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麗朝 路炳陽 北京報導
「為了平抑原材料價格,緩解成本壓力,中國鐵建正在積極發展砂石骨料自主開發業務,目前已經有3~4個項目正在實施。」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建」,601186.SH)人士3月31日表示,公司正在國內積極尋找礦山,加大開採、加工步伐,一方面解決企業自身砂石骨料需求;另一方面,希望將來能有額外產能供應市場,增加企業收入。
砂石骨料是水利工程中砂、卵(礫)石、碎石、塊石、料石等材料的統稱。上述中國鐵建人士表示,施工企業最大的成本是材料,尤其是地材(指本地可以直接出產的材料,如砂類、水泥等)。隨著國內環保管理的加強,砂石骨料價格不斷上漲,為了緩解壓力,中國鐵建一方面積極與業主協商,市場原因導致材料上漲,協商由政府或業主承擔部分成本。通過談判,部分行業得到很好的結果,但也有部分行業仍處於談判過程中。
另一方面,中國鐵建積極尋求砂石骨料開採、加工,但目前砂石骨料自主開發業務正處於前期階段,部分項目正在審批過程中,形成與企業工程承包業務相匹配的市場規模,尚需較長時間。
一位鐵路基建行業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地材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是基建企業盈利面臨的最大壓力。他舉例稱,由於近幾年超過60%的砂石料企業陸續關停,砂價暴漲,很多地方一立方砂三四百元,也不一定能買到。這種供不應求的狀態使一些人偷挖海沙進行銷售,而沒有經過處理的海沙由於鹽分高,具有腐蝕性,工程質量得不到保障。
中國軌道交通工程建設領域另一巨頭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鐵」,601390.SH)人士也曾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鐵路工程地材和人工成本連續上漲,而鐵路調價機制失靈,造成了鐵路業務毛利率不斷下降。其已聯合中國鐵建向主管部門反映該問題,希望儘快改進鐵路工程預算定價機制,改善施工企業鐵路板塊盈利情況。(詳見《中國經營報》2019年11月1日報導《房地產毛利率達鐵路業務十倍 「二鐵」聯手反映鐵路工程定價弊端》)。
中國中鐵人士稱,中國現有鐵路工程造價標準中,地材和人工這部分調價機制是失靈的。中國中鐵希望未來由於市場原因,而非施工企業主觀原因造成的成本增加,能給施工企業一定的變更索賠。
針對「二鐵」多次呼籲的改進鐵路工程預算定價機制的問題,3月4日國家鐵路局發布《鐵路工程工程量清單規範》,明確了鐵路工程量清單的綜合單價構成和工程界面劃分。國家鐵路局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出臺新規的目的是規範鐵路建設工程量清單計價行為,統一鐵路建設工程量清單的編制原則和計價依據,從而規範發包和承包方市場行為,保護雙方的利益。(詳見《中國經營報》3月5日報導《鐵路工程定價新規發布 「二鐵」迎利好?》)
針對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帶來的影響,中國鐵建人士表示,一季度的收入和利潤會有所下降,但國內基建領域自身產業鏈體系完整,疫情對企業訂單影響不大。「基建具有拉動經濟增長屬性,2020年,我們有信心將各項營收指標達到2019年的增長水平。」他說。
在復工復產上,中國鐵建人士表示,目前國內項目復工率達到92.8%,產能正在逐步提升過程中,達產率(實際生產能力與預期生產能力之間的比率)在70%以上,部分項目受限於人員、材料供應不足,達產率較低。西北、東北部分區域因天氣過冷,暫未開工。
中國鐵建3月30日晚發布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為8304.52億元,同比增長13.74%;淨利潤201.97億元,同比增長12.61%。其中,工程承包業務收入為7245.45億元,營業成本為6705.21億元,毛利率為7.46%,遠低於該公司房地產開發業務21.37%的毛利率。
中國鐵建在財報中稱,新冠疫情導致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加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建築市場面臨的形勢依然複雜,但市場規模平穩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資、穩外貿、穩投資、穩預期,給建築業增添了政策紅利;海外多國為刺激經濟實現恢復增長,推出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規劃,國際建築市場呈現溫和增長的向好趨勢。
中國中鐵亦於同日發布年報。中國中鐵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8508.84億元,同比增長14.92%;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6.78億元,同比增長37.68%,為近十年來最好。
(編輯:孟慶偉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