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的重慶街頭是什麼樣?
在重慶的普通人生活會是怎樣?
中國航空的單螺旋槳飛機降落在珊瑚壩機場
據史料記載,從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時間的戰略轟炸。目前,湖廣會館正在展出一組拍攝於上世紀40年代的重慶街頭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老照片。
哈裡森在重慶時的照片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湖廣會館了解到,作為重慶歷史文化系列展的一部分,美國二戰時期著名攝影記者哈裡森·福爾曼「重慶生活」攝影作品展正在湖廣會館臨展館展出,其中的部分照片為首次公開。
展覽現場
相關負責人表示,展出的50餘幅作品是從哈裡森·福爾曼400多幅關於重慶的珍貴影像中挑選出來的,這些老照片來自哈裡森·福爾曼的後人以及服務媒體授權。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照片中,攝影師沒有將鏡頭對準權貴與名流、戰爭與政治,而是帶著好奇心著力記錄上世紀40年代的重慶街頭與普通人的生活。
微笑面對生活的市民
重慶一所特殊的孤兒院裡,被細心照顧的戰爭孤兒們
湖廣會館相關負責人向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介紹,這組照片讓她最難忘的是普通人的微笑。照片中質樸的重慶工人、望天大笑的女工,以及街邊天真爛漫的孩子、執勤的警察和街頭算命的老道士,都面帶微笑,看了讓人很樂觀、很陽光。
集體婚禮上的觀禮人群圍滿了整個活動現場
向新人發放結婚證書
其中,一組集體婚禮的照片讓人印象深刻,照片上有身穿旗袍和長衫,胸戴紅花的新人,新人背後是人山人海的觀禮群眾,還有主席臺上向新人發放證書的主持人和觀禮的外賓。
參加集體婚禮的夫妻
觀禮的外國人
相關負責人介紹,民國時期對一般民眾來說,新式婚禮費時費錢費力,一些進步人士致力於婚儀改革活動,於是產生了一種新的婚禮方式——集體婚禮,而當時的陪都重慶舉辦的集體婚禮最為熱鬧。據統計,1943年以前,重慶已舉辦過17次集體婚禮,從1943年2月19日至12月25日,重慶又舉辦了第18屆至21屆共4屆集體婚禮,這4屆的參加人數達118對之多。
婚禮上的新娘
「集體婚禮的象徵性費用很低,就連最貧窮的辦事員都能負擔得起,費用就包含租來的禮服、鮮花,以及一張結婚證和一張集體照。結婚儀式一般由一位文職人員主持,通常是一位當地的政府官員。」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照片可以看出,這個集體婚禮的場面很壯觀、很感人,「這麼多人分享幸福的時刻,而頭上隨時可能有飛機轟炸的威脅。」
當時的商業區還能看到著名的留真相館
不僅如此,作為酷愛街頭的攝影記者,哈裡森·福爾曼還拍攝了大量反映重慶戰時商業狀況的照片,這些照片中有西式咖啡館、精緻的禮帽和皮鞋,也有外國公司開設的洋油店、飯店,甚至還有重慶第一家牛奶廠。
當時在沙坪垻嘉陵江邊的重慶牛奶廠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看到,展出的老照片中有街頭賣麻糖的小孩,有賣小蒸籠食品的商販,有路邊擦皮鞋的小工,也有各種各樣出售冰淇淋、綠豆湯、茶水的商鋪招牌和皮草店、皮鞋店、咖啡店、綢緞店等。
當時的西餐館和咖啡屋招牌
據介紹,1936年,會仙橋開了個心心咖啡廳,作為老重慶洋氣代表的咖啡廳,「心心咖啡」不僅賣咖啡,還有牛奶、紅茶、可可之類的飲品,加上各式各樣的西式點心,一開張生意就極好,「一時間聲名鵲起,當時的社會名流紛紛造訪,以喝咖啡為時尚。」
1936年在會仙樓開的心心咖啡廳招牌,作為老重慶洋氣代表的咖啡廳,心心咖啡還出售牛奶、紅茶、可可之類的飲料。
相關負責人指著一張站在綢緞公司門口的女人們的老照片告訴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照片上的華華公司對老重慶來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貨像潮水般湧進當時中國的商業中心——上海,坐落在上海三馬路石路轉角的大新綢緞局總經理王延松,將大新綢緞局與大昌綢緞局合併,擴充實力,成立「華華綢緞公司」 倡導「華人穿華服,華人用國貨」(「華華」即取意於此)。
1938年7月,華華公司總店派副經理陳劍平來渝,籌設重慶分店於民族路。下半年,華華公司總店遷至重慶會仙樓。開業時,有四、五間鋪面,二樓以上採用大玻璃裝璜,氣派之大,在當時重慶的商鋪中僅此一家。
當時在渝中區民族路的華華綢緞公司
1939年5月4日,日機襲渝,會仙樓總店、民族路分店被炸。華華公司總店遷大梁子辦公,並著手籌建江津分店。同時分散設第一門市部於武庫街,第二門市部於白龍池。日機轟炸停止後,華華公司選址在都郵街中華路口,開設「華華企業有限公司重慶分店」(即華華綢緞公司)。
華華公司總店於1946年7月遷回上海天津路,在重慶設分店。華華公司以滿足各階層國人需要為經營目標,集中各種國產高、中、低檔呢絨綢緞、棉布服裝於一店專業經銷。
相關負責人表示,哈裡森·福爾曼的老照片裡包含了現在的朝天門、臨江門、七星崗、觀音巖等地,從他的老照片中我們還可以看見今天重慶一些耳熟能詳的建築,不過這些建築周邊和今天周邊環境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遠處高塔是位於七星崗打槍壩的重慶自來水廠的水塔。這座1929年修建的水塔,依舊完好無損地矗立在自來水公司老廠區的角落裡。
右邊高大的建築為美豐銀行,如今依然在渝中區新華路
比如,位於今天七星崗的打槍壩水塔,照片中的打槍壩水塔矗立在山丘之上,周圍是一片比較低矮的民房,而今天的打槍壩水塔已淹沒在城市高樓之中。比如照片中被部分炸毀的重慶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美豐銀行,今天仍矗立在新華路上。
上世紀40年代的臨江門附二院片區(右上角有很小的「寬仁醫院」字樣)
觀音巖片區被炸毀的房屋和城市街道,畫面右上角為1935年修建的私立義林醫院,這就是現在的中山醫院。以及臨江門一帶的街景上還可以看到「寬仁醫院」的字樣。
江邊正在修建的吊腳樓
吊腳樓、船工、碼頭、輪渡是哈裡森·福爾曼老照片裡的「常客」。
停在輪渡碼頭的小船
1938年1月1日,重慶輪渡第一條航線——儲奇門至海棠溪線路開通。從此,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輪渡成為了市民過江首選交通工具。
市民通過輪渡過江
在抗戰年代,輪渡是市民去往南山,躲避日機轟炸的「生命線」。1939年的「五·三」大轟炸中,儲奇門碼頭躉船被炸,1名水手死亡,數十名乘客和船員受傷。不過,這沒有阻擋「生命線」的正常運行。1940年,輪渡公司又先後增開了朝天門至野貓溪、朝天門至溉瀾溪的航線。
抬轎子的工人
哈裡森·福爾曼的一張老照片表現了從望龍門渡口登陸後的第一條街,街上人來人往,有背背簍的老百姓,拄拐杖的外國人。從哈裡森·福爾曼的文字介紹中了解到,這條街有360步臺階,「當時,可以選擇坐在轎子裡上去,但是,這些轎子既不舒服也不安全,最主要的是,對於普通人來說,租用這些轎子太貴了。」
多知道點:
哈裡森·福爾曼是美國著名探險家、攝影家、戰地記者。1943年5月,哈裡森·福爾曼與在重慶的外國記者發起成立了「駐華外國記者協會」。1944年,他從重慶前往延安,在5個月的採訪報導中,真實、全面、客觀地記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敵後抗戰情況,後出版《北行漫記》和《西行漫影》。
來源: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何浩 文 錢波 圖 編輯:何吉川
版權作品,轉載需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