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學家克拉考爾在《電影的本性》中舉過一個例子,非洲土著們看了一個電影短片之後興高採烈地談論著其中的一隻雞,而導演都沒有意識到這部有關高樓大廈和飲食男女的電影中有一隻雞的存在。最後找到原因:電影中出現的所有元素裡,非洲土著們唯一熟悉的只有雞,於是那成了他們眼裡的主角。一千個觀眾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一本書,我們的三觀和書中觀點碰撞;聽一支曲,我們的心緒和曲子節奏交融;看一處景,我們的認知和當地風土接合;和新事物打照面的初期反應是由當事人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和人生經歷等因素共同影響的,而具體有什麼樣的心跡,取決於我們對新事物的開放態度,吸收程度以及行動力。哈金的《等待》是導師送給我的一本書。導師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說看完以後可以聊聊其中的中國元素,還鼓勵我,「你不是要寫英文小說嗎?哈金的母語也是中文,但是是用英文寫作的。你也可以的。」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哈金的作品,也是第一次閱讀母語中文但是英文寫作的作家的作品。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想到很多年前一個有英語基礎的朋友問我,「Amy,為什麼老外講的英文我聽不懂,但是中國人講的英文我都聽得懂?」這本書讓我有類似的感受,雖然是英文,但是在我眼裡,字裡行間都是地道的中文表達,或許是一樣的文化背景,其中的地點,我有鮮明的空間感;其中的諺語,我常聽別人說;其中的中國元素,我毫不陌生;其中提到遺精的那一段,高中的生物書上就是那麼寫的……所以文字層面讀的順暢且輕鬆……內容上,顯得擰巴多了。第一次在閱讀時由所讀文字,耳邊能自動響起背景音樂。看電影《穆赫蘭道》,被其中一段西班牙歌曲《Llorando》深深吸引並多次循環播放。這首歌太適合書中的女主人公護士Manna WU的境遇了:身陷三角戀情,在一個人的婚姻外苦苦等待了18年終於符合各項規定和其成婚,生了雙胞胎後又得絕症,婚後男主人公軍醫Lin KONG卻對選擇激情還是安寧不再篤定了……
每一次Jun KONG回家提出要和原配妻子Shuyu離婚時,這個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的老實本分兼具傳統賢良淑德的女子的所有沉默都能讓我想到之前在裡斯本法朵俱樂部聽到的悲情的FADO演唱——諸多無奈,獨自隱忍,幾多擔心,熱切期待,化為一場涼。
如果愛一個錯的人都能愛的如此情深義重,那要是愛的是對的人呢?18年的決定反覆,造化無常,Lin KONG最後的自我反省深刻且明晰,「
時間證明不了任何東西。實際上,你從來沒有愛過她。你不過是一時的衝動罷了。你的這種衝動根本沒有發展成為真正的愛情。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渾渾噩噩,像個夢遊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牽制。別人推一推,你就動一動;別人扯一扯,你就往後縮。驅動你行為的是周圍人們的輿論、是外界的壓力、是你的幻覺、是那些已經溶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規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敗感和被動性所誤導,以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裡嚮往的,就是值得你終生追求的。」而這漫長的來時路,若不走一遭,誰又能有千裡眼,看到這一切已發生?同時,有多少原始性衝動被當成愛情?有多少「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外界壓力讓你覺得婚姻是人生的必須?有多少傳宗接代的思想侵蝕讓你誤以為自己很喜歡孩子?願看到此文的你,不撞無序的網結,不遇無謂的等待,不囿周遭的嘈雜,一直勇敢做自己。
(這本書是2020年末旅行時看完的,直到現在還沒找導師聊。看完悲情故事,慢慢化解心緒,也需要時間。依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