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脫口秀大會3》圓滿落幕,王勉,眾望所歸獲得本季冠軍。結束之後,王勉髮長文,不算新人算老將,第一季出現在片頭,第二季出現在片尾,被舞臺逼著成長的他終於收穫了這座獎盃!
說飯圈,說職場社交,「世界以痛吻你,你扇他巴掌啊!」王勉這一季貢獻了許多段子,也貢獻了很多音樂作品。給脫口秀以新的形式,他的堅持終於獲得了肯定!
▽
王勉的壓力,不是個例。今年脫口秀大會對比前兩季,尤其得精彩。賽制緊張刺激不說,一眾新人表現搶眼。
▽
一路吐槽甲方,首次參加《脫口秀大會》的楊蒙恩,最後以「打碼的脫口秀還是脫口秀嗎」作為結束語。本季最強爆梗王,實至名歸。
▽
龐博曾經在半決賽,「吐槽」過新人:「他哐當一腳踹開了脫口秀的大門,而我恰巧站在了門背後。」
▽
當然,比起楊蒙恩,李雪琴才是真正的新人。李誕一直強調,你看到她說了幾次脫口秀,她總共就說了幾次。
▽
只要有李雪琴的地方,就有熱搜。
▽
毫無意外,李雪琴決賽後髮長文,依然是喪喪的口氣,但也表達了對脫口秀的熱愛。
▽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當然,還有節目送出的雪國列車CP,從來沒有那麼上頭過。
▽
其實,在《脫口秀大會》之前,李雪琴這個名字有點耳熟。原來,她就是喊話吳亦凡,並收到回應的「追星錦鯉」!
▽
有人說,李雪琴的紅是運氣,有人說李雪琴的幽默是東北自帶。所以,「李雪琴」現象,只是偶然嗎?
幽默是與生俱來的嗎?
李雪琴有一種奇特的氣質,破次元。
前段時間《我,喜歡你》的女主角,演員趙露思發微博為李雪琴打call,「女巫湯的盡頭誰說不能是鐵鍋燉大鵝呢?」
▽
本尊回應,想要紅酒套餐,贏得男主林雨申一起喊話「行」!
▽
李雪琴的短視頻,都有幾個套路。開頭,一定是XXX你好,我是李雪琴。
▽
XXX可以是任何人、組織、或者形式。李雪琴曾經直接在視頻裡喊話梁龍,答應說請看演唱會的,但至今不接電話,麻煩看到視頻回復一下?
▽
喊話央視新聞,推銷東北大米,被回應了?!
▽
甚至還喊話過北方的供暖系統,三伏天提前交供暖費,2030年可以給我退點錢嗎?
▽
其次,搭配純正東北口音和喪氣的表情「特效」。這些標籤也很好地貫徹到脫口秀的比賽上。
老羅說,李雪琴是天賦型選手。不單單是他們,很多人都覺得,東北人自帶幽默Buff,他們一開口就有讓人爆笑的能力,聽到口音就想笑。
▽
但,真的是天賦型選手嗎?
李雪琴說到被催婚時,她用KPI來帶過:結婚是大自然給人類家庭的KPI,每個三口之家,正常情況下,要完成兩次婚姻。而也是因為KPI,觀眾知道,李雪琴的原生家庭是離異的。
▽
當李雪琴說到,每一個脫口秀演員可以養活8位高效視頻博主時,作為編輯我,爆笑之餘又有點心酸,誰沒被抄襲過段子呢?
▽
半決賽環節,本季熱門選手豆豆選擇了李雪琴PK,李雪琴現場發揮:「我這輩子都沒有被這麼多男人競爭過。」真是又喪又現實又好笑。
▽
李誕說:只要生活足夠倒黴,你是不需要創作的。
在這次《脫口秀大會》上大放異彩的何廣智,也有異曲同工。「醜」的他燙頭時候還「被命運薅住了頭髮」。
▽
李雪琴倒黴嗎?
在外人看來,她真的很厲害。她本科畢業於北大,研究生被紐約大學錄取。曾經是離異家庭的小孩,因為學歷,變成了「別人家的小孩」。
▽
但在十多歲的時候,李雪琴的父親就離開了她,媽媽情緒不好,李雪琴就去哄她;考試沒考好媽媽生氣,李雪琴就讓自己不考第二名。
李雪琴調侃,我媽是我帶大的。好笑,卻也好哭。
去到國外一年後,李雪琴就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甚至輕生。「醒來」後,李雪琴第一反應竟然是,浪費了一小時的工作時間。
▽
她說,「你留在北京,是準備辦奧運會嗎?」道出了多少高學歷但在大城市無法立足的學生的無奈。
▽
李雪琴說,「我很痛苦,但我想給別人帶來快樂。」哪兒有什麼天生的幽默,只有經歷了悲涼,才知道什麼是最簡單的快樂。
為什麼念了北大不能做廢物?
李雪琴依靠幽默走紅後,不一樣的聲音也出現了。北大畢業,做搞笑視頻博主,是不是一種資源浪費。
李雪琴回覆:「念了北大,就不能當個廢物了嗎?」
▽
很多人都覺得,李雪琴的履歷,應該更有成就。當年,連她也這麼認為。她出國深造,她努力學習,她想要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自己最後得了抑鬱症。
真人秀中,李雪琴去火鍋店實習,她發現,她竟然羨慕起學歷可能都不如她的師傅:「因為我師傅每天都樂呵。」
▽
而她卻活在,也是很多年輕人活在的閉環裡,什麼都想要,能快樂嗎?
▽
曾經有一篇網絡上瘋轉的帖子《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男孩也是看到了許多同學精英壓力下的焦慮和現狀:「賺一萬配得上今晚看電影嗎?」
他看到學歷比他差太多的外賣小哥,每天對生活很有奔頭,他開始羨慕。他說,我去送外賣,只是想擺脫一種階級焦慮。
一直以來,經常有很多類似的博弈:高學歷做家庭主婦,浪費嗎?北大又怎樣,高學歷的外衣難道就是強迫每個人成為世俗眼裡的精英嗎?
那麼李雪琴,應該是成功的,她在喜劇界,給很多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給更多人帶來反思:精英教育是為了讓你找到自己,而不是迷失在焦慮裡。
撰文:米榻榻
設計:Zhang Yan
微信編輯:Tiffany
圖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