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天津非遺中心 ,作者天津非遺中心
天津非遺中心
本公眾號由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旨在讓公眾認識非遺、了解非遺、傳承非遺,為民眾搭建交流研討平臺。
天津衛派河北梆子代表性傳承人劉俊英
攝影:趙梵汐
寶環姐是我心目中最敬重的老師之一
劉俊英身材小巧玲瓏,舉手投足都帶著一股靈氣,加上嗓音圓潤甜美,義父銀達子覺得她適合扮演花旦,經劇團的老師們商議之後,決定安排劉俊英跟隨金寶環老師學習花旦表演。金寶環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已是著名梆子旦角演員,她學京劇出身,戲路寬廣,將京劇的唱腔念白的特點移植借鑑到河北梆子中來,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金派」花旦表演風格,是全國梆子界首屈一指的花旦。
劉俊英本就傾慕金寶環的「金派」花旦藝術,跟隨金寶環學戲以後更是感覺如魚得水,金寶環無論去哪裡演出都帶著小俊英,吃住都在一起,一有空閒就為她指導說戲。
河北梆子名家金寶環舞臺形象
劉俊英對金寶環的表演藝術推崇備至,每當金寶環上臺演出,劉俊英就站在臺側學習模仿,時刻都在揣摩金寶環的唱腔和表演。「跟金寶環老師學戲的那段時間裡,我整天都在琢磨老師演的戲,其他老師們都說我是她的小戲迷。團裡她的演出場次最多,每天都很乏很累,再加上身體不好,所以我很珍惜她給我說戲的機會,教我一句我都當一萬句去聽。」
在跟隨金寶環學戲的兩年多的時間裡,劉俊英的進步很快,最終得到了「金派」花旦藝術的真傳,劇團的老師們都誇她是「小金寶環」。
金寶環指導青年演員表演
金寶環的父親季金亭和銀達子是盟兄弟,從輩分上論,金寶環還是劉俊英的義姐,由於輩分的原因兩人並沒有師徒的名分,但劉俊英始終對這位傳授自己技藝的義姐充滿敬愛之情:「雖然寶環姐最終沒有收我做徒弟,但在我心目中,她是我最敬重的老師之一!」
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劉俊英經過在大團的學習和鍛鍊,先後從銀達子、金寶環、韓俊卿等藝術大家身上學到了寶貴的技藝和經驗,成為年輕一代梆子演員中的佼佼者。1956年,少年訓練隊的學員規模已經增擴到幾十名,並開始排練自己的劇目,劉俊英回到訓練隊參加排戲並擔當主演。
這一時期,訓練隊先後排演了《龍鳳呈祥》《白蛇傳》《牛郎織女》等劇目,由於小學員們朝氣蓬勃,行當整齊,這些公演的劇目在社會上反響強烈,受到了天津社會各界的好評。
50年代末演出《喜榮歸》
1958年,天津河北梆子劇團改制為天津市河北梆子劇院,少年訓練隊作為班底組建了天津市河北梆子小百花劇團。為了貫徹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天津市市長李耕濤將劇團名稱定為「小百花」,並親自擬定了「繼承優良傳統,不斷革新創造,吸收百家之長,樹立獨特風格」的二十四字方針,直到今天仍作為小百花劇團的建團宗旨。
1958年,毛主席到天津視察工作時,觀看了小百花劇團的四出拿手摺子戲:《觀陣》《斷橋》《泗州城》《喜榮歸》,劉俊英擔當《喜榮歸》一出的主演。演出結束後,毛主席還親切接見了劉俊英等小演員,連聲稱讚他們的表演出色,並勉勵他們努力提高文化素質,爭做社會主義文藝接班人。
此後,小百花劇團多次為中央領導同志和重要外賓進行表演,毛主席先後七次接見過小百花劇團的成員,周恩來總理曾觀看二十多次小百花劇團演出。小百花劇團成為天津的城市名片,以至於外地客人到天津來,有兩件事不能錯過,一個是吃狗不理包子,另一個就是看小百花的戲。
1958年8月10日在天津幹部俱樂部演出後受到毛主席接見
《荀灌娘》讓全國觀眾記住了我的名字
為了向1959年建國十周年大慶獻禮,剛剛成立不久的小百花劇團決定排演一出新編古裝戲《荀灌娘》。這齣戲主要表現西晉襄陽太守之女荀灌娘女扮男裝,替父突圍搬取救兵的事跡,體現了少年有為、男女平等的新時代精神。通過分析角色特點和演員各方面的條件,編導組決定由劇團的第一主演劉俊英擔任主角,可以說這齣戲就是為劉俊英個人量身定製的。
1959年演出《荀灌娘》
《荀灌娘》的劇本採用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荀慧生主演的京劇版本,經過二十多輪的反覆修改最終得以完成。這部戲是五十年代河北梆子復興時期變革創新精神的縮影,戲中大膽使用了河北梆子從未出現過的伴唱、合唱等藝術形式,在配器和動作設計上也推陳出新,將西洋樂器和雜技技巧等其他門類的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合到舞臺戲劇表演之中,是河北梆子戲史中非常成功的精品新編劇目。
1959年國慶期間,小百花劇團攜這部《荀灌娘》赴京獻禮演出。劉俊英多年之後仍清楚地記得當年的演出盛況:「《荀灌娘》在北京政協禮堂首演那天,現場來了很多領導和戲劇界、文藝圈的文化人。我當時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面對這麼多戲劇界的行家、評論家也毫不怯場,就像平時排練一樣很自然地演下來了。演出結束後很多知名人士來到後臺看望我們,我記得梅蘭芳、荀慧生、尚小雲、郭蘭英、常香玉等等,連聲誇讚我們這個戲演得好,我覺得那一刻是我一生中的黃金時刻!」
《荀灌娘》演出節目單
《荀灌娘》演出成功的消息被首都各大報紙和雜誌爭相報導,小百花劇團和劉俊英的名聲很快紅遍了全國。緊接著小百花劇團就接到了全國各地巡迴演出的邀請,受到全國觀眾的熱烈歡迎。「我們小百花劇團當年無論到哪個省市劇場,觀眾都是滿的,觀眾看完了以後都讚不絕口,還沒等看夠,我們就又到下一個省市了。可以說小百花走到哪兒紅到哪兒。這齣《荀灌娘》讓全國觀眾也記住了我的名字,直到現在,廣大觀眾一提到我,也就想起了《荀灌娘》這齣戲。」
豐富並發展了「衛派」河北梆子的風格和內涵
「文革」期間,萬馬齊喑,剛剛在戲曲界嶄露頭角的劉俊英被迫停止了演出,離開了心愛的舞臺。在不能登臺的日子裡,劉俊英還同作曲家施光南一起研究試驗河北梆子新唱腔,她的戲曲藝術道路並未完全中斷。後來,在戲劇家馮玉坤的幫助下,劉俊英排演了一出現代小戲《風雪採油工》。這齣戲的難點在於如何將現代人物的時代氣質和動作特點用藝術化的舞臺表演展現出來。
為了把握好現代戲的表演處理方式,劉俊英對著鏡子反覆推敲表演動作,在一個星期的規定排練時間裡將這齣戲排完。《風雪採油工》得以在"文革"後期上演,影響非常廣泛。在談及現代戲的表演經驗時,劉俊英總結說:「現代戲和傳統古裝戲一樣,需要紮實過硬的基本功,如果你才子佳人演不好,現代戲你照樣演不好,動作就不會那麼準確,體會人物內心的東西也沒那麼深刻。」
「文革」結束後,天津河北梆子界很多老一輩演員都已退休,大量傳統劇目急待恢復。劉俊英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舞臺,將一些停演多年的傳統戲陸續重新編排上演。最初恢復的還是《荀灌娘》這齣曾經風靡全國的代表作,演出結束後,很多熱情的老觀眾紛紛聚到後臺要求同劉俊英籤名合影。
觀眾的熱情給了劉俊英極大的鼓舞,此後又將《竇娥冤》《蝴蝶杯》等傳統劇目重新搬上舞臺。在新編劇目方面,劉俊英還主演了《不準出生的人》《鸞英與鳳姑》《關羽認妻》等幾齣大戲,並嘗試一人分飾兩角,在人物角色刻畫方面彰顯出深厚的戲劇功力。
這段時期是劉俊英河北梆子藝術生涯的成熟期。她兼收並蓄,廣泛吸收前輩藝術家的唱腔特點,並借鑑京劇、豫劇、粵劇等兄弟劇種的一些技巧和優點,結合自身的嗓音特點形成了優美、圓潤、純正的梆子唱腔風格,豐富並發展了「衛派」河北梆子的風格和內涵。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在唱腔處理運用上,她不是一味地突出自己過人的嗓音天賦,而是根據所塑造角色的不同,對演唱方式進行合理安排,感情真摯自然,在平實中表現出深刻的藝術感染力。
我有責任儘自己所能把藝術好好傳下去
2004年,天津市戲曲學校聘請劉俊英擔任戲校總顧問並為學生們授課。此後,劉俊英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戲校的學生身上。劉俊英親身經歷過「衛派」河北梆子重新振興的艱苦和獲得的榮耀,這使她清楚地認識到,只有下大力氣抓好戲曲後備人才的培養,為年輕一代打好基礎,「衛派」河北梆子才有可能長期發展,代代傳承。
劉俊英與徒弟楊麗萍
為此她不懼辛苦,認真施教,為天津河北梆子培養了大批年輕戲劇人才,天津戲校每一名旦角畢業生幾乎都受過她的傳授和指點。除此之外,劉俊英也在年輕一輩中挑選好的戲劇苗子,親傳衣缽,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麗萍和國家一級演員張傳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衛派"梆子青年藝術群體,
上左為楊麗萍,上右為陳春,中左為劉志欣,
中右為趙靖,下左為黃長明,下右為金玉芳
在談及「衛派」河北梆子藝術傳承問題時,劉俊英動情地說:「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我來說是一種鼓勵,也讓我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在傳承方面,我有責任儘自己所能把藝術好好傳下去,要把這個劇種挽救活了,讓咱們河北梆子發展起來,不要在我們下一代消失。」
消息來源|天津非遺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原標題:《文藝近距離丨當今「衛派」河北梆子的領軍人——記河北梆子名家劉俊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