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苑臨城輦路開,大風昨夜起宮槐。秋隨萬馬嘶空至,曉送千旓拂地來。落雁遠驚雲外浦,飛鷹欲下水邊臺。宸遊睿藻年年事,況有長楊侍從才。——《南囿秋風》明 李東陽
你從詩意中走來
遊走於南海子公園內的麋鹿苑,一條展示了南海子和麋鹿古詩的科普長廊令人驚喜。有幸閱讀文化名人張友才等編著的《南海子古詩選》,一首首出自明清皇帝、知名詩人的詩詞名篇,描繪出南海子地區曾經的風光無限。
無論是明代詩人李東陽描寫明代先帝到南苑遊獵場景的名篇《南囿秋風》,還是清乾隆皇帝多次遊歷南海子並痴迷於雙柳樹及其傳說時留下的《雙柳樹》系列詩詞;無論是來自南方的著名詩人邵經邦讚頌涼水河一帶勝似老家杭州水鄉的《遊涼水河》,還是來自北國的滿族詞人納蘭性德詠嘆南海子絢麗風光的《南海子》詩三首,無不吐露出對京城南郊這一處皇家苑囿和當地風土人情的歡喜之意。也許,當你靜下心來聆聽每一首詩篇的輕聲吟誦,你就會感受到她的腳步正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地臨近……
《南囿秋風》,作者鄭山麓(請調轉手機觀看)
你在戰火中沉寂
在歷經了遼、金、元、明、清五代的繁榮發展後,19世紀末永定河的決口泛濫使得南苑城牆坍塌、珍奇異獸盡散,南苑地區逐漸蕭條。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並攻下南苑,行宮寺廟被毀,珍貴的麋鹿也被殺掠一空。而此後的庚子賠款更令清政府國庫虧空,無力修復南苑。兩年後,清政府設立南苑督辦墾務局,出售「龍票」,拍賣苑內荒地,宮廷太監和官僚趁機佔了大片土地,在海子裡相繼建起數十座地主莊園,後來出現了大批村落。南苑這座六百年歷史的皇家苑囿至此便消失殆盡,只留下一些村莊和地名。
雖然在民國及抗日戰爭時期,南苑也曾一度被闢作兵營,1937年「七七事變」時,大紅門是二十九軍與日軍激戰最烈的地方,但戰火帶給南苑地區的更多還是無盡的破壞。昔日水草豐美、鳥獸齊鳴、風光無限的南海子地區,從此陷入了一片沉寂。
跨越歷史的相逢
每一個生活在亦莊的人可能心中總有一個疑問:腳下這片土地,曾經的曾經,是什麼?也許很多人僅僅知道南海子公園地處明清時期北京城皇家園林南苑境內,也可能了解「南囿秋風」是明清時代的「燕京十景」之一。然而,亦莊地區的文化底蘊遠比此豐富多彩。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來一場文化記憶的探尋之旅。
一切要還從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說起。永定河在隋唐前後擺動到大興一帶,形成了京城南部地區的衝積扇,如今穿城而過的涼水河便是永定河在這一時期留下的故道。隋代永濟渠的開掘,使涼水河成為北京地區最早的水上交通線,而隨之興起的馬駒橋和馬駒橋古鎮成為與盧溝橋和宛平城齊名的拱衛京師四大橋頭堡之一。
(經開區規自分局攜研究團隊繪製)
(轉引自微信公眾號「大興土著」)
之後,從遼代「捺缽」伊始,歷經遼、金、元、明、清五朝的皇家苑囿文化流傳至今,南海子公園、崑崙石碑、晾鷹臺、德壽寺、海子牆等歷史遺蹟原址尚存,大紅門、小紅門、雙橋、羊坊、回城、青雲店等地名不絕於耳。
現存南苑歷史遺蹟
在始於明初、盛於清末至解放初期的京郊移民潮中,亦莊地區形成了以山東、山西移民為主的地方民俗及宗教文化。位於鳳河沿線的「七十二聯營」、馬駒橋鎮的清真寺、留民營村的鎮國寺塔以及國際企業文化園中的古槐樹等便是移民文化的鮮活見證。
現存移民文化歷史遺蹟
建國之後的南郊農場、紅星人民公社使亦莊地區轉身成為北京城重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和農業現代化試驗田,而現存於瀛海鎮、馬駒橋鎮的大片田園鄉村和豐富的農灌系統,以及新建成的紅星集體農莊紀念公園,正是這段歷史的活態展示。
紅星農場歷史照片
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在現榮華中街上的第一鏟土,亦莊工業區誕生,隨後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路成長為衛星城,再到產城融合的綜合新城,一步步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再到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亦莊故事,依然在不斷延續,並創造新的歷史。
由此可見,亦莊地區不光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滄桑、跌宕起伏,更是在民族融合和新時代發展中舉足輕重、灼灼生輝。而這每一個片段、每一處印跡,都是亦莊文化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那麼,如何才能讓這張拼圖跨越歷史,走進人們心中呢?
文化地圖的重塑
對很多人而言,每到一個地方去旅行,第一眼看到的,可能不是風景,而是地圖。因此,萌生了繪製亦莊文化地圖的想法。經開區規自分局結合本年度開展的相關工作,鼓勵各個研究團隊,以明清南海子地圖為圖底,疊合亦莊新城規劃圖、南城水系圖,探尋亦莊新城規劃範圍及周邊地區的重要文化資源,並繪製成圖。
經過對地域文化資源和線索的抽絲剝繭,初步挖掘出(永定河)溼地文化、皇家苑囿文化、移民文化、農耕文化、工業及現代城市文化等文化類型,梳理出德壽寺、馬駒橋古鎮、南紅門行宮、晾鷹臺、文昌閣、回城門、開元寺遺址、留民營文化園、下長子營古槐樹等200多處歷史遺蹟、民俗村落及文化景觀。
(過程稿,經開區規自分局攜研究團隊根據相關資料繪製)
目前,亦莊文化地圖還在進一步完善當中,未來完成後,大家可以在這張地圖上看到亦莊的歷史與未來,也歡迎大家隨時補充信息,提供歷史文化資源線索。
希望這張疊加了文化要素的趣味地圖,能成為孩子們重識亦莊的一頁窗,老人們回憶過往的一扇門,平日裡市民遊客傾聽亦莊故事的講述者,周末時一家人外出遊玩、尋訪古蹟的領路人。當你穿越鬧市、百轉千回之後,突然發現眼前的那一棵樹、那一條河、那一座寺、那一個村,甚至是那一個個背後充滿故事的地名,都仿佛瞬間帶你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去感受一場神奇的「文化記憶·探尋·體驗之旅」。
本文內容及圖片由經開區規自分局提供頭圖作者:鄭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