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一些英雄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毫無疑問,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戰役,這場戰爭決定了天下三分格局,而我們重點要說到的眾多人物中,周瑜對戰爭的結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長期以來,在戲劇和小說的影響下,周瑜一直被刻畫成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甚至被諸葛亮氣得要死。事實上,周瑜是歷史上一位寬宏大量的英雄。他來自一個有名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東漢末年洛陽的周異,祖輩都是有名的人物。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周瑜,有著良好的文化修養,精通音樂。據說在宴會上,有人彈鋼琴走調了。當時喝醉了酒的周瑜立刻聽到了異樣之處,隨時能糾正出現。然而,周瑜的志向並不是詩詞歌賦,而是要志在天下。於是,他在21歲時轉向投奔了孫策。兩人並肩作戰,關係密切,後來一起娶了橋公的女兒,成為姨娘親的連襟關係,成為孫策的主要依靠力量。孫策死後,孫權繼位。當時,長江東部局勢動蕩,人心浮動。周瑜率軍從外地返回吳郡,帶頭倡導孫權的領導,對樹立孫權權威、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孫權也很敬重周瑜。周瑜可以拜訪了孫權的母親,這在過去是向周瑜表示敬意,當作自己人看待的意思。周瑜是一個能在危急時刻起決定性作用的人。例如關渡戰役後,曹操乘風主張孫權接受質子。當時,有許多意見和爭議,就在眾人議論不休時,只有周瑜提出了反對的意見,使得孫權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不再受他人的幹擾。同樣,赤壁之戰前夕,孫權不知該與曹軍作戰還是講和,周瑜作了最後的決定,堅定了孫權與曹操作戰的決心。
然而,赤壁之戰兩年後,周瑜在巴楚病逝,年僅36歲。遺憾的是,這樣一個本應繼續保持才華和前途的人竟在三十六歲時去世了。他真的是死於疾病,還是另有原因?至於周瑜的死,官方的解釋是他死於傷口感染。當然,這一理論在理論上是有道理的,但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各種各樣的疑問。首先,建安十二年(208年),周瑜受了傷。他在曹仁圍城時被箭射傷。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猜測周瑜是在政治鬥爭中被殺害的,並被秘密策劃反對。當時,周瑜是孫吳集團的一位實權人物,誰敢向他伸出黑手?只有一個人,孫權!
這似乎有點像是自掘墳墓的意思,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形勢,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簡單的氛圍內外兩方面,首先內部,周瑜是跟著孫策,畢竟孫權的強大力量,需要培養他們的自己的團隊,比如周瑜帝國官員,必須要退到圈子之外,如果是周瑜是屬於年邁的老臣,也許可以等待幾年,知道他逐漸淡出,不幸的是,周瑜正是年輕的時候,孫權根本等不起。可以說,孫權並不一定討厭周瑜。不然為什麼在周瑜死後,又任命周瑜推薦的魯肅為重臣呢?
其實我們完全沒有考慮到一個因素,那就是魯肅與周瑜是完全不同的人。魯肅是一個懂得官場生存之道,知道左右逢源,很會做事的一個人。然而,周瑜所表現出來的卻是更加咄咄逼人、更加強勢,這恰恰是當時的一大禁忌。從外部來看,戰爭結束後,面對天下已經形成的形勢,吳國的未來應該怎麼選擇自己的道路,當時是兩種選擇,不是天下三分,就是一分為二,而周瑜恰恰支持的是後者的觀點,具體地說,是消除劉備,贏得了益州,通過得到的半壁江山,與曹魏一爭天下。
不過孫權認為還是天下三分的好,他聯合劉備,削弱曹魏,爭取三國政治格局的主動權。當時,周瑜非常強大,孫權不得不向他屈服。周瑜向蜀西徵,中途夭折,半途而廢。此後對討伐益州的事便無人再提。政治野心是周瑜真正的命脈,可以說是孫權終結了周瑜的生命。至於周瑜的死因經過,則相對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