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勁松。 本文圖片均由重慶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供圖
「打拐」20年,樊勁松見證了拐賣案件案發率大幅下降,同時,他越來越感到,社會各界應更加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
樊勁松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們接到的絕大部分涉及兒童走失或失聯的報警,最後查明並非拐賣,而是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兒童離家出走或發生意外。
20年裡,樊勁松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各地,累計參與偵破涉拐案件300餘件,抓獲犯罪嫌疑人600餘人,解救被拐騙拐賣婦女兒童等400餘人。
他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稱號,獲評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重慶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2月10日,第二屆全國公安「百佳刑警」評選結果出爐,重慶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拐賣案件偵查支隊副支隊長樊勁松當選。
2014年9月27日,樊勁松送被拐到重慶16年的孩子回到貴州習水老家與父母團圓。圖為相見時孩子母親感謝民警。
「打拐」20年,看遍「人間冷暖」12月14日,剛從北京出差返渝兩三天的樊勁松已投入到兩名走失兒童的尋找工作中。像這樣的「連軸轉」,在樊勁松的「打拐」生涯中再正常不過。
今年48歲的樊勁松於1992年參加公安工作,2000年轉戰至「打拐」戰線。也正是在這一年,樊勁松的兒子出生。父親與民警的雙重身份,讓樊勁松對「打拐」這項事業有了更高的使命感。他深知,每一條涉拐線索的背後,都可能是一個家庭的骨肉分離之痛與無限思念之苦。
從2009年開始,公安部門開展了全國打拐專項行動,樊勁松牽頭偵辦了公安部督辦的24起重大拐賣案件。他參與偵辦的案件,有的被改編搬上了銀幕。
2015年,劉德華主演的「打拐」題材電影《失孤》上映。「影片中,除了雷澤寬的故事原型,其他的案例,都是我們辦理的。」樊勁松說,電影中井柏然飾演的角色原型,其實是重慶市巫溪縣的一名女子。劉曉宇(化名)5歲大的時候,被人擄走。在劉曉宇的記憶中,竹林和吊橋是僅存的對家的印象。20多年後,劉曉宇聯繫了志願者,希望尋找親生父母。
僅憑著竹林和吊橋這兩個元素,樊勁松和同事詳細分析了具備這些特點的區域,最終將排查方向定在了渝東北。經過長時間的走訪調查,民警在巫溪找到了類似的場景。經過詢問,當地果然有一家人在多年以前走丟了一個女孩。最終,經過DNA驗證,劉曉宇和家人比對成功,找到了父母。認親那一天,母女倆抱頭痛哭,令人動容。
這樣的場景,貫穿樊勁松的「打拐」生涯:2011年11月3日,南川區一剛出生的嬰兒被盜,樊勁松經連續5天工作,親自將犯罪嫌疑人抓獲,安全解救被拐嬰兒;2014年國慶前,樊勁松幫助被拐至重慶16年的男子漆將來回到貴州父母家;2015年春節,他又幫助被拐至福建35年的黃良山找到了重慶潼南的親人,讓其89歲的老母親天倫重圓……
親歷這麼多分離和重逢,樊勁松也看遍了「人間冷暖」:有些與父母相認後相處得很融洽,有些相認後就再也沒見過面,有些則嫌棄或埋怨親生母親,對親生父母很排斥,有些父母找到孩子時,孩子已離開了人世……
樊勁松說,遺棄、拐賣,並不是找到就能撫平的傷痕。
2020年8月,樊勁松(左一)與被解救的嬰兒。
涉拐案件在重慶幾乎絕跡今年5月,公安部刑事偵查副局長龔志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行盜搶兒童案件案發量每年不足20起,基本全部能偵破。盜搶兒童的犯罪降下來了,自生自賣現象還時有發生,打擊難度較大。
樊勁松告訴澎湃新聞,近年來,拐賣婦女兒童的案件在重慶幾乎絕跡,但他始終未敢掉以輕心。
今年7月,樊勁松獲取一條線索:有人通過網絡販嬰,並將在重慶進行交易。此外,該案疑有醫院人員參與,可能是條產業鏈。
鑑於案情重大,重慶市公安局立即組成了由刑偵總隊和渝北區分局民警組成的聯合專案組展開調查。
經過數日調查,專案組民警查清了事實,並將25歲的犯罪嫌疑人趙軍(化名)抓獲歸案。原來,趙軍發現有個別家長不想要孩子或者無條件撫養孩子,也有家長一直想抱養一個孩子,便萌生出了為雙方「搭橋牽線」、從中賺取中介費的想法。
比如,趙軍獲悉湖北籍女子吳曉月(化名)無能力撫養孩子、打算將孩子送給他人撫養後,與吳曉月取得聯繫,謊稱自己想收養。在「買家」面前,趙軍卻又謊稱吳曉月是他老婆,兩人未結婚,沒有條件撫養,想給孩子找個好人家。
8月初,吳曉月的女兒出生。趙軍不斷聯繫買家,最終「物色」到一對來自四川成都的買家。買家是失獨家庭,夫妻倆年齡較大,已無生育能力,所以一直想撫養一個孩子。夫妻倆接孩子時給了趙軍4萬元感謝費,等趙軍辦好出生證後,夫妻倆再支付4萬元尾款。
經專案組調查,涉事醫院並無任何醫生參與到此事件中,甚至無醫護人員與趙軍有過通話記錄或微信聊天記錄,趙軍此前聲稱與醫院有合作也是謊言。目前,趙軍因涉嫌拐賣兒童罪被檢察機關批准逮捕。
樊勁松進校園開展反拐宣傳活動。
呼籲社會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樊勁松介紹,目前兒童失蹤,往往是以家庭矛盾、離家出走為主。
樊勁松分析總結了近幾年兒童失蹤失聯警情後發現,兒童失蹤失聯絕大部分不是因為被拐賣拐騙,而是與父母發生矛盾離家出走或者迷路等原因造成的。
公安部開發的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團圓」系統的一組數據,也印證了樊勁松的說法:截至2020年12月11日,平臺共發布兒童走失信息4670條,找回4586名兒童,找回率為98.2%。其中解救58名,溺水等意外死亡235名,離家出走2910名,迷路558名,到同學家外出玩耍323名,其他家庭糾紛等原因446名,遇害56名,未找回84名。
「比如,家長不注重教育方式,罵了或者打了孩子,孩子心理上無法承受,或者正處於叛逆期,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這些情況很多很多。」樊勁松說,孩子離家出走後,家長就來報案,有些家長還好,能向民警說明真實情況,而有些家長刻意隱瞞,一定程度上也給民警尋找失聯兒童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樊勁松介紹,有的孩子自己坐錯了車,不知道向公交車駕駛員或地鐵工作人員求助,「我們辦過一起這樣的,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找(孩子),結果他一直在坐地鐵,從一個區到另外一個區。」
更有甚者,有的家長打麻將或者去參加聚會,把孩子扔到一邊,有的運氣好沒發生意外找到了,有的發生了意外,比如掉到河裡溺水身亡。
樊勁松向記者介紹了一則最新案例:12月13日傍晚,重慶10歲的小學生小浩(化名)在跟母親回家的路上走失。在民警、當地媒體、熱心市民的尋找下,小浩於16日下午在距家約40公裡車程的地方被找到。走失期間,小浩只吃了兩頓飯。據了解,小浩走失前曾遭到母親訓斥。小浩的母親表示以後會注意教育方式,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不再對孩子急躁。
樊勁松說,一旦接到兒童失聯失蹤的警情,警方會立即啟動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調動一切警力,盡全力去尋找。但要防止兒童失蹤失聯,還要從源頭做起,僅僅依靠公安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學校、社會各界,都要多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加強安全教育。特別是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注意教育方式方法。」
針對新的特點,樊勁松牽頭制定了《重慶市公安機關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工作規定(試行)》《重慶市公安局掛牌督辦拐賣案件規定(試行)》《重慶市公安機關協助查找失蹤兒童快速反應聯動工作機制(試行)》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針對兒童失蹤失聯一律立案並按命案機制開展工作,為重慶市打拐防拐工作建立有效工作機制。
在這套機制的指導下,極大程度上減少了走失兒童被拐的可能性,拐賣案件發案逐年減少,人員失蹤失聯通過命案機制開展工作每年還破獲命案多起。
此外,樊勁松還開通「回家旅程」微博,強化社會聯動,與相關部門合作,按照全國打拐DNA資料庫建設的要求,建立被拐兒童DNA採集比對綠色通道。開展網絡防拐宣傳,及時回應社會關注。其先進工作經驗還在江西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工作會議上向全國推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