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 | 集體婚禮、咖啡廳、皮鞋店…… 1940年代的重慶街頭

2021-02-11 重慶晚報

1940年代的重慶街頭是什麼樣?

在重慶的普通人生活會是怎樣?

中國航空的單螺旋槳飛機降落在珊瑚壩機場

據史料記載,從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時間的戰略轟炸。目前,湖廣會館正在展出一組拍攝於上世紀40年代的重慶街頭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老照片。

哈裡森在重慶時的照片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湖廣會館了解到,作為重慶歷史文化系列展的一部分,美國二戰時期著名攝影記者哈裡森·福爾曼「重慶生活」攝影作品展正在湖廣會館臨展館展出,其中的部分照片為首次公開。

展覽現場

相關負責人表示,展出的50餘幅作品是從哈裡森·福爾曼400多幅關於重慶的珍貴影像中挑選出來的,這些老照片來自哈裡森·福爾曼的後人以及服務媒體授權。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照片中,攝影師沒有將鏡頭對準權貴與名流、戰爭與政治,而是帶著好奇心著力記錄上世紀40年代的重慶街頭與普通人的生活。

 

微笑面對生活的市民

重慶一所特殊的孤兒院裡,被細心照顧的戰爭孤兒們

湖廣會館相關負責人向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介紹,這組照片讓她最難忘的是普通人的微笑。照片中質樸的重慶工人、望天大笑的女工,以及街邊天真爛漫的孩子、執勤的警察和街頭算命的老道士,都面帶微笑,看了讓人很樂觀、很陽光。

集體婚禮上的觀禮人群圍滿了整個活動現場

向新人發放結婚證書

其中,一組集體婚禮的照片讓人印象深刻,照片上有身穿旗袍和長衫,胸戴紅花的新人,新人背後是人山人海的觀禮群眾,還有主席臺上向新人發放證書的主持人和觀禮的外賓。

參加集體婚禮的夫妻

觀禮的外國人

相關負責人介紹,民國時期對一般民眾來說,新式婚禮費時費錢費力,一些進步人士致力於婚儀改革活動,於是產生了一種新的婚禮方式——集體婚禮,而當時的陪都重慶舉辦的集體婚禮最為熱鬧。據統計,1943年以前,重慶已舉辦過17次集體婚禮,從1943年2月19日至12月25日,重慶又舉辦了第18屆至21屆共4屆集體婚禮,這4屆的參加人數達118對之多。

婚禮上的新娘

「集體婚禮的象徵性費用很低,就連最貧窮的辦事員都能負擔得起,費用就包含租來的禮服、鮮花,以及一張結婚證和一張集體照。結婚儀式一般由一位文職人員主持,通常是一位當地的政府官員。」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照片可以看出,這個集體婚禮的場面很壯觀、很感人,「這麼多人分享幸福的時刻,而頭上隨時可能有飛機轟炸的威脅。」

當時的商業區還能看到著名的留真相館

不僅如此,作為酷愛街頭的攝影記者,哈裡森·福爾曼還拍攝了大量反映重慶戰時商業狀況的照片,這些照片中有西式咖啡館、精緻的禮帽和皮鞋,也有外國公司開設的洋油店、飯店,甚至還有重慶第一家牛奶廠。

當時在沙坪垻嘉陵江邊的重慶牛奶廠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看到,展出的老照片中有街頭賣麻糖的小孩,有賣小蒸籠食品的商販,有路邊擦皮鞋的小工,也有各種各樣出售冰淇淋、綠豆湯、茶水的商鋪招牌和皮草店、皮鞋店、咖啡店、綢緞店等。

當時的西餐館和咖啡屋招牌

據介紹,1936年,會仙橋開了個心心咖啡廳,作為老重慶洋氣代表的咖啡廳,「心心咖啡」不僅賣咖啡,還有牛奶、紅茶、可可之類的飲品,加上各式各樣的西式點心,一開張生意就極好,「一時間聲名鵲起,當時的社會名流紛紛造訪,以喝咖啡為時尚。」

1936年在會仙樓開的心心咖啡廳招牌,作為老重慶洋氣代表的咖啡廳,心心咖啡還出售牛奶、紅茶、可可之類的飲料。

相關負責人指著一張站在綢緞公司門口的女人們的老照片告訴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照片上的華華公司對老重慶來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貨像潮水般湧進當時中國的商業中心——上海,坐落在上海三馬路石路轉角的大新綢緞局總經理王延松,將大新綢緞局與大昌綢緞局合併,擴充實力,成立「華華綢緞公司」 倡導「華人穿華服,華人用國貨」(「華華」即取意於此)。

1938年7月,華華公司總店派副經理陳劍平來渝,籌設重慶分店於民族路。下半年,華華公司總店遷至重慶會仙樓。開業時,有四、五間鋪面,二樓以上採用大玻璃裝璜,氣派之大,在當時重慶的商鋪中僅此一家。

當時在渝中區民族路的華華綢緞公司

1939年5月4日,日機襲渝,會仙樓總店、民族路分店被炸。華華公司總店遷大梁子辦公,並著手籌建江津分店。同時分散設第一門市部於武庫街,第二門市部於白龍池。日機轟炸停止後,華華公司選址在都郵街中華路口,開設「華華企業有限公司重慶分店」(即華華綢緞公司)。

華華公司總店於1946年7月遷回上海天津路,在重慶設分店。華華公司以滿足各階層國人需要為經營目標,集中各種國產高、中、低檔呢絨綢緞、棉布服裝於一店專業經銷。


相關負責人表示,哈裡森·福爾曼的老照片裡包含了現在的朝天門、臨江門、七星崗、觀音巖等地,從他的老照片中我們還可以看見今天重慶一些耳熟能詳的建築,不過這些建築周邊和今天周邊環境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遠處高塔是位於七星崗打槍壩的重慶自來水廠的水塔。這座1929年修建的水塔,依舊完好無損地矗立在自來水公司老廠區的角落裡。

右邊高大的建築為美豐銀行,如今依然在渝中區新華路

比如,位於今天七星崗的打槍壩水塔,照片中的打槍壩水塔矗立在山丘之上,周圍是一片比較低矮的民房,而今天的打槍壩水塔已淹沒在城市高樓之中。比如照片中被部分炸毀的重慶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美豐銀行,今天仍矗立在新華路上。

上世紀40年代的臨江門附二院片區(右上角有很小的「寬仁醫院」字樣)

觀音巖片區被炸毀的房屋和城市街道,畫面右上角為1935年修建的私立義林醫院,這就是現在的中山醫院。以及臨江門一帶的街景上還可以看到「寬仁醫院」的字樣。

江邊正在修建的吊腳樓

吊腳樓、船工、碼頭、輪渡是哈裡森·福爾曼老照片裡的「常客」。

停在輪渡碼頭的小船

1938年1月1日,重慶輪渡第一條航線——儲奇門至海棠溪線路開通。從此,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輪渡成為了市民過江首選交通工具。

市民通過輪渡過江

在抗戰年代,輪渡是市民去往南山,躲避日機轟炸的「生命線」。1939年的「五·三」大轟炸中,儲奇門碼頭躉船被炸,1名水手死亡,數十名乘客和船員受傷。不過,這沒有阻擋「生命線」的正常運行。1940年,輪渡公司又先後增開了朝天門至野貓溪、朝天門至溉瀾溪的航線。

抬轎子的工人

哈裡森·福爾曼的一張老照片表現了從望龍門渡口登陸後的第一條街,街上人來人往,有背背簍的老百姓,拄拐杖的外國人。從哈裡森·福爾曼的文字介紹中了解到,這條街有360步臺階,「當時,可以選擇坐在轎子裡上去,但是,這些轎子既不舒服也不安全,最主要的是,對於普通人來說,租用這些轎子太貴了。」


多知道點:

哈裡森·福爾曼是美國著名探險家、攝影家、戰地記者。1943年5月,哈裡森·福爾曼與在重慶的外國記者發起成立了「駐華外國記者協會」。1944年,他從重慶前往延安,在5個月的採訪報導中,真實、全面、客觀地記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敵後抗戰情況,後出版《北行漫記》和《西行漫影》。



 來源: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何浩 文 錢波 圖      編輯:何吉川

版權作品,轉載需申請

相關焦點

  • 重慶十大傳奇早餐鋪,老重慶人都知道!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哈重慶這些老炮兒級別的早餐鋪子,老重慶人不要說沒吃過!油茶是黑多老重慶人的傳統早餐。現在街邊已經很少有人在賣油茶了。這家油茶是一對夫妻開的路邊攤,開了好多年了,來吃的大多數都是附近老鄰居。想吃他家油茶的要趁早去喲~早上賣完就收攤了哈。
  • 八仙桌、長條凳,這家質樸大方的老重慶館子,回味兒時的美味!
    來重慶旅遊,你一定不要錯過這樣一家民國風裝修的「蒼蠅館子」,無論館子內外都是重慶老城區的居民樓模樣,有點類似於長沙文和友的那種感覺,只不過這家館子裡面裝飾的都是帶有「重慶味道」的老物件。八仙桌、長條凳、老式熱水壺,每一個物件都能瞬間讓你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味道」。最初的「飯耙跎」開設在重慶報業集團旁的小巷裡,最近幾年才搬遷到較場口89號(得意世界D區得意潮館),從2號線或1號線較場口站6號出口,前行五分鐘左右。
  • 重慶「唯一」倖存的纜車,如今的它,已成為老重慶人一代人的記憶
    在四十到五十年前,許多私家車、地鐵,甚至長江索道都是在1982年才正式投入使用的,當時,外地人到重慶主要靠輪船,鐵路很少,重慶地區有許多樓梯車廂,下坡時很費力,直到1944年2月,重慶出現了第一輛纜車。
  • 從你的民國全世界路過——走進重慶兩江影視城
    兩江影視城匯集了抗戰文化、陪都文化、巴渝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以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為視角,講述了重慶這座英雄之城歷史文化的變遷,還原了重慶最本來的樣子,是老重慶的唯一記憶。今天我們就去兩江影視城看看。兩江國際影視城的街道,沿襲了重慶母城的街巷形制和城市空間,充滿巴渝文化特色。
  • 穿越到1940年的重慶 看民國時期的重慶人是怎樣生活的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四次築城,三為國都,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40年的重慶。重慶是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圖為1940年重慶的龍門浩碼頭。圖為1940年重慶的建築。
  • 夜遊重慶兩江影視城 漫品浪漫唯美的民國特色風情
    專題:2020全國重點網絡媒體記者重慶行   □ 中國旅遊新聞網 記者周淮民   作為中國抗戰首都,作為見證中華民族取得抗戰勝利和民族復興的出發地,重慶豐富的抗戰文化資源和民國風情特色凝聚了中華民族在全球化進程中艱難轉身的苦難歷程和不朽詩篇
  • 重慶老舊社區成為取景地的秘密武器是什麼?大概就是老重慶的味道
    近年來,重慶因為多次成為影視劇取景地,火了!無論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火鍋英雄》等都市劇,《三分鐘》、《女兒》等親情劇,還是《夏洛特煩惱》、《少年的你》、《風犬少年的天空》這類青春劇,抑或是《沉默的真相》懸疑劇,都偏愛在重慶取景。劇情上映後,不少年輕人跟隨取景地,打卡劇中的「名場面」。
  • 九街新味腴串串店盛大開業,致敬經典90年代
    10月30日,在舞獅的騰飛下,重慶新味腴串串香,迎來盛大開業的一天。該店立足於重慶潮流中心九街,以致敬90年代風格出發,復古與新潮交相呼應。溯源歷史名館,致敬90年代重慶據品牌負責人顏冬生介紹道,他們將這家店取名為新味腴,是對一歷史名店的致敬。味腴,曾是重慶歷史名店,因其店食材鮮美而富有盛名。
  • 一張「柒分」舊船票留住老重慶人的江上記憶
    「柒分」老船票引發集體懷舊 1955年,王小遲出生在渝中區新華路道冠井。七八歲時,隨家人搬到七星崗四德村,在渝中區生活了幾十年,可以說是地道的老重慶。 當天,在城市水上導覽線路開啟現場,他分享的許多老重慶故事,讓在場遊客聽得如痴如醉。
  • 重慶掌故 | 戳鍋漏輸齊唐家沱成了大陽溝的鯽殼……這些重慶言子懂...
    唐家沱是重慶最大的一個回水坨歇後語:大陽溝的鯽殼——死的多活的少如果要區分「老重慶」與「新重慶」,一個問題足以見真章:大陽溝在哪裡?在重慶,如果你不知道大陽溝在哪裡,肯定不是「老重慶」。大陽溝在老重慶人心目中的地位,決不亞於解放碑。那麼,大陽溝究竟在哪裡呢?就在解放碑的邊上,曾經是重慶最大的農貿市場。形成於上個世紀40年代,1956年公私合營。佔據了今天五一路全部,北至江家巷,南達新華路,是一個典型的馬路市場,兩旁鋼架棚屋,高高的屋頂,四周通風,屋頂有透亮的玻璃瓦。
  • 老重慶「最後記憶」,巴渝風情濃厚,建文帝在此藏匿五年
    山城重慶,一直是網絡名人中的熱門旅遊城市,一碗酸辣粉和一個火鍋是大多數人對重慶「味道」的印象,獨具特色的帶有巴渝風情的洪崖洞吊腳樓在現代燈光的渲染下給外國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這些都不是老重慶真正的「風俗」,今天我們來看看老重慶的「最後的回憶」,巴渝的風俗很強,皇帝也曾藏在這裡
  • 重慶人的一天都些吃什麼?全部弄清楚才叫老重慶人!
    說到重慶的美食,種類實在是太多了。   近到中國各大菜系佳餚,遠到全球各個國家的美味。   但是,最具特色的當屬重慶本地美食。   既然來到重慶,講究的就是入鄉隨俗,看看老重慶人一天之中都吃些什麼?
  • 老重慶人記憶中的北溫泉公園明年回歸
    重慶日報全媒體消息,經過拆除違建、生態搬遷、復耕復綠後的縉雲山,如何將生態「顏值」變成經濟「產值」,讓綠水青山成為老百姓的致富「靠山」?重慶日報記者7月30日從北碚區了解到,該區正通過生態環境修復提升、生態環道建設、生態搬遷異地遷建、三花石片區棚改、生態文化保護傳承和民生保障等六大工程,提升縉雲山的「顏值」和「氣質」,開啟縉雲山綜合提升新篇章。
  • 重慶掌故丨好吃皮!70多年前的重慶高檔餐廳 還有動物園和高爾夫球場
    「白玫瑰」餐廳創建於1933年,40年代業務最為暢旺。該餐廳以發售快餐食品為主,如早點的肉骨頭粥、花生漿、赤豆湯、芝麻糊等,顧客甚為擁擠,有詩讚其肉骨頭粥曰:「骨汁煮粥善添精,暖胃姜蔥可口珍。藥補不如食補妙,少花錢來又養身。」1930年代初,重慶興起了園庭式餐廳,最大的是中山四路的「陶園」,除餐飲外還有高爾夫球、撞球、動物園和露天電影。
  • 電影《一九四二》拍攝地 重慶民國街,馮小剛直誇太美了!
    山城重慶,依山傍水,除了歷史悠久的磁器口古鎮,這裡還有獨特歷史風格和民國風情的民國街——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民國街&電影《一九四二》2011年電影《一九四二》拍攝基地啟動儀式就是在重慶啟動,直到2012年項目完工。場景復原了新華日報、國泰戲院以及囊括報社、咖啡廳、銀行、酒吧等66棟陪都建築。
  • 當「歪歌」遇上「老重慶,抖音上這個文創「段子手」和他的「博物館...
    △「渝禮堂」主播歐陽這名主播名叫歐陽,因為特別喜歡重慶文化,就把自己的屋子改造成了一座現實版的「老重慶文創博物館」,將重慶傳統和特色符號結合,用一首首原創「歪歌」「順口溜」火遍抖音,粉絲眾多。14日,上遊新聞記者來到重慶渝禮堂,為你打探這座「老重慶文創博物館」和他的「歪歌」!當「歪歌」遇上「老重慶」
  • 重慶又火了!《風犬少年的天空》同款取景地藏著老重慶的風光
    充滿年代感的老房子錯落有致的石梯坎路落葉遍地的昏暗老社區還有一碗讓人垂涎欲滴的小面這是老重慶最經典的模樣29中,素來有「霓虹燈下的學校」之稱,學校隔壁就是重慶最喧囂的CBD——解放碑。「呼倫貝爾大草原」,也是重慶最適合戶外郊遊的地方。
  • 這是一組20世紀80年代的老照片,帶您感受老山城時代
    這是一組20世紀80年代的老照片,當時重慶還不是直轄市,通過這些老照片,我們將帶你走進80年代的重慶,感受山城時代,圖為20世紀80年代重慶的一條街道。圖為雨後重慶的街道,前面有玻璃屋頂的建築應該是當時的重慶酒店,該建築曾是該地區的一個地標,具有傳統的中國建築風格,屋簷上翹,不幸的是,這棟建築在2007年被拆除。20世紀80年代的重慶,小學生們聚集在一個製作棉花糖的小攤前,在那個時候,我們經常能在學校門口看到攤販拿著棉花糖機在現場製作棉花糖,白色蓬鬆的棉花糖對孩子們的誘惑太大了,孩子們會被路過的人所吸引。
  • 展現重慶人炸不垮的愛國精神 「重慶移民三部曲」最後一部《碑》出版
    「重慶移民三部曲」收官之作秦嵐主演的同名電視劇一度讓王雨的另一部作品《填四川》名聲大振。體量達到27萬字的《碑》則是《填四川》的後傳。在這部作品中,王雨把筆觸對準了上世紀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期間,普通重慶人的悲歡離合。「寫到這裡,『重慶移民三部曲』才算是告終了。」
  • 老重慶|兩棟小樓見證抗戰外交風雲 曾是下半城重慶娃的樂園和美食...
    ▲在兩棟老建築和新的市中區圖書館之間建的花園(渝中區圖書館供圖)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主體已修繕完成,原辦公單位已搬回該樓辦公,目前正在進行周邊環境的整治。此次修繕,主要對瓦面和一些槽朽、黴爛的木質構建進行更換和修繕。這棟中西式磚木結構的建築年齡有點大,建於上世紀20年代,距今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