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東江
來源:《品讀》2020年第2期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一次在回應外媒記者「美方稱中方經常出爾反爾」的問題時說:「我只想『呵呵』兩聲。」
旋即,「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號給出了「呵呵」標準翻譯:「Hmm. How interesting.」
如今使用社交工具聊天,「呵呵」出現的頻率超高。
高興或不高興,贊同或反對,都能使用,還可以表示交談中止。
然而網絡時代只是將「呵呵」的使用光大了,其詞早已常見於典籍,意謂一種笑聲。
《晉書·石季龍載記》載,石韜被殺,石宣「乘素車,從千人,臨韜喪,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屍,大笑而去」。
石宣的這一舉動,令「季龍疑宣之害韜也」。先「呵呵」而後「大笑」,則晉朝時的「呵呵」,大約在微笑與大笑之間。
到了明清,「呵呵」每與大笑連用,在文學作品中所見頗多。
以四大名著為例。《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與公孫瓚交手,先勝了一個回合,便傲氣得不得了,「不作準備,與田豐引著帳下持戟軍士數百人,弓箭手數十騎,乘馬出觀」,並且「呵呵大笑」曰:「公孫瓚無能之輩!」
孰料正說之間,趙雲殺了過來,「弓箭手急待射時,雲連刺數人,眾軍皆走」。
第十六回呂布調停紀靈、劉備之爭,把自家畫戟「去轅門外遠遠插定」,回顧二人曰:「轅門離中軍一百五十步。吾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兩家罷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營,安排廝殺。」
結果他一箭正中,「呵呵大笑,擲弓於地」。
《水滸傳》第五回魯智深夜宿桃花村,聽聞劉太公「我家今夜小女招夫,以此煩惱」,乃「呵呵大笑道:『男大須婚,女大必嫁』。這是人倫大事,五常之禮,何故煩惱?」
接下來,小霸王周通、打虎將李忠相繼也都有各自的「呵呵大笑」。
第三十三回,宋江到清風寨投奔花榮,趕上了正月十五,晚上吃飽喝足出來看小鰲山,「那跳鮑老的身軀紐得村村勢勢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諸如此類。
不難看出,這些「呵呵」,每為開心地笑。
現在,外交部之所以要給出標準英譯,顯見華春瑩的「呵呵」不是這種。
看她「呵呵」之後怎麼說的:「因為你知道,中美經貿磋商一年多來,是誰出爾反爾、言而無信、反覆無常,大家都有目共睹。」
諺云:「聽話聽聲,鑼鼓聽音。」那麼此處的「呵呵」,放在從前實際上是哂笑,屬於「嘲笑」「譏笑」了。
哂笑從前也常用,再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開篇,魏之曹休被吳之陸遜「大破於石亭,車仗馬匹,軍資器械,並皆罄盡」,結果又怕又氣的曹休,「到洛陽,疽發背而死」。
司馬懿把隊伍拉回來後,眾將接入而問曰:「曹都督兵敗,即元帥之干係,何故急回耶?」
司馬懿說:「吾料諸葛亮知吾兵敗,必乘虛來取長安。倘隴西緊急,何人救之?吾故回耳。」
不過,大家並不接受他的說辭,「皆以為懼怯,哂笑而退」。
《西遊記》第十五回,蛇盤山小龍怪吃了唐僧的坐騎,唐僧急哭了,孫悟空笑「師父莫要這等膿包」之餘,去找小龍怪算帳。
不料它棲息的那條澗「千萬個孔竅相通」,令悟空奈何不得,請來觀音菩薩才將之降服,小龍怪遂成為唐僧的新坐騎——白龍馬。
馬有了,缺副鞍轡,落伽山山神、土地化成尋常老者送來之後,跳到半空才告知唐僧,「慌得個三藏滾鞍下馬……你看他只管朝天磕頭,也不計其數。
路傍邊活活的笑倒個孫大聖」。唐僧生氣了:「徒弟呀,我這等磕頭,你也就不拜他一拜,且立在傍邊,只管哂笑,是何道理?」
孫悟空的態度正好相反:「像他這個藏頭露尾的,本該打他一頓;只為看菩薩面上,饒他打,盡夠了,他還敢受我老孫之拜?」
早幾年,有篇碩士學位論文《網絡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引發議論。
有人認為研究這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詞彙,「真是白交三年研究生學費」。
其實,一個語詞的流行或變遷,定然大有文章可作,及時推出,未嘗不是學術研究的活力體現。*END
編輯:滕朝陽 郭豔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