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朝鮮的印象,大半停留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鮮血凝成的友誼符號篆刻在很多人的記憶裡。除此以外,這個國家便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看不清的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片土地似乎也失蹤在並不長遠的時光之河裡…
除了一些道聽途說的偶爾的消息,或者美國人不定時地利用朝鮮問題轉移國內視線的氣勢洶洶的新聞,這個國家以一種離奇的方式封閉著自己。
實在好奇的人,又恰逢有機會渡過鴨綠江,自然要利用鏡頭去捕捉它的神秘。嚴密的監管下,拍攝到一個21世紀真實的朝鮮,真的很不容易。
我相信,幾乎全部想打量這個半島國家的中國人,都和我一樣,對認識這個國家的真實抱著這般期待:我不要你讓我看,我要我要想看。
如果你屬於這想看之人,請把本文讀下去,雖然它不會給你驚喜,但它可以讓你了解到你想了解的。
相對來說,朝鮮對中國人是最友好的。如果一個美國人到朝鮮去,他只有坐飛機一條途徑,而中國人,可以採用已知的任何一種交通方式過境。
通常,到朝鮮旅遊,我們選擇坐火車,出發點選在邊境城市:丹東。朝鮮沒有自由行,所以,必須跟團旅遊。
火車離開丹東,慢慢駛過中朝友誼橋,過關時會有安全檢查。此時你需要出示籤證,還要填寫報關表。朝鮮方面會根據團隊人數分配一個或數個貼身導遊。
此刻其實已經出了國境,來到了朝鮮領土上。火車上隨時有穿制服的人巡邏,不被允許的拍照行為是被嚴厲禁止的。
趁巡邏人員離開,導遊也不在身邊,我偷偷拍下了窗外,然後若無其事和身邊的同團朋友侃大山。
這就像做地下工作,如果被發現,他們會表示對你很失望,並刪掉你的照片。在隨後的旅行中,你會成為重點監控對象,基本無法再找到機會自由地舉起相機。
這是我唯一一張沒有被允許拍下的照片。
火車開得很慢,窗外陌生的異國土地有一種隔了年代的熟悉感。稻田與阡陌上騎自行車的人,有點國內八十年代的鄉村情節。
嚮導有時候會和我們對幾句話,活躍氣氛。她告訴我們,在朝鮮要去遠一點的地方,只能搭乘火車或公共汽車。中國的選擇太多,高鐵動車,航空自駕,軌道交通隨心所欲。
一路慢如蝸牛,終於爬到平壤。下車出站,我發現了詭異的一幕:優雅的男人,美麗的女人,腳步匆匆的乘客在碩大的火車站大廳裡穿梭往來,把這裡變得熱鬧非凡,但不擁擠。
可是,這根本就沒有理由!因為這裡今天唯一的一班抵達的火車就是我們乘坐的這班。
平壤是一個很乾淨的城市,也是個很安靜的城市。從出站以後,我們的兩個導遊就一前一後鎖住了旅行團,步步緊跟。想獨自在美麗的平壤街頭走一走的願望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
只能服從安排,在導遊的引導下儘量去發現最真實的景色。
我們被塞進一輛中巴車,在車輛稀少的平壤大街上,司機把車開得飛快,即使想拍照也找不準焦距。在可以讓你拍照的地方,司機會善解人意地放慢車速。
在朝鮮想拍出組好照片,只能憑運氣,機會稍縱即逝。
在去下榻酒店的路上,這棟像蜂巢一樣的公寓樓好像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建築,讓我們甚至有時間連續拍下好多張照片。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到了以前的東歐地區。
在朝鮮旅遊,指定中國人入住的飯店是高麗飯店,而其他國家的人只能住羊角島上的羊角酒店。
中國人可以不受限制在酒店周圍的街區散步,而其他外國人可以活動的區域,只有酒店大樓到停車場之間不足20米的範圍內。
到了酒店,我們所有人的護照都被沒收了。導遊給我們的解釋相當讓人無語:沒有了護照你們就不敢擅自亂走,因為如果出了車禍什麼的,醫院就無法確認你們的身份。
酒店的電梯裡找不到5樓的按鈕,傳說那一層是專門用來監視入住客人的。晚上在酒店地下餐廳裡吃過一頓朝鮮風味的昂貴晚餐,各自休息。第二天起床,導遊就帶領大家去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大城市平壤對外國人開放的地區參觀。
平壤市中心位置一定是全朝鮮最驕傲的地方,如果努力忽略掉某些事物,這裡有中國三線城市的即視感。
導遊一直帶著大家在這附近轉悠,就在我以為自己會永遠迷失在平壤街頭的時候,我們被送到了金日成廣場。
廣場很大,但人們的活動基本出現在雕像之前,一直會有人向雕像鮮花,一刻不停地獻。我們也被要求買花獻花,並被集體安排向雕像鞠躬敬禮。
在這裡是可以拍照的,但必須是雕像和自己的全身合照,少一點都會被刪除重拍。我怕麻煩,乾脆就不照相了。
在廣場上,人們絡繹不絕地往來。每個人胸前都別著像章。這種生活中的必需品沒地方可以買,是直接發放的。
廣場一角,我看到了義務勞動的小學生。這似曾相識的場景讓我好像打開了從前的小學課本。
我們能在這裡自由拍照,發生在這裡的每一幕都真實又不真實,是精心挑揀後電影一樣的展示。我不認為它是朝鮮的真實生活,可導遊與所有的朝鮮人都讓我們要認為它就是他們的生活。那關乎他們的信仰與尊嚴。
我真不是想挑釁什麼,但真實不是做作,所以,原諒我,我最想發現與最願意尊敬的真實,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他們不虛偽,他們在真正地生活。當沒有面具時,所遇見的每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才是一趟千裡迢迢的旅程所具有的最大價值。
只有這樣,我才能說:朝鮮,我來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