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與295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我家菜蟲同學最近寫了一篇抨擊父母之愛的文章,列舉其親生父母諸多罪狀,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在菜蟲眼裡,與父母相處的這10年,這對可悲的父母唯一可取之處,就是經常帶他去旅行。讀完菜蟲吐槽的文章,我作為蟲爹,在報以兩聲乾笑而外,終也還有一丁點欣慰之情呢。
不過,這倒也正說明,旅行對於孩子的意義,無論怎麼高估都不為過。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現在倒是覺得,「行萬裡路」,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年齡段,比「讀萬卷書」還要重要。旅行,遇見差異,遇見不同的風土人情,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遭遇美麗新世界的過程。發現的美妙,不斷地讓孩子們在滿足好奇的同時,又生發新的好奇。而在這不斷地發現與體驗的循環中,其獨立思考能力得以激發,其思維理性不斷得到加強,一個孩子終於從其襁褓之中,逐漸邁開他探尋世界的步伐,這多麼令人讚嘆!
而在我的觀念裡,尤其注重的一點是,旅行所遇見的豐富的差異,對於養成這個孩子兼容並包的心胸,懂得求同存異,群己權界,善莫大焉。去年聖誕前夕菜蟲曾去香港,對香港的繁體字、粵語等等,均有疑問,他不斷向我與蟲媽發問,直到我拙於回答頗有些惱羞成怒之境地。然而我又很欣喜,因為,關鍵不在於我們這些父母能否及時給他答案,而在於他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了,並獨立思考了——他開始明白差異是廣泛存在的。
文 | 蔡朝陽
出版方:貴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繪本館
出版時間:2014年8月1日
▲亞歷山德拉·米熱林斯卡和丹尼爾·米熱林斯基,一對波蘭80後小夫妻。他們用一種獨特、古老的書寫方式,書寫每個國家的國名,為每個國家量身定製。以俏皮的線條、筆觸,勾勒出各個國家民族的地理特性,兼具知識性和娛樂性。
閱讀:另一種旅行
然而,問題在於,旅行並不是日常行為。那麼,這個時候,閱讀就成為另一重時空的旅行。我們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閱讀和遊戲建構了這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也就是說,認識這個世界,是孩子的本能,是孩子認知發展的必然指向。菜蟲小朋友5歲的時候,就對地理感興趣了。他曾連續問我一系列問題:車庫底下是什麼?我說地殼。
菜蟲又問,地殼下面是什麼,一直問到地核下面是什麼為止。對於地核下面是什麼這一問題,我張口結舌,視之為天問,理屈詞窮之際,乃說:地核裡面,是費列羅巧克力。菜蟲哈哈大笑,斷言「地球是顆費列羅」,這才心滿意足。
事實上,在這個年齡段,我們曾無數次圍著地球儀細細觀看,看藍藍的海水,高高的山峰,看南極洲為何有企鵝,而北極只有北極熊。而我總是好奇的一點在於,在這些瞬間,這顆小腦袋瓜裡,究竟在發生著什麼樣的劇烈活動。我深知我無從把握那個思維深處的運動,亦同樣無從把握,這些運動將會帶給他一個怎樣的未來。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家長需要做的事,就是盡己所能,保護這些乖孩子乃至熊孩子的天生好奇。
這種好奇,在閱讀的時候,也隨時可見。現在,輪到我們來閱讀地圖了。菜蟲一個人躺在寬大的床上,他的面前是這本大開本的《地圖》一書,他不斷發出驚喜的感嘆聲,就像這個瞬間,他已經擁有了全世界。我想起我在菜蟲的這個年紀,也曾夢想著乘坐熱氣球,環遊世界。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就是我們紙上旅行的起點。而想像力,就是我們飛翔的翅膀。是以,我滿懷欣悅,這一本書,就是整個的世界。
▲書中的德國地圖
畫筆:童心與愛意
我喜歡《地圖》一書稚拙的畫筆。這完全是充滿孩子氣的淘氣塗鴉。而被各種事物擠得滿滿的構圖,則讓我失笑。我當然知道如此密集的布列是作者有意為之,並且我同樣認為,將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並列在一起,比如英國這一幅圖中,將亞瑟王放在鬥牛犬邊上,或許就是出於作者的詼諧之心。調侃歷史人物,並非不成體統,倒是一種豁達與開放的心態。正因為如此,僅就其構圖而言,信息量便大得驚人,是以區區一頁畫紙,便讓你流連不已。因為你總會充滿發現的驚喜。
我一直以為,每一個童書的作者,其實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不肯長大的小人兒。如E·B·懷特,一手寫政論,一手作童話。若不是心裡有一個小人兒在主持,作為春豬的威爾伯,估計也很難看到聖誕節的雪。是以,作為一本地理圖冊,竟然可以這麼「萌萌噠」,可見作者也是一貫的賣萌專家?在我讀到德國這一頁時,目睹歌德紅撲撲的小臉蛋,以及獅王般怒髮衝冠的愛因斯坦時,不由得又一次失笑。尤其,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教育體制之下,地理完全不是這樣教的。我們可以回想我們曾見過的那些嚴肅的地圖冊,國別森嚴,主權高於一切,凜然不可侵犯。儘管閱讀仍有趣味在焉,也仍有發現的快樂,但總之給人僵硬死板的感受。而當世界以這本《地圖》的方式呈現時,我們不但充滿了發現的驚些,更充滿發現童趣的驚喜。這些童趣裡面,是作者的滿懷愛意。
菜蟲同學因為他最近在讀羅爾德·達爾,因此對英國最感興趣。這當然是充滿驚喜的一頁,大本鐘,倫敦橋,一一近在眼前。長頭髮的牛頓在最左上角,看上去是一個嚴謹的紳士。莎翁標誌性的光腦門,亮晶晶充滿智慧。而卓別林的小鬍子,惟妙惟肖。達爾文最好玩了,他腳下是一隻大猩猩——誰叫你說,人是猴子變的呢?唯有遺憾的是,儘管構圖密集,哈利·波特跟霍格沃茲學院,仍是沒有機會出現。
▲書中的英國地圖
中國:在世界之中
我要到讀大學,讀完《劍橋中國隋唐史》,才逐漸告別以往那種中國中心的歷史觀。此前,所有的歷史,對我來說,可能只是中國史,而周邊民族,無非是漢族歷史的註腳。讀圖,讓我再一次獲得了世界性的視角,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中國,在世界之中,是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我們很為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驕傲,但當我們將中國這一頁巨幅插畫放在世界地圖之中的時候,你就完全不會再有那種故步自封與夜郎自大,你會讚嘆於中國人的偉大發明,你同樣會讚嘆於全人類的偉大發明。
然而我還是會心地笑了。在中國這一彩頁上,關於食物的內容,遠遠多於其他文明古國。天哪,我們發明了多少獨特的吃法啊。相比之下,日本的天婦羅、壽司、味噌湯什麼的,簡直弱爆了。光是豆腐,我們就有普通豆腐、麻婆豆腐、臭豆腐之分,我們還有燒賣、春卷、餃子、包子、松花蛋……各種點心,一一排列在這本《地圖》,跟打太極拳的老者,習武的李小龍,京劇的面具一起,成為中國的標籤。這個瞬間,不由得人不聯想到安東尼奧尼啊。然而,就思想者而言,我們在此圖中只有孔子。或者說,偉大的、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真正有原創性思想,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的,唯有孔子。孤獨的,拱手作揖的孔子,與花樣翻新的吃食之間,倒也是有趣的對比。
我相信未來世界的日漸開放不可逆轉,那麼我樂意菜蟲用去大量時間,去旅行,也在紙上展開旅行,探究世界的奧秘,也尋求自身存在於世的意義。我樂意菜蟲用去大量的時間閱讀諸如《地圖》這樣書籍,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樣展現世界的豐富多彩的書籍,價值多元而心態開放的讀物,這有助於我們的孩子,按照教育的最美好願望而成長:他是一個獨特的中國人,同時也擁有一顆開放而不羈的世界心。
▲書中的中國地圖
《地圖》:一本百科全書
我想說的是,這不是一本圖冊,而是一本百科全書。是一本以繪本方式呈現的百科全書。是以,在這裡,國界是有的,但是卻不是最重要的。我常以為,國界多意味著隔離,而文化卻渴望交流。是以,這個百科全書,淡化的是國家差異,凸顯的卻是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各種文明對現代世界的價值與貢獻。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文化形態的存在,才構成我們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普遍的聰明才智,即便彼此之間有隔閡、有偏見,甚而有敵意的始終存在,但仍然一直在彼此交流,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種交流的實現。這樣,才有我們現如今更加平坦的,更加自由與美好的世界。
前面我們說,旅行,告訴我們差異在哪裡,群己權界在哪裡。現在,讀圖——紙上的旅行,同樣使我們領略文化的繁複多樣。仍以英國為例。菜蟲津津有味地讀了十幾分鐘,只聚焦於這一頁。接下去我在讀的時候,也津津有味地搜尋了十幾分鐘。我注意到了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而菜蟲注意到了彼得·潘,約克郡布丁,以及尼斯湖水怪。在同一個頁面之中,鑑於父子兩人的年齡差異,我們所見自也不同。而相同之處則在於,我們在讀圖之中,仍然是在試圖建構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菜蟲讀這一頁,他的閱讀背景是羅爾德·達爾,而我的閱讀背景,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麥克法蘭的《現代世界的誕生》。作為一本百科全書,《地圖》滿足了父子不同的閱讀需求。而我的讚嘆則在於,一本「萌萌」的地理圖冊,竟然也包含了現代性的學術視野,這片土地,這個民族的傑出人士,他們創造發明,進而影響現代世界走向,那些點點滴滴,儘管是擁擠不堪的,然而仍是神奇地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本文選摘自5月23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12—B13版,撰文:蔡朝陽,編輯:小井,轉載請聯繫書評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
年度好書 | 三月好書 | 導盲犬 | 最美動物詩 | 同性戀群像 | 音樂的故事 | 夏令營 | 顧城的帽子 | 小王子 | 孤獨圖書館 | 鄧麗君 | 闖入者 | 二十四節氣 | 伍迪·艾倫 | 茅盾文學獎
新京報書評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郵箱:ibookreview@163.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