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嶽陽的嶽陽樓已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築,甲秀樓是貴陽的標誌。看見甲秀樓就知道是貴陽,來到貴陽就一定要去甲秀樓。
貴陽人對甲秀樓情有獨鍾,400多年來不斷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外地來貴陽的人,總要在甲秀樓留影,白天、夜晚都有人在這裡照相。甲秀樓歷史悠久,建築獨特,文化內涵豐富。
2006年,國務院批准將甲秀樓與文昌閣合在一起,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時任貴州巡撫江東之到城南拜謁武侯祠,見南明河涵碧潭處流水迴環,波濤洶湧,人、舟常在此淹沒,決定在回水處壘石為磯,以絕水患。磯石如鰲龜狀,名為鰲磯石。磯石立於河中,有如「砥柱中流」,大有「波濤洶湧之衝激,風雨雷霆之動蕩」的氣概。南明河「清且漣漪」,涵碧潭回水蕩漾,芳杜洲芳香萋萋,兩岸綠樹婆娑,河中漁歌晚唱,不遠處是「霽虹春漲」,若在河中建一樓閣,更是錦上添花。
他在鰲磯石上修建了一座三層三簷的攢尖頂閣樓,頗有「獨佔鰲頭」之意。登樓遠眺,境界開闊,風光無限,正是「五百年獨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打開」。這樣的閣樓本來並不足奇,奇是奇在閣樓建在水中,亭亭玉立,有「宛在水中央」的詩情畫意。他將此樓題為「甲秀樓」,含義深刻而高遠,不但點明這裡的風景「秀甲黔中」,而且寓有「科甲挺秀」的深意,期盼貴州文化興盛,人才輩出。樓建成後,江東之賦詩一首:「明河清淺水悠悠,新築沙堤接遠洲。秀出三獅連鳳翼,雄驅雙駿踞鰲頭。漁郎磯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此日臨淵何所羨,擎天砥柱在中流。」甲秀樓「佔斷南明水一灣」,樓下一河段,曾經是文人薈萃的地方,綠樹叢中掩映著書齋、園舍。
此處有謝三秀的「遠條堂」、楊師孔的「石林精舍」、越玉岺的「江閣南園」、李時華的「西園」、越其傑的「溪園」、李承明的「吟望亭」等,充滿「書香」氣息,時人美其名曰「漁磯灣」。這裡湧現出一批風流才子,他們作詩、作畫、著文,展現了貴陽文化的風採。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高人雅士題詠甚多。
現樓內收藏的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為一絕,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孫髯翁大觀樓長聯還多26個字。貴州人沒有辜負江東之的期望,明清兩代出了「六千舉人,七百進士」,還有「三鼎甲(狀元)一探花」。其中,貴陽有千名舉人、百名進士,武狀元曹維城、文狀元趙以炯都是貴陽人。近代以來,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更是不斷湧現。
江東之又在河上築堤,人稱「江公堤」,其實就是橫跨在南明河上的浮玉橋。河的南岸是一高阜,北岸地勢低平,橋梁依地勢高低而建,南端高起成為拱狀弧形,過了甲秀樓後橋面平直,橋用白石砌築,遠遠看去,就像是飄浮在水中的一條玉帶,故名「浮玉橋」。它是一座九拱石橋,南端一孔大,其餘八孔小,半圓形的橋拱映在水中,橋拱和倒影正好是一個正圓,有如「水中皓月」。橋下是回水蕩漾的涵碧潭,水流在這裡迴旋,出現了「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浮玉橋上的亭子,名為「涵碧亭」,石柱上刻有「水從碧玉環中流,人在青蓮瓣裡行」的詩句,畫龍點睛,點明這裡風光無限。浮玉橋是國內著名的風景橋,可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和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媲美。雖說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比它長,但這種橋型在貴陽出現的時間卻比「玉帶橋」要早200多年。
浮玉橋把甲秀樓與兩岸的宮觀寺廟、樓臺亭閣連成一氣,把江南園林建築「盆景式」地移入,呈現出「煙雨樓臺山外寺,畫圖城郭水中天」的美景。這裡是貴州山水的縮影,是江南園林的放大,是萬山叢中的「小西湖」。說是江南園林,它卻無須開河作池、堆砌假山,真山真水盡在畫圖中;說是天然山水,它卻又因甲秀樓、浮玉橋及兩岸的樓閣、寺廟而有江南園林的韻味。它構成了一條明媚的風景線、一條悠長的文化線,從古綿延至今,把古老的文明延伸到現代社會。
在南岸的山崗上,明代建有南庵,王陽明在《南庵次韻》中寫道:「隔水漁樵亦幾家,綠崗石路入溪斜。松林晚映千峰雨,楓葉秋連萬樹霞。」江東之當年參拜的「丞相祠」(即武侯祠)原先建在南岸,後來才遷到對岸。王陽明的弟子馬廷錫,曾在這裡建漁磯書院,傳習王陽明學說。南明永曆王朝修建的拱南閣至今猶存,在樓上的大梁上寫有「永曆乙未孟秋月吉旦」字樣,表明這座寺廟是永曆九年(1655)所建,已有360年歷史,是國內現今唯一倖存的永曆時期的古剎。康熙年間曾建萬佛寺,寺內有一丈多高的銅塔一座,據說有佛像萬尊。
南庵後改觀音寺,風景秀麗,周漁璜《城南踏青留觀音寺小飲》詩中,有「甲秀樓邊粉作塵,芒鞋親逐捕魚人」「花霧陰時迷遠浦,柳煙開處見漁村」等詩句。觀音寺內有三楹小樓可以觀水,「半面山樓,半面江樓」,時任雲貴總督阮元至此,題為「翠薇閣」。1990年,貴陽市人民政府在原址擴建,更名「翠薇園」,佔地4000平方米。這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園林庭院,古色古香,清幽典雅。園內建築分布在高低兩個平臺上,進門後有曲廊、亭子、水池、假山,沿石階而上是拱南閣,它是兩層三簷的歇山頂寺廟建築。左側修竹茂密,從前的漁磯書院大概就在這裡;右側是「澹花空翠」園林,有空花牆、月宮門、長廊、水榭、閣樓,憑欄遠眺,南明河兩岸綠樹成蔭,對岸是樹木蔥蘢的「觀風臺」。
園內有蕭嫻書法陳列館,匾額是著名書法家啟功所題。蕭嫻是貴陽出生的女書法家,她為甲秀樓所寫的條幅,運筆飛動,詞意清雅,意味深長。
「飛簷甲天下,落影秀寰中」隱含了「甲」與「秀」的意思;「清風待客,明月留人」表達了貴陽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懷,歡迎天下遊人來甲秀樓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