,是玄武湖畔的水,是「天下文樞」的文氣……能帶走的是濃縮了南京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創新氣質的城市文創產品。一座城就是一個大IP,隨著文創消費成為文旅商融合的新風口,人們投向城市文創的目光更為熱切。「把城市形象當作一個大IP,用南京設計和南京創意充分發掘城市深厚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和南京的創意群體一起共同打造城市文創品牌。」南京創意中心總經理王文溪說。
南京誕生過許多「爆款」文創,它們都與博物館的館藏緊密相連。代表性文創產品——「回聲茶壺」,曾獲得德國「紅點最佳設計獎」,並在央視《國家寶藏》中亮過相。它由南京本土設計師馬聰設計,靈感來源於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設計師希望將這樣一個貫穿千年的文化符號融入日常生活中,於是,他設計了一套茶具,將琉璃寶塔的塔頂做茶蓋,塔身做壺身,琉璃拱門為提梁;塔尖為香插,還融入了地宮藏寶理念。
今年,更多城市文創在南京設計廊亮相。「梧桐木瓦當杯墊」一被推出,就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這款產品結合了南京的梧桐和出土的瓦當,風格鮮明,又極具特色。「設計靈感來源於六朝瓦當的人面紋、獸面紋和蓮花紋,有的質樸率真,有的真實活潑。我特意買了送給遠在國外的同學,讓她能想起在南京和我們一起渡過的時光。」在南京藝術學院讀設計專業研究生的肖同學告訴記者。一款備受歡迎的九曲鸚螺創意茶器,靈感來源於南京出土的東晉時期文物鸚鵡螺杯, 因為鸚鵡螺獲取非常難,而且製作工藝複雜,鸚鵡螺杯在古代是非常昂貴的器具。如今設計成茶具,取鸚鵡螺杯之形,以陶瓷重塑,傳承古法,一壺兩杯,色潤如玉,人們很容易就能擁有。用它輕酌小飲,半盞茶香,再現古人清新脫俗的茶禪詩意,品味瀟灑俊逸的六朝風度,真是一樁美事。
南京作為「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的全國重點城市之一,從春節到元宵,從端午到中秋,南京端出一場場節日活動,一道道文化大餐,成為新老南京人共同的嚮往。金箔春聯、雲錦紋樣的國潮紅包、粽子型的特色香囊、環保材料的DIY手作花燈等等一批文創產品結合「我們的節日」給市民遊客帶來新體驗。為了把代表中國古代彩色印刷術巔峰高度的十竹齋箋譜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近年來結合「我們的節日——春節」推出十竹齋箋譜日曆,新亮相的2021日曆共有365頁獨立信箋,每日一箋成為新年前後的熱銷產品。
小文創有大作用,連接不同城市成為交流紐帶
一枚六朝瓦當,開啟了遍及全球的微笑傳遞;「寧好家族」和「唐妞」,成為南京和西安文化交流的紐帶;「梅好生活」器具,是寧臺兩地合作發展的見證……小小的文創,發揮著大大的作用。
2020中國南京周以一枚南京六朝人面紋瓦當作為起點,發起「文化中的力量」——全球微笑傳遞活動,邀請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高等院校、藝術展會、展演團體等60多家文化機構組織,在境內外社交媒體傳遞帶有「微笑」元素的藝術作品,旨在讓人們在人類文明遺珍中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在文化交流情感交融中增進友誼和共識。活動收到了全球的熱烈響應,將南京文化與全球共情相結合。而這枚六朝瓦當更是延伸出一系列文創產品,設計師賦予其人化的形象,用現代化的表達,設計出符合潮流的「會跳舞的瓦當」冰箱貼、膠帶、明信片等系列城市文創產品,大受歡迎。
圍繞這枚微笑瓦當展開的故事還在繼續,以此為靈感設計的「寧好家族」,也為天下朋友帶來了「來自世界文學之都南京的微笑」。西安城市IP「唐妞」的設計者、國風動漫藝術家二喬先生及其團隊聯合開發的「寧好家族」,今年帶著對文學之都最美好的祈願閃亮登場。保溫杯、冰箱貼、文具盒、筆記本……「寧好家族」的文創產品萌得讓人心動,「寧好家族」與「唐妞」,也成為南京和西安兩座城市文化交流的紐帶。
2020紫金獎•中國(南京)大學生設計展上,「臺灣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的作品吸引了很多參觀者。臺灣青年藝術家運用南京元素創作作品,手帳、護手霜、「梅好生活」器具等讓人驚豔。「臺灣青年藝術家駐地計劃」推動了寧臺兩地在藝術表達、文創發展等多方面的融合創新。設計周期間舉辦圍繞「源.創」主題文創IP論壇,展現大陸與臺灣的博物館界以館藏文物為源,通過創意設計和跨界創新,傳承文脈,呈現出形式多樣、廣受歡迎的文創精品。臺灣資深文創產業專家、臺北故宮IP大陸授權方、神話言創辦人曾國源表示,以文創產品-一級館藏文物-歷史文化-家國情懷的 脈絡,展現了博物館文創成為兩岸年輕人了解歷史文化、增進交流的紐帶。
「所以文創看起來這麼小小的載體,但它的源頭是城市歷史文化,又用年輕創意的方式去呈現,對文化的認同和創意的喜愛,讓它為城市間的交流起到很重要的紐帶作用,這也是未來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中國設計紅星獎得主、青年設計師馬濤說。
更潮更時尚,從大數據倒推產品研發
一個小小的紙盒,引得無數年輕人趨之若鶩。拿起來搖一搖放下,換另一個搖再放下……終於選定一個,付款後打開,有人歡天喜地,有人慾哭無淚……這就是當下的一種潮流玩具——盲盒。盲盒的這種不確定性迎合了年輕人尋求娛樂和刺激的個性,又兼具收藏功能,所以迅速風靡全球。當南京設計廊結合潮玩,會發生什麼?南京文物盲盒筆誕生了。
提取自南京市博物總館「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經典故事場景的「馬到成功」筆;再現六朝博物館的東晉青瓷雞首壺模樣的「大吉大利」筆;致敬超凡脫俗的竹林七賢的「有顏有才」筆;有仿製明代正德官窯瓷盤上吉祥瑞獸的「神龍庇護」筆;寓意明代天鹿紋素緞補服上的麒麟的「一路有你」筆;代表六朝獸面瓦當神秘威嚴的「逢考必過」筆……結合當下最熱門的創意形式,紮根於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當盲盒與文物相結合,當創意與傳統相碰撞,每拆一支南京文物盲盒筆就是進行一場南京文化的探尋之旅。
結合潮玩,讓文創更好玩、更時尚,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喜愛,將城市文化傳播得更廣。
南京設計廊文創產品的誕生並不僅僅是設計師的靈光乍現,或者是某個人「一拍腦袋的決定」,背後有著強大的數據支撐。「比如說以前開產品策劃會的時候,最後決定圍繞梅花做一個杯子來賣,這個判斷是個人主觀判斷。而現在我們的研發是倒過來的,假如銷售數據反饋說杯子不好賣,勺子好賣,我們就圍繞梅花去開發一個勺子,然後再投放到市場上去。這是比較科學合理的路徑,也是基於大數據分析出來的。」
更潮更時尚的還有文創新玩法。今年的「創意行動——六朝瓦當跑出來了」是一次成功的全新嘗試。活動一經推出,吸睛無數,送上了話題熱搜,也引爆了線下銷售。文物「瓦當」不僅在設計師的筆下「跳起了舞」,更是通過南京創意設計中心、六朝博物館和玄武區商戶三方資源的輕量化嫁接,實現了「逃跑計劃」。線下尋找「逃跑的文物」、線上參與互動。網友們樂此不疲地搜尋這些「逃跑」到玄武區內產業園、網紅店鋪、城市地標等處的「小瓦當」,感慨「城會玩」的同時,也在同心協力傳播六朝文化。
和城市文化共生長,和城市空間相結合
從德國柏林的紅綠燈小人專賣店,到葡萄牙裡斯本的「沙丁魚罐頭的童話世界」;從盧森堡旅遊形象文創店,到日本柯南小鎮……著名的文創空間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標籤。
城市文創空間比拼的不僅僅是銷售額,而是通過有趣的文創產品的呈現,讓人們觸達城市文化,產生對一個城市愉快獨特的體驗感。「哪怕他只買一件產品回去,也是對南京美好記憶的一個印記。當一名遊客到南京來,度過一天,那麼最後一站或者在臨走的時候能夠買到幾件比較稱心的產品,帶回去給親友,這種正向價值的累積是非常重要的,可能過了三五年,他回想起一座城市,第一個想起的還是擺在自己柜子上面的一件文創產品。如果這件產品還是比較物美價廉的話,他對一座城市的認知、對當地文化的體驗,包括與城市相關聯的這段美好旅程的印記會有大大的加分,這是小文創為城市創造的價值。」王文溪說。
在南京街頭,有鹽水鴨的連鎖店,城市文創同樣需要店。南京設計廊開在博物館裡、開到高鐵站、開進景區、開進科技館,老門東聚集了槑好時光、好一朵茉莉花、「秦淮禮物」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文創店,「奇點書集」等書店裡文創產品成為主打產品……「城市文創要充分地和城市文化生長在一起,要和城市的空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深度。」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長蔣傑說。
南京設計廊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門店所在地點的不同,地區文化和顧客群體的範疇也是不同的,所以銷售的文創產品也有很大差異。不同於一般的文創連鎖店標準化的銷售鏈,城市文創產品更多的是立足於周圍環境和受眾需求,努力做到「一店一景」「一館一策」,針對不同的點來進行產品分析和品類架構,然後進行選品。一家門店的品種就有可能達到上萬種。設計廊雨花臺門店背靠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將郭綱琳等革命先烈們寧死不屈的精神實體化,設計推出「永是勇士」「起來」系列服裝,而根據英雄烈士賀瑞麟在小說《離散》中寫的「雨花臺」三個字推出主題背包和明信片,讓遊客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觀覽的同時,將紅色精神注入實物傳遞出去。即將開張的老門東門店,因為處在南京歷史文化的特色街區,所以與南京有關的特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數據表明,老門東有著65%以上的本地遊客,那麼「回頭率」就是必須要考慮的。設計廊老門東店二樓設置了舒適的文化休息空間,每一位來店的顧客可以在這裡閱讀書籍、參加DIY體驗活動。「進店的顧客不僅只是一個消費者,更是城市文化的體驗者。」
未來,這樣的體驗可能在線上也同樣能進行。線上博物館已經如火如荼,城市文創空間也在往「足不出戶就可購買、體驗」的方向努力。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
實習生 張瑜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