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漲價、大姜漲價、各種蔬菜都漲價,如今老百姓想填滿菜籃子,要比往年要多花一倍甚至更多的價格,不得不佩服做蔬菜電商的巨頭們,選擇這個時候切入市場,時機把握無疑是最好的,畢竟用超低價和超高價對比,所形成的反差和衝擊力將是巨大的。
在農村集市上,一位賣大姜的商販正忙著為顧客稱姜,攤位前的牌子上醒目地寫著——七塊錢一斤!
和超市裡十多元一斤的大姜相比,這個價格絕對有吸引力,關鍵大姜的品質也不錯,此價一出,頓時就吸引了大量的顧客。
有人說,在農村集市上購買大姜,和城裡超市價格幾乎相差一半,應該不太可能吧,難道商販賣的大姜品質不行?或者明面上看似便宜,實則缺斤短兩,和消費者玩暗渡陳倉的把戲?
對此,賣大姜的老闆拍著胸脯高聲說道:「你們打聽打聽賣菜的老任缺過誰,我做蔬菜生意雖說不長,但也有30多年了,咱能堅持到現在,是靠缺斤短兩或者以次充好一路騙過來的嗎?
其實呢,我採取的是薄利多銷的模式,也就是說從產地按地頭價直接拿貨,拉回來後,刨去路費,再加些利潤就行,俗話說沒有中間商就沒有差價,這也是大家感覺便宜的主要因素,我們圖的是,用低價刺激購買力,從而提高進貨周期,說白了也就是薄利多銷、以量取勝。
像這集市上,無論是賣蔥的、賣花椰菜的、還是賣大姜的,只要是用小貨車大批量銷售的,基本上走的都是一個套路。
由於價格賣得低,有些需求量比較大的群體,如飯店、單位及學校食堂等,都比較青睞我們這樣的攤位,普通市民就不用說了,特別是到周末,就有很多城裡人過來採購,大兜小兜的,買一次夠吃好久。」
對於任老闆這樣的蔬菜商販,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可以稱之為「農產品直供商」,他們的生意並不是長久固定經銷某個農產品上,而是根據農產品上市季節靈活把握,比如現在賣大姜,過完春節就開始賣西葫蘆了,包括夏天的西瓜、秋天的紅薯等等。
這類生意人的優勢在於:一是他們信息比較靈通,周邊哪裡盛產什麼農產品,他們幾乎都了如指掌,而且親自駕車深入地頭收購,拿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地頭價。
二是減少了中轉渠道,減少了開支,從而在市場上形成比較誘人的零售價,這是帶動生意的關鍵所在。
三是比較自由,投資成本較低,一臺車一個人,加上一車蔬菜,這就是全部的投資,像這種純粹流動式的生意,完全不用為攤位發愁,你可以選擇奔走於各個鄉村集市,也可以直接在路邊擺攤。
按照賣姜老任的說法,像他們這種經銷方式,既解決了農民賣菜難的問題,又減少了消費者的開支,自己又能獲得一份收入,完全不像蔬菜電商,玩的套路眼花繚亂,最後只有老闆一方收益,他們蔬菜價格壓得雖然很低,但從長遠來看,我們農產品直供商,是唯一能與蔬菜電商掰手腕的群體。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像賣姜老任這樣的攤位,如今在農村集市上越來越常見,既迎合了消費者,又幫助了農戶,自己也有不錯的利潤空間,關鍵是投入成本較小,怪不得有人說,這樣的小生意今後要大力發展,在農村勢必會成為勁頭火爆的小生意。
一旦有更多人進入,對農產品的流通,無疑是件極好的事情,不過,這一行看似簡單,若想摸清裡面的門道,也是需要下功夫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