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穿越劇」《宮鎖心玉》橫空出世,「穿」出了省級衛視電視劇近五年的最高收視率。
《宮鎖心玉》海報
在《宮鎖心玉》中,考古系女生晴川「意外」穿越到了清朝,機緣巧合下入宮成為了「基層」宮女。
憑藉著豐富的史學知識,她不僅在皇宮中博得了一席之地,還先後結識了胤禛(雍正)、胤禩(八阿哥)等人,並與他們產生了感情,最後還「贏得了」與八阿哥共同「穿」回到現代的「大團圓」結局。
彼時的楊冪老師,臉上滿滿的膠原蛋白
當然,《宮鎖心玉》終歸是創作者的架空想像。在封建王朝,入宮的平民女子,終其一生都可能見不到皇帝一面,更遑論「逆襲後宮」、「母儀天下」,和皇子們談一場「甜甜」的戀愛了。
從有限的史料記錄看,封建王朝後宮宮女們的生活,要遠比我們想像的無聊得多、苦楚得多、悲慘得多。
最近,我特意搜集到了一些關於唐朝宮女的研究史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縱觀唐朝歷史,在位時間最久的唐玄宗,其妃嬪數量在唐朝諸帝中最多。《新唐書·宦者傳》記載:
玄宗承平,財用富足,志大事奢,不愛惜賞賜爵位。開元、天寶中,宮嬪大率至四萬。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者千餘人。
唐玄宗(685-762)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三個問題:
唐玄宗的後宮「宮嬪大率至四萬」,其規模可謂「空前」。她們都從哪裡來?根據史料記載,其來源大體有以下四種途徑:
1)採擇
「採擇」是「充實」後宮宮女「隊伍」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簡而言之,皇帝通過派遣使者(花鳥史、教坊史等,多為宦官)的方式,「徵集」民間女子入宮。
「徵集」的標準,主要以容貌為主。她們入宮以後,全面負責服侍皇帝以及各嬪妃的生活起居。
到了唐朝中後期。一些手眼通天的宦官,還會通過威脅、恐嚇和收買等方式,密令宮女充當自己的「臥底情報員」,刺探後宮嬪妃甚至是皇帝的一舉一動。
與唐玄宗形影不離的宦官高力士,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 via電影《妖貓傳》
元稹在《上陽白髮人》中,曾專門描寫了「採擇」的「全過程」:
天寶年中花鳥使,撩花狎鳥含春思。
滿懷墨詔求嬪御,走上高樓半酣醉。
醉酣直入卿士家,閨閣不得偷迴避。
良人顧妾心死別,小女呼爺血淚垂。
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宮作宮婢。
御馬南奔胡馬蹙,宮女三千合宮棄。
宮門一閉不復開,上陽花草青苔地。
2)徵求
在唐朝,許多妃嬪都是通過「徵求」的方式被召入進宮的。「徵求」的範圍,以「良家(重臣、名將、大財主、大知識分子家庭)子」居多。而考察的指標,也涵蓋了「才、德、藝、貌」等多項。
對於尋常百姓家的年輕女子而言,根本就不存在被「徵求」的機會。
鑑於「選拔」門檻高,「徵求」入宮的女子得到皇帝青睞、「逆襲上位」的概率,比「採擇」來的宮女高出一大截。譬如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就是因為「太宗聞名」,以「才人」的身份被「徵求」入宮的。
武則天(624-705)
3)配沒
按照唐朝法律,朝中重臣犯重罪後,妻女多「配掖庭服役」。每一次大的朝廷「地震」,都有大批在政治鬥爭中落敗的官宦家庭的妻女,被「發配」到後宮。
《舊唐書》卷八九《狄仁傑傳》記載,「時越王貞稱兵汝南,事敗,緣坐者六七百人,籍沒者五千口。」
不過,因為這些「汙點」女眷多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其中不乏才藝雙全者,其文化修養要比「採擇」進來的普通宮女高得多。因此,她們「逆襲」的概率也會稍高於普通宮女。
如宰相上官儀被武則天所誅殺,其兒媳鄭氏及其孫女上官婉兒「沒入掖庭」,而上官婉兒後來以文才贏得了武則天的恩寵。
才華橫溢的上官婉兒,最終還是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4)俘獲
顧名思義,她們主要源自對內/外戰爭期間俘獲的「女口」。不過,相關的文獻記載少之又少。
宮女郝氏的墓誌中,有「往以要壘多虞,武周梟鏡,肅將誅討,蘭艾俱焚。被召入宮,尋蒙挽擢。然以七儀允備,四德斯圓,榮曜六宮,位參兩省」的內容。
史學家認為,郝氏有可能是唐軍與劉武周作戰過程中俘獲的「女口」。
5)外國或「四夷」的「進貢」
儘管正史中屢有記載,但數量比較有限。皇帝也多基於政治考量,謝絕這類「貢獻」。
如唐太宗時,曾謝絕了「小弟」新羅的「進貢」的美女,拒絕了「小威脅」高句麗貢獻的美女。(關於唐朝與高句麗的恩恩怨怨,戳文章: )
先皇去世、新帝登基,會按「常例」遣送出一批宮女。另外,年老體衰的宮女,也會被定期遣出宮。她們的最終歸宿,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1)葬「宮人斜」
因疾病、天災等原因,在宮中去世的年輕宮女,去世後都統一葬在宮人斜中。所謂宮人斜,亦稱宮人冢,是專門為宮女「準備」的「公墓」。
從考古學家們挖掘出的宮女墓誌看,大多「不知其名氏,不知其生平」,只有去世時間和一段程式化文字。
2)留在皇宮內
一些有特殊技藝的宮女(以女官居多),即便年老色衰,也會被長期安置在宮中,沒有「被遣散」的風險,去世後也能得到官方非常好的安置。《新唐書·宋若昭傳》記載:
元和末,若莘(宋若昭,中唐「宋氏五姐妹」之一)卒,贈河內郡君。自貞元七年,秘禁圖籍,詔若莘總領,穆宗以若昭尤通練,拜尚宮,嗣若莘所職。歷憲、穆、敬三朝,皆呼先生,后妃與諸王、主率以師禮見。
宋若昭墓誌拓本
3)安置於別宮
除了兩都(長安和洛陽)之外,皇帝還有其他巡幸之所,這裡都置有行宮別院。在這些行宮別院中,也要安置一些宮女。唐太宗就曾說過:「至於離宮別館,非幸御之所,多聚宮人。」
這些「別宮」的代表之一,就是「南臨洛水,北連禁苑」的上陽宮。
上陽宮內部
白居易曾作政治諷喻詩《上陽白髮人》,通過描寫一位上陽宮宮女長達四十餘年的幽禁遭遇,揭示了「後宮佳麗」們的悲慘命運: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
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
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
小頭鞵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4)出家為尼
出家為尼,主要是針對去世皇帝妃嬪的。從北魏開始,皇帝去世後,與其有實際夫妻關係的妃嬪,一般都集體出家,官方甚至還專門為她們修建了寺院。
在唐朝初期,也一直實行這種制度。
這些妃嬪出家,自然也要有大批宮女隨同出家,侍奉她們的日常生活。
一些年老力衰被「遣送」出宮的宮女,倘若沒有親屬可以投奔的話,也可以到這裡養老。唐肅宗在遣散宮女時,就曾指示「如無近親收養,散配諸寺安置,待有去處,一任東西」。
唐肅宗
5)發配陵園
儘管舊皇「龍駕歸天」,但在其陵園內,仍有大批妃嬪像平日一樣,「侍奉」這位死去的皇帝。這些可憐的嬪妃,被統一稱之為「陵園妾」。另外,一些失意或在後宮鬥爭中落敗的嬪妃,也會到這裡做「陵園妾」。
可以說,「陵園妾」與被「發配充軍」的罪犯別無二致。既然有被「發配」的落敗嬪妃,自然也少不了跟著「發配」過來的宮女。
6)死於內鬥
宮廷政變、後位之爭,都會牽涉到大批嬪妃的利益。一旦在後宮鬥爭中失敗,她們輕則被打入冷宮,重則身敗名裂、香消玉殞。儘管宮女不是主角,但必然有很多無辜的宮女牽涉其中,落得橫死陪葬的下場。
另外,史書上也有相關屠殺宮女的記載。譬如在玄宗平太平公主之亂、文宗廢太子等內部鬥爭中,都存在宮女被屠殺的惡行。
《大明宮詞》中的太平公主
7)「揀放」出宮
所謂的「揀放」出宮,就是「遣送出宮」。通常來說,將宮女「揀放」出宮,有以下幾個理由:
① 「收人望」
新皇登基後,都會「收人望」。除了大赦天下外,還會將一些年老色衰、身體情況不佳的宮女遣送出宮。譬如唐太宗、中宗、玄宗、肅宗等皇帝,在即位之初,都有遣返宮女的舉措,最多時曾達到3000餘人。
② 「敬天地」
在古人看來,特殊的自然現象,都是上天的「警示」。譬如旱災和洪澇災害,就是警告皇帝「拘女太多」,要「適可而止」。
在憲宗時,舉國大旱。白居易在對皇帝的奏疏中,專門提到了「揀送宮人」:
....臣伏見大曆以來四十餘載,宮內人數積久漸多。伏慮驅使之餘,其數猶廣。上則屢給衣食,有供億糜費之煩,下則離隔親族,有幽閉怨曠之苦。事宜省費,物貴遂情。臣伏見太宗玄宗以來,每遇災旱,多有揀放。伏望聖慈,再加處分。....
白居易
神奇的是,憲宗在採納了白居易的建議後,真的就天降大雨,旱情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③開源節流
初唐大臣李百藥,在《請放宮人封事》中就提到,「竊聞大安宮及掖庭內,無用宮人,動有數萬。衣食之費,固自倍多」。
李百藥(564—648)隋唐時期大臣、史學家、詩人,以人品耿直著稱,撰寫《北齊書》
④「立個好人設」
唐玄宗在詔書中,坦白了自己遣送宮女的初衷:「頃者人頗喧譁,聞於道路,以為朕求聲色,選備掖庭....欲止謗莫若自修。」
這些被遣送出宮的女子,大多會得到一筆「安家費」,所在官府也要出面,對她們進行有效的安置,避免她們被一些「輕薄之徒」所誆騙。
唐高宗
唐高宗在《放宮人詔》中,就一再強調:
所司依狀散下,歸其戚屬。若無近親,任求配偶。所在官府,存心安置,勿使輕薄之徒,輒行欺誘,空有竊貲之弊,便無偕老之託, 務加存恤,令遂所懷。
8)逃離宮廷
客觀地說,一個年輕弱女子,要想逃離守備森嚴的皇宮,其成功率幾乎接近於零。不過。在一些特定的場景,還是可以「跑路」的。
如中宗景龍年間,正月十五放宮女出宮觀燈時,就有不少宮女一出不復返。
實際上,絕大多是唐朝人,是不希望自己家的女兒入宮的。
所謂「後宮佳麗三千人」的背後,是封建專治統治者對人性的禁錮和扼殺。坦誠說,即使皇帝再「荒淫無度」,能得皇帝寵幸的依然只有寥寥數人而已。絕大多數出身底層的普通宮女,只能在宮廷高牆的陰影下虛度一生。
《步輦圖》中的唐朝宮女
這些如花似玉的妙齡少女而言,她們何嘗不嚮往愛情呢?可是,她們既不能獲得「龍顏一顧」,又被高大的宮牆隔絕在內,更不可能「為了戀愛而逃離」。
因此,這些可憐的女孩子,只能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除此之外,一些宮女也會選擇「以物傳情」。天上的雲,湖中的水波、塞上的棉衣....都成為了她們的情感寄託。在唐朝流傳下來的紅葉寄詩、戰袍藏詩等「宮廷逸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紅葉題詩
在《本事詩》中,就有關於紅葉題詩的記載。
顧況在洛,乘間與三詩友遊於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葉題詩上曰:「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況明日於上遊,亦題葉上,放于波中。詩曰:「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後十餘日,有人於苑中尋春,又於葉上得詩以示況。詩曰:「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可惜的是,故事到此就戛然而止了。
顧況的另一個身份,即白居易的「伯樂」
另外,唐朝戍邊將士的棉衣,有很多也是出自宮女之手,縫紉製作出來的。因為棉衣較厚,一些宮女便將自己的情詩縫在其中,以寄託自己的情感。
在《本事詩》中,也能找到相應記載:
(唐玄宗)開元中,頒賜邊軍纊衣,制於宮中。有兵士於短袍中得詩曰:「沙場徵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畜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身緣。」兵士以詩白于帥,帥進之。玄宗命以詩遍示六宮曰:「有作者勿隱,吾不罪汝。」有一宮人自言萬死。玄宗深憫之,遂以嫁得詩人,仍謂之曰:「我與汝結今身緣。」邊人皆感泣。
邊關送友人
這些頗具傳奇色彩的記載,其「大圓滿」的結局固然讓人感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歷代宮女,加起來足有數十萬之巨。即便上述發生的都是事實,能得償所願的也不過數人而已
所以,與其說這是「風流佳話」,倒不如說這是封建統治階級對普通年輕女性的無盡摧殘的具體表現!
當然,我們完全沒必要打著「違背歷史」的口號,對浪漫化、理想化甚至「魔改化」的古裝劇進行攻擊。畢竟,「影視作品」和「歷史事實」是兩個概念。
不過,我們千萬不要對封建社會中的「大家閨秀」、「貴族」、「後宮」等,產生主觀、片面、理想化的想像。在愉悅追劇的同時,也應該對影視作品背景下發生的歷史史實,多少要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說,這正是我撰寫此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