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最主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發麵,發麵的品質直接影響到麵包的美味程度,麵包發麵可以放一些乾酵母,然後用溫水和面,醒面3-4小時。
包子在北方是很常見的主食,老人喜歡自己在家做,而年輕人則喜歡直接去麵館買。儘管外面買的饅頭髮白了,但加的東西大家都知道,要自己做出來這種效果,其實也不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選擇麵粉:麵粉一般分為高筋麵粉、中筋粉、低筋粉,這是根據麵粉中所含的蛋白質進行劃分的,蛋白質越多,越傾向於高筋麵粉。實際上高筋麵粉在營養方面更適合做饅頭,但由於高筋麵粉韌性較強,低筋麵粉的吸水力較弱,這兩種麵粉實在不容易操作,現實中我們一般都用高筋麵粉。中等筋粉的白度好,筋度也是適中,而且水份低,並且粗細也是適中,做出來的饅頭顏色白,個頭飽滿,口感也不錯。
發酵性問題:只要嚴格按照原料的克數,配比,步驟,一般都不會出問題。
適當的糖分:糖是保持鬆軟,幫助發酵和保持水分的關鍵。
此外和面的話也算是一項技術活,我是北方人,我婆婆喜歡自己蒸饅頭,有時候做的饅頭髮很白,有時候很硬,這都是因為發麵不好。
和麵食也很講究,一般要提前幾小時和面和好,等麵食發酵後,這樣做出來的饅頭好吃,
蒸面是先將麵條蒸熟,也就是將乾麵放入烤盤中(熱的時候把剩下的麵條自己烤),過夜自己烤的那類麵條叫酵母面,但是老麵條最好,我平時做饅頭時專門留一小塊給下次再蒸的時候,也可以先用溫水泡一下,先用溫水泡一下,再用乾麵和成麵條軟化一下,然後把麵條放在比較熱的地方,然後把麵條拿出來,就像我們所說的蜂窩面,夏天熱的時候可以先做半天,下午再去做,不用找溫水的地方,自然放一個地方,放在比較熱的地方再做)。
饅頭最關鍵的是得鹼,有得幹鹼的,有得水鹼的,我一般都得幹鹼,最關鍵的是得鹼,最重要的是得鹼的,要看麵條多少,(假如用兩斤麵粉,那大概要一斤,二兩鹼,最好先放一點不行,再加一點,否則多放拿不出,饅頭蒸出來黃燦燦的,很難吃)把幹的鹼面放到案板上用手抹平,取上部幹的面,然後把發好的面放上去揉。
再取一些幹的面,再取一些幹的面,越揉越好,揉中間帶著看鹼是否合適,可以稍微加一點,直到用刀磨出一個大洞,或用鼻子聞一下沒有發酵的面酸,就表明鹼面好了,可以分成小塊,一塊上籠蒸。再次強調一定要把面揉勻,蒸出來就可以了。有人問起蒸包子,也和這面一樣,最後用手捏出一層厚皮,包上包子,蒸出來的就是包子。
加入白糖可輔助發酵,增白;泡打粉有助於膨鬆,加快發酵,加入改良劑可促進膨鬆,定型,饅頭皮光滑美觀。
發酵粉與改良劑的配方基本一致,可任意選擇。
特定比例:
麵粉+5克酵母+10克糖+1.5~2.5克改良劑+230~250克溫水(30~35℃)。
麵粉+酵母+10克加糖+5泡打+230~250克溫水(30~35℃);
發泡粉和改良劑均選用無鋁配方的安琪或海韋力。
一開始把麵粉放進去碗裡面,然後加入白糖和改良劑(或泡打粉),攪拌均勻。
將酵母放入溫水中溶解,並將其倒入面盆中,用筷子將其攪拌成片狀,然後揉成光滑的麵團(約5分鐘)。
發酵至雙倍大,時間約為1小時。
揉成光滑的麵團,擀成薄片,卷緊。
均勻下10~12次面霜,反覆揉圓。
用帘子刷油,將饅頭坯上屜,蓋鍋蓋,第二次醒發15~20分鐘。
開鍋,蒸25分鐘,燜3分鐘,翻炒。
製作好饅頭的關鍵是要有什麼樣的配料,不放泡打粉和改良劑一樣好。
還有一種製作饅頭的技巧要點:
三揉為二。麵團時揉透再發酵,發酵後揉透再下劑,下劑後反覆揉圓。能使饅頭皮光滑,包層牢固。
第二次是兩醒一睡。面膜一次敷透,製作完成後二次15~20分鐘醒發。包子裡的水尤其重要。
注意事項:
愛吃軟饅頭的人,麵條上多加水,反之少加水。
建議使用電蒸鍋,冷水鍋,定時使用,以免忘記,燒焦。
如用煤氣灶蒸,仍冷水壺內,大火燒開後,中火蒸20分鐘,關火燜3分鐘。
這就是家常便飯的做法,有很多人會說加鹽、豬油等等,不用弄得那麼複雜,選用雪花粉,麵團揉到了,醒了之後,就可以做好饅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