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記出品」的文學從家鄉始發——
「望奎往事」之「編號013」
林超然習作《聽書》發在這期雜誌
我曾用過的筆名們
林超然
今天,高方老師要翻找一些重要的材料,需要把之前封存多年的幾個大紙箱子打開,結果,裡面竟藏著一長段較為完整的「寫作之旅」。高老師爆發陣陣笑聲——一不小心,她檢閱了我不同時期用過的筆名。後來,據不完全統計有12個。出於一種好奇,我也順便掃視一下自己是怎樣一路走過來的。這些筆名,有的讓我面紅過耳,有的讓我心跳加速,有的讓我湧起苦澀……都是陳年舊事了。自從改做文學研究,早就直用本名,不然單位不給你算科研成果。人生有太多條線索,隨便扯一下,就是一大串或苦或甜的故事。因為手上事兒多,很難成文又怕忘記。暫且簡單地列舉一下,沒有對應署名作品的內容,沒有對應我當時的生活狀態。待到閒時一切再說個仔細。是我一篇小說裡的一個獵人。過著一種說不上好,說不上壞的生活。他到底有些不一樣,骨子裡有詩意,平凡裡有傳奇。一個現代人能同遠古傳下來的一份工作多些緣分,我願意自己擁有一個獵人的名字。濃縮自周敦頤的《愛蓮說》,寫了一些主要為賺錢的稿子,又覺得自己純屬無奈,甚至還有些無辜。用這個名字提示自己保持清潔。實際也沒啥不清潔的,不過是寫些生活美文、社會記實類的文字。是要自己「大方向不可以出岔子」。雖然我寫的不是純文學,但要保持先前筆直、端正的姿勢,一旦經濟狀況緩解,就要立馬回到從前。這種想法現在看來很是可笑,各種文體之間未必有高下之別。是邢海珍老師、我和高方老師三人寫作小組的合稱、共稱,為了快一點打開局面,實際效果也的確不錯。「周亞非」是「亞非洲」的諧音又顛倒了下順序,留了渴望「發家致富」的一絲語義,其實歐美洲也渴望「發家致富」。是我和高方老師合用之名,我們產自黑龍江,又在吉林工作過。標誌性的山河,有山有河;富於代表性的顏色,有白有黑。加上標誌性的人生軌跡,當然可以恰切地用上一段兒。如今,它已變成一段歷史、一頁記憶了。我現在這個名兒原來就是筆名(為此老爹差點揍我),倒不是為了博得編輯好感,或者看上去率性大咧咧,而是裡面深隱著我的一點兒小失望、小絕望,誰能超然?誰能?我註定不能,乾脆取這麼個名兒寄託一下哀思。「阿然」比「超然」多一點兒口語化,多一點兒煙火氣,多一點兒親近感,顯得好合作一點兒。和清晨和清晨的召喚有關,是告誡自己勤快一點兒。早起的鳥兒有蟲兒吃,一日之際在於晨,睡懶覺的人看不到太陽的升起……這類內容,我記住不少,但依然缺少行動。起這樣一個名兒,就像兩道鞭影兒,小樣兒敢不向前?又是我和高方老師合用之名。我姓林,叫「林岸」理由充分、不由分說、捨我其誰;她站在「林」的邊兒上,可不就是「岸」的位置嘛,也叫得煞有介事、威武雄壯、英姿颯爽。一叫「林岸」,稿子多了詩意,多了踏實,多了可信度。可能不少人都叫過,之前不就有個「蘭陵笑笑生」嗎?我用它,不是微笑地對待生活,不是笑人笑事,而是覺得自己可笑,特別是偶爾照下鏡子,根本認不出來裡面那個傢伙是誰——那完全是被世事擠壓過千百遍、複製過千百遍,連本人也認不出來的一個陌生人。這是影子一樣面目不清的一個名字,帶著幾許惆悵,幾許不平,也可能滿心都是釋然無所謂。總之,很像在講一段真理,至少可以引發千百種聯想,像鄭愁予《錯誤》裡寫的:「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誰是誰的過客?這個很像真名,它當然是眾多「石念祖」的真名。我用它,是想提醒自己「時刻莫忘祖訓」。人年輕的時候,容易吃些苦,遭些罪,走些彎路,這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小百姓嘛,少人幫襯,一代一代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別忘了本,持續努力,早晚能轉轉出一小點兒名堂——哪怕小小小小的名堂。
||作者林超然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首屆理事。魯迅文學院首屆中青年評論家「高研班」成員。發表文藝評論200餘篇,文學作品600餘篇,出版理論著作《汪曾祺論》等6部、散文集2部。「林記出品」
——全國首家「家庭文學寫作工坊」
林超然家族文學館
神存富貴心陶然,
詩文歌誦舞蹁躚。
疏食飲水傳世久,
尋常人家有清歡。
此為一間被100餘家媒體關注、發表、報導的家庭文學小鋪兒。
2020年12月31日,「孫守雲、林修文家庭」獲得「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稱號。此前獲得了「黑龍江省最美家庭」、「綏化市最美家庭」、「望奎縣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2020年6月6日,香港《文匯報》 「文化視野」專欄整版刊文:《「林記」祖孫三代滿門作家,黑土傳奇文墨飄香》。
2020年8月6日,黑龍江電視臺專題報導——「林記出品」:祖孫三代寫文章,優良家風美名揚。10月8日,黑龍江電視臺專題報導——「林記出品」:傳承家風寫故事,雲上對話更團圓。
自2018年1月22日起,這個國內獨樹一幟的「家庭文學寫作工坊」憶家事,說人生,談寫作,論文藝,以「林家寫,寫林家」的別致方式,構建了一個文墨飄香、情深意濃的文學大家庭。
公眾號幾乎所有的新創作品都被國內報刊發表。目前主筆為18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人,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4人,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2人,黑龍江省評論家協會會員3人)。
「林記出品」訂閱者涉及全國400多個城市、世界30多個國家。祖孫三代共同經營的「林記出品」慢慢從一個閉環系統變成了敞開的空間,公眾號最初的定位「一家人堅持精神聚餐,只為親情撫慰、歲月安寧」,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今,「林記出品」更希望藉助自己的嘗試,來提振尋常百姓寫作的信心。
如您有興趣,歡迎識別二維碼,關注「林記出品」! 煩請您同時推介給今生願與文學結一場塵緣的家人、好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