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人生圓滿,需修「四心」

2021-03-01 正安文化廣州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修行,古代士大夫們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身處世俗中的我們,修身尤為重要,而修身重在修心。

《孟子·公孫丑上》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認為這四顆心,如同人的四肢,修得齊全,人才完整。若要人生幸福圓滿,須得擁有這四顆心。

惻隱之心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都聽過這句話,出自《告子章句上》。當我們見到不幸之事、悲慘之人的時候,內心總是會有所觸動。

就像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男主角程勇有這樣一句臺詞:「看著這些病人,我心裡就難過。」

電影裡的程勇,因為販賣假藥罪而入獄,那在道路兩旁目送他的人,看著程勇,心生不忍,便是惻隱;那押送程勇的警察,讓放慢車速,亦是動了惻隱之心。

在孟子看來,惻隱心便是仁愛之道的開端。因為有惻隱心,我們會主動去幫助別人;因為有惻隱心,我們不忍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真正的惻隱之心,不是強者對弱者的施捨,而是悲天憫人的慈悲。

有惻隱之心的人,生性柔軟,常存溫暖。同萬物生長而不加傷害,見世間苦難而不忍忽視,對他人受苦而心生憐憫。

動了惻隱之心,而後生發慈悲,所做的事,才可叫慈善。惻隱心,能夠引導一個人走上「以善助人」的道路。助人者,人必助之;善人者,人必善之。

羞恥之心

孟子提到的第二顆心叫「羞恥心」。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一個人的哪種行為,讓你覺得不可交往?網友們各抒己見,提到最多的詞,便是「不知羞恥」。

孟子一向注重「羞恥」二字,他認為一個人若能知羞恥,就可以成就聖賢之道;如果不知羞恥,便與禽獸無異。

他在《盡心上》中也說:「知恥而為人,知恥而後勇。」這句話的用意是要人知道,知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值得誇耀的品質。

對於一個人來說,只有先知恥,才能勇於改錯,只有勇於改錯,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如果不知羞恥,那終將陷入不自知的虛幻,最後害人害己。

據說王陽明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曾給山賊講過「羞恥心」。

有一次,王陽明逮住了一個山賊頭子,並且還是個讀過書、聽說過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山賊頭子。

那山賊頭子雖然被擒卻一臉不屑,他嗤笑王陽明說:「王大人,你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卻不以為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幹我這行的就已經沒有良知了!」

王陽明聽後,一言不發,立即讓手下把這個山賊頭子的衣服一件件脫掉。脫到還剩最後一條褲子時,山賊頭子跪地哀求道:「大人,給我留條褲子吧!要不我可怎麼見人啊!」

王陽明笑道:「原來你還有羞恥心啊,這不正是良知嗎?」山賊頭子恍然大悟,從此決定洗心革面。

宋代名儒陸九淵有言:「恥存則心存,恥忘則心忘。」常存羞惡之心,守住做人底線,方能知恥而後勇。

辭讓之心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所謂辭讓心,便是懂禮守禮,便是守規矩,知進退。在辭與讓之間,做人智慧盡顯,君子之道自明。

《晏子春秋•內篇》中說:「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和晏子相關的,有個著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景公時期,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武藝高強,意味相投,結為了異性兄弟,卻自持功高,目中無人,十分蠻橫。這種情況令晏子憂心忡忡,於是進諫齊景公,用計除掉他們。

齊景公召來三人,卻只賞賜了兩個桃子,讓他們自己論功勞大小分配。這三人果然你爭我搶,誰也不服誰,爭論不休。因為兩個桃子就失去禮讓的美德,三人自覺羞愧,最終都自刎而死。

古人常把榮譽看得比生命還貴重,如果貪圖利益,不仁不義,必將受人唾罵,也就無臉面活於世間。

《增廣賢文》中講:「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辭讓,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

在昆明棋盤山的棋盤寺裡,有一副對聯:

世事如棋,讓一著不為虧我

心田似海,納百川方見容人

懷有辭讓之心,懂得了謙遜,才算是有德之人。

是非之心

孟子曾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辨是非,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如果說人生如水上行舟,那「是非心」便是指引方向的燈塔。

王陽明的一生,有個很重要的轉折點——「龍場悟道」。

他之所以被一擼到底,從兵部主事貶去偏遠的蠻荒之地做個小驛丞,是因為他仗義執言,得罪了大太監劉瑾。

彼時,劉瑾權傾朝野,大批忠臣遭到陷害,王陽明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歸根結底,是他有顆明辨是非的心。

王陽明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知好惡就盡了是非,知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天分陰陽,地分晝夜,人分善惡,事分曲直。世間萬事萬物,無不與是非相關,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能否明辨是非。

因此,王陽明還說:「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意思是說,是非只是個大的約束框架,能不能做到,就要看每個人如何運用和領會。

歷史穿梭千年,浪花淘盡英雄,那些閃耀其中的人,莫不是有顆是非心,不為權貴折腰,不被勢力壓倒。永存是非之心,不丟失良知,方能行穩致遠。

動惻隱之心則生慈悲,動羞惡之心則知廉恥,有辭讓之心則懂謙遜,有是非之心則存良知。

《小窗幽記》有言:心為形役,塵世馬牛。紅塵雜事,心被物煩,如牛如馬,總不得閒。

人生於世,唯有不斷修煉心境,才能成為完整的自己。


 | 安 |  | 

    

孟子的浩然正氣

還需您親自來品

1. 錚錚鐵骨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大丈夫氣概、泰山巖巖之氣象,來源於孟子。這正是疲憊糾結、患得患失的現代人最缺的一劑良藥。 

2. 浩然正氣

我善養吾浩然正氣!持其志,無暴其氣。

孟子的養氣,不是執象泥文的吞霞服氣,不是小家子氣的摩按導引,而是培養志氣雙備、性命雙修的天地罡氣。要掌握真正的養氣心法,必須學習孟子。 

3. 仁者無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仁者孟子,循循善誘,告訴我們真正的仁之本、善之源,從而激活中國人內在的仁義基因,自動自發從善如流。絕不是陷入僵化、死板的教條主義,或是機關算盡的精緻利己主義。

4. 赤子之心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而老子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孟子為儒學大成,故稱孔孟之道。而孟子的實修,更是一座橋梁銜接儒道,自然而然進入復歸於無極、復歸於嬰兒的先天狀態。

孟子是中華文化中的閃耀鑽石,光芒是多面的。而每一面的光芒,都可以激發我們真心本性,良知良能。

如果你去了解孟子,你會獲得堅定力量,有諸己之謂信! 

如果你去學習孟子,你會內心充滿喜悅,充實之謂美! 

如果你去實踐孟子,你終會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屠鵬程

◆ 正安文化特邀講師

◆ 上古文化研究者、實踐者。

 致力於還原聖賢作易作典原旨,探索儒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

◆ 設有命相、中庸、易經系列課程,意在助人希聖希賢、明理上達。

 傳統文化愛好者

 養生愛好者

 國學愛好者

原價:3800元/人 (2天)

推廣期特惠:2980元/人

* 滿20人開班。

* 正安醫館會員、正安文化老學員可享受98折優惠。


1.開課時間:預報名(第2期)

2.課程諮詢:18011963130(小悅老師)

3.上課地點: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黃埔村北碼頭28-29號M+創工場4樓

1.開課時間:5月15日、16日(第2期)

2.課程諮詢:15901707495(無畏老師)

3.上課地點:上海市楊浦區隆昌路588號一號樓13樓

1.開課時間:5月22日、23日(第7期)

2.課程諮詢:13240174887(卓函老師)

3.上課地點: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40號

1.開課時間:預報名

2.課程諮詢:15338780985(小如老師)

3.上課地點:深圳市福田區萬基商務大廈6C

版權聲明:

1.本文轉載於「 鵬程衝漠」,未經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 

2.文末留言區開放,歡迎踴躍參與討論。本平臺支持言論自由,精選留言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3.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大家的辛勞,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今日編輯:奉壹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課程詳情。

相關焦點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一直以來,孟子在先秦的諸子百家裡被認為是「性善論」的主張者,由於《孟子》一書思想的深奧及複雜,所以長期被大眾所誤解,而本文要談的,當然是被大眾誤會最深的《孟子》學說——性善論。首先,先正名孟子的「性善論」「性善」,是《孟子》對自身思想最簡要的說明;孟子本人從未說過「人性本善」四個字,「人性向善」也從沒說過,不管是從「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來理解《孟子》的性善論,都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所以,在進行正式的討論前,請先尊重《孟子》一書及本人的意願,用「性善論」來概括他的思想,不要再用「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
  • 廣論0190「道前基礎190」(三十八攝修頌1)
    就是第二、第三攝修頌的內容。《廣論》(p29-3)講到:「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看下面兩個攝修頌:一切時處普攝護  諸善知識真佛身  但觀功德毋尋過  並念大恩求加持第二個攝修頌是意樂親近軌理。
  • 措尼仁波切《先幸福,再開悟》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實修法
    副書名: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實修法 作者: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 編譯: 臺灣芬陀利迦編譯小組 出版日期:2020年9月1日 語言:中文繁體 定價:460元(臺幣) 本書特色部分內容作者簡介目錄在身與心之間,有一個「第三世界」搞砸了是雷區,搞定了就是寶藏
  • 大師兄是反派:東方蕪穹為何喜歡雙修?元嬰期大圓滿要勾三搭四!
    國漫《我家大師兄是個反派》 隨著劇情主線的展開「伏魔大會」已正式被召開,雖然各路英豪齊聚一堂誓要剿滅男主所在的百媚教,但這「伏魔大會」還是因本作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變為了一大修羅場,甚至被觀眾們吐槽為是「搶親大會」,尤其是大會的領頭人「東方蕪穹」已是元嬰期大圓滿的修為,卻還風流成性對其他修士
  • 孟子的知命立命
    《盡道而死,正命也》1問: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盡道而死者,正命 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請問點傳師: 「盡道而死 正命也 」是什麼意思 ?答:「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意思是:盡心盡力修道、辦道至死不變,就是「正命」。所謂「正命」就是正確的人生方向。《正命君子》在這個時代要實現「正命」不容易,一般職業都在追名逐利,甚至汙染地球、殺生害命…我們吃素、修道,是這時代裡難得能實踐「正命」的機會。
  • 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則會問,你心忍不忍呢?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會有自發的感受,是即所謂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視這種感受。他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孟子本名孟軻,他提出的「性善論」最著名,且如他那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名言,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派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透膚入骨,血肉淋漓了,如果還講《論語》裡親親尊尊、君君臣臣那一套,難免有些緩不濟急。
  • 要有所「得」,就要先養「德」
    今晚分享的影片「付出總會有回報的」,敘述一位善良的女士施捨金錢給街上的遊民,結果貴重的戒指不慎掉入遊民的盒子中。原本遊民打算到當鋪將此戒指賣掉,但在心中的天使與惡魔交戰時,幸虧他心中的良心發現,將戒指物歸原主。而這位女士也因感激他的誠實,將其善行放在網路傳播,結果募得19萬多的美金,讓此遊民也不必再露宿街頭,而能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
  • 《了凡四訓》,心想事成,走上人生巔峰的寶典!
    這寶典秘法,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立命之學,第二部分:改過之法,第三部分:積善之方,第四部分:謙德之效。          老虎希望自己最親的人能幸福,也希望所有的書友能幸福,能心想事成渡過人生的所有苦難,所以,今天,我把《了凡四訓》這本書介紹給大家,老虎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 別再讓「無明」造成遺憾
    敬愛的恩師太陽盛德導師好:親愛的超碼家人大家好:感恩Amy會長主持的幸福加油站圓滿人生菁英會。
  • 實修法門:詳述佛陀重視的安般禪「數息觀」的方法、效果及利益!
    修習止觀最基本的方法乃是修「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就是不淨觀、數息觀、慈悲觀、緣起觀和界差別觀,乃分別對治貪慾、散亂、瞋恚、愚痴和我見之煩惱。《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謂數息法,人多易知。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於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諸比丘修數息念,有大果報,有大名稱,可令四念處完成,四念處數數修習,可令七覺支完成,七覺支數數修習,可令智慧解脫完成。 」(《安般守意經》)「數息念,是世尊所稱嘆!
  • 廣論0194-2「道前基礎196」(三十八攝修頌5)
    (見表五)由施攝眾成眷屬  說如法語示利行  以身作則現同事  四攝利他求加持第三十三個攝修頌是四攝,亦即《廣論》(p331+4~p335)所詮法義。菩薩要廣利有情,還要學習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 加緊把握「重生」的契機
    敬愛的恩師太陽盛德導師好:親愛的超碼家人大家好:每次星期五晚上共修課完,就期待星期六晚上的歌星班,然後就是星期日早上的幸福加油站圓滿人生菁英會
  • 怎樣修得圓滿的福報?
    「普」是平等的意思,以平等心、以平等的行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在這個世間,擁有財富的人很多,我見過,得到崇高地位的人很多,也見過,他們並不快樂。無論是在物質,或者在精神,物質是什麼?身體,身體是物質,念頭是精神,有沉重的壓力,所以他不快樂。什麼原因?
  • 傅佩榮講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認為「性善」,心是關鍵。人有自由,可以選擇各種行為的表現。但表現出來的都是現象,內心才是我們的本質所在。如何知道人的本質呢?孔子會問,你心安不安呢?孟子則會問,你心忍不忍呢?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會有自發的感受,是即所謂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視這種感受。
  • 人生 | 《孟子與盡心篇》君子有三樂
    孟子說,一個君子,有三樣事情是他人生真正的快樂,就算拿皇帝之位來交換這三種快樂,他也不幹。第一是有圓滿的家庭,父母都快樂安詳健在,兄弟姊妹之間和睦,沒有人當太保,也不會出意外,無災無病。第二,隨時隨地,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一切,到城隍廟燒香,面對閻羅王都不怕,因為沒有犯過罪,沒有做過虧心事,所以看見人,心不跳,臉不紅。「怍」就是在測謊機上顯示的不正常跳動頻率,一個人光明磊落,沒有任何事對不起天地鬼神及人類的,這是第二件快樂事。
  • 拒絕海量APP,教你用1款修圖軟體搞定「照片後期」!
    現在帶手機出門拍照+修圖多方便啊~最最最最重要的是,用手機就能輕鬆搞定後期修圖!不信Air君先給你秀波照片。實不相瞞,上面的這些照片全是用一款神仙修圖軟體--Snapseed後期的。說到手機修圖,Ari君不得不提這個APP。
  • 苦諦:與苦諦相關的「諦智」「應作智」「已作智」
    所以,就像眼睛能清楚見物一樣,這個智被叫作「眼」。再說「ñāṇaṃ udapādi」──「智生」。巴利文ñāṇa,有「知道」的意思,所以說為「智」。至於「paññāudapādi」──「慧生」,《無礙解道》說,paññā有「以種種方式分析了知」的意思。關連到內觀修行而言,在正念觀察腹部的起、伏等等之時,行者能分辨「動作」是色法,「能知的心」是心法。
  • 修圖就是「去繁就簡」
    走進攝影這個圈子,免不了談及「修圖」。 我用過美圖秀秀、輕顏、vsco、snapseed也算修圖吧? 變美本身也算是對照片的一種追求呀。 可是,當「修圖」成為一碗可持續的工作飯碗,不得不更加謹慎的把握。每一個環節的細節把控,都有可能因為徒勞無功而浪費掉時間與精力。
  • 【嘎瑪仁波切著作】《大圓滿前行》十六違緣之「做一個真實的佛教徒」
    節錄自《大圓滿前行》做一個真實的佛教徒依照傳統學習的方式,單就「人身難得」這一項,聽聞之後,最少要深思七天,甚至一兩個月。我們想想,在六道無數的眾生中,能得人身,又具足實修的因緣福報,有多少人呢?就像前面所作的比喻,以不學佛和學佛的人數相比,就像是夜晚的繁星和白天稀疏的星星;而學佛者如果是晚上的繁星,則又能實修者,有如白天的星星一樣稀少。至於實修者之中,能成就的人,那是少之又少了。眾多的學佛者之中,其實很多是泡沫教徒,真正修行的人沒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