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實習記者 餘佩掀
剛傳出公司背後閃現配資大佬李躍宗身影的消息,金力泰(300225.SZ)又遭遇「黑天鵝」。
12月14日晚,金力泰公告稱,公司於12月13日收到控股股東海南自貿區大禾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大禾實業」)的股東劉少林家屬提供的《拘留通知書》,獲知劉少林因其個人涉嫌合同詐騙罪,被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拘留,相關事項尚待公安機關進一步調查。
大禾實業是金力泰第一大股東,持股15.04%。劉少林是大禾實業持股99.3%的股東,為金力泰實際控制人。
15日,針對金力泰實控人被刑拘一事,深交所「火速」下發關注函,要求金力泰及劉少林家屬說明截至目前所掌握的劉少林涉嫌合同詐騙的具體事項信息、劉少林個人債務情況以及目前直接或間接持有公司股份質押或其他權利受限情況,並評估劉少林被刑事拘留事項對公司控制權穩定性、財務及生產經營已產生及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充分提示相關風險。
16日,就實控人被捕對公司經營、股東減持計劃的影響等問題,時代周報記者致電金力泰董秘處,相關人士稱,公司目前還沒收到其他股東終止減持計劃的相關通知,目前公司經營正常。而當時代周報記者再次向其求證有關公司生產、銷售及其他業務是否正常時,該人士則強調,「後續公司也會回復深交所關注函,一切以公告為準」。
同日,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稱,具體影響要視乎實控人是否仍具有間接影響公司的能力而定。
「如果沒有,那麼公司可能會處於暫時失控的狀態,高管會以保守的方式維持日常運營,如果仍然具有,那麼對於公司的經營狀況影響就有限。」沈萌稱。
16日,金力泰股價盤中快速下挫,隨後不斷波動並持續走跌,最終報收12.55元/股,跌4.64%,成交量為32.54萬手,成交額達4.17億元。
二、三股東同步清倉
就在劉少林涉案被刑拘消息確認前,大禾實業還在拋售金力泰的股份。
12月11日,金力泰披露公告稱,大禾實業於12月9日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2050萬股,減持比例4.19%(因公司司完成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首次授予股份登記上市事宜而被動稀釋為4.96%),減持後持股比例降至15.04%(綜合上述稀釋因素影響所得)。若按照9日開盤價15.18元/股來計算,大禾實業或能藉此獲利約3.11億元。
或許是控股股東減持股份和實控人被刑拘的時間點過於緊湊,深交所也在關注函中質疑其合理性,要求金力泰核實並說明控股股東減持股份的原因、用途,是否存在內幕交易、操縱市場、違規買賣公司股票情形,並結合本次減持前後公司股權結構、主要股東持股情況、控股股東後續減持計劃安排等說明公司控制權是否存在變更風險。
實際上,除了控股股東,今年以來,金力泰還頻頻遭遇其他股東「清倉式」減持。
2020年8月5日及6日,金力泰接連披露公告稱,公司二股東紹興柯橋領英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柯橋領英」)、三股東兼創始人吳國政,皆因自身資金需求擬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方式,分別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4703.4萬股和2137.4萬股(分別佔減持計劃公告時公司總股本比例4.54%和10.00%)。
交易完成後,兩位股東將全面清零其所持股份,徹底退出股東席位。
截至11月26日,柯橋領英減持股份計劃時間過半,其已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141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8822%,持有公司股份比例減少至6.7321%(綜合上述稀釋因素影響所得),減持均價為11.52元/股-16.967元/股不等,套現近1.7億元。
受上述減持利空消息影響,11月27日,金力泰股價出現重挫,盤中封跌停板,報收16.8元/股,跌20.00%,全天成交3.52億元。
截至12月1日,吳國政則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約451.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9224%,持有公司股份比例減少至3.4468%(綜合上述稀釋因素影響所得)。此次減持均價為9.55元/股,入帳近4309.5萬元。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金力泰股價持續上漲,截至12月16日,年內漲幅達113.44%。其中,6月1日-11月23日,金力泰股價更是「翻了三番」,暴漲297.4%。
微妙的「易主」
涉案被刑拘的劉少林坐上金力泰實控人位置才滿一年。
2019年11月13日,金力泰突然宣布,時任公司控股股東寧夏華錦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寧夏華錦」)的獨資股東華錦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錦資產」),擬將其持有的100%寧夏華錦股權轉讓予大禾實業。
天眼查顯示,大禾實業成立於2019年8月14日,註冊資金達10億元,實繳資本為1.54億元。公司由劉少林和劉小龍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別為99.3%及0.7%。劉少林除了是公司法人外,還兼任執行董事及總經理職位,卞爾陸擔任監事。公司經營項目則包括批發計算機整機、房屋建築業、節能工程施工、辦公軟體開發,房地產開發經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等。
股權轉讓完成後,寧夏華錦未發生變化,繼續行使股東吳國政所委託的4.54%公司股份表決權。大禾實業則成為寧夏華錦的唯一股東,並間接通過寧夏華錦持有金力泰7256.1萬股股份,同時間接合計持有金力泰19.97%表決權。金力泰實際控制人由國防金融研究會變更為大禾實業的實際控制人劉少林。
易主消息傳出不久,金力泰便收到深交所的關注函。
2019年11月15日,深交所在關注函中要求金力泰說明認定劉少林為實際控制人的依據及充分性、劉少林取得公司控制權的目的、上述股權轉讓的定價依據等,相關回復披露日期為11月18日。
深交所還在關注函中質疑道,「請補充披露大禾實業與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間的股權控制關係,大禾實業是否為本次控制權轉讓所專門設立的公司並說明原因,以及劉少林控制的其他企業的相關信息。」
到了關注函回復的截止日期,即11月18日,金力泰卻表示,因部分問題的回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且需要中介機構發表意見,經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公司將延期回復上述關注函,預計不晚於2019年11月21日完成關注函的回覆工作。
這並未阻擋金力泰新東家入場計劃的落地。
及至關注函回復截止日,金力泰宣布,華錦資產持有的100%寧夏華錦股權已完成過戶,大禾實業持有寧夏華錦100%的股份。寧夏華錦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劉少林,並取得了寧夏銀川市審批服務管理局核發的《營業執照》,公司實際控制人的變更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故技重施「蹭熱點」
劉少林入主的這一年內,金力泰因短期內對子公司進行股權轉讓、疑似蹭熱點概念炒作股價等,多次收到深交所關注函。
據深交所2020年9月12日下發的關注函,金力泰於8月21日至8月30日期間累計下跌 24.42%,與創業板綜指偏離31.16%;於8月31日至9月4日期間累計上漲45.66%,與創業板綜指偏離43.98%,並於9月3日達到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標準。
8月21日,金力泰披露《關於籤署股權轉讓框架協議的提示性公告》,擬將持有的上海金杜37.00%股權轉讓予興瑞華祥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興瑞控股」)。而距離2月28日與北京杜爾考特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杜爾考特」)、自然人羅甸共同投資設立上海金杜,僅僅過去半年時間。
對此,深交所要求金力泰說明公司設立上海金杜後短期即擬轉讓其部分股權的原因,該子公司的設立及股權轉讓是否經過謹慎論證、是否履行相應審議程序、是否有助於維護股東利益,該投資對公司的財務影響。
在9月14日的回覆中,金力泰稱,公司與興瑞控股僅籤署了《股權轉讓框架協議》這一意向性協議,交易雙方仍在商談中。股權轉讓是否最終實施取決於交易雙方對股權轉讓的關鍵條款是否達成一致意見。9月22日,金力泰宣布終止該項股權轉讓事項。
資料顯示,金力泰前身為上海金力泰塗料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12月30日,後於2011年5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其主營範圍涵蓋電泳塗料(陰極電泳塗料和陽極電泳塗料)、面漆、陶瓷塗料等高性能塗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今年6月16日,金力泰曾在互動易平臺中回復稱,上海金杜的超微弧氧化技術理論上可應用於鋁合金車輪的表面處理工藝上。7月13日,金力泰在互動易中回復稱,該項技術還可用於光刻機設備零部件的表面處理及其他半導體晶片集成電路的表面處理上。
但在回復上述深交所關注函時,金力泰卻「反水」稱,上海金杜的超微弧氧化技術可應用於鋁合金車輪的表面處理,但經過業務交流與市場分析,上海金杜發現鋁合金車輪的現有表面處理技術具有成本更低、市場接受度更高的特點,因此上海金杜考慮暫不涉足鋁合金車輪的表面處理。
8月3日,金力泰故技重施,在互動易回復投資者關於「請問超微弧氧化的表面處理技術能達到軍用的隱形材料或者超材料要求嗎」的提問時又稱,該技術理論上可應用在軍用紅外隱身材料上。當日市場聞風而動,金力泰股價盤中最高漲近9.52%,報收10.89元/股,上漲6.87%,成交量達37.05萬手。
隨後在回復關注函中,金力泰又「澄清」道,上海金杜未在軍用紅外隱身材料方面展開相關研究,且上海金杜暫無相關軍工資質,也並不從事軍用紅外隱身材料的生產、研發與銷售。「上海金杜的超微弧氧化技術是一種應用於鋁鎂鈦合金表面的表面處理技術,當軍用紅外隱身材料選擇以輕質合金為基體時,則屬於超微弧氧化技術理論上可應用的範疇。」金力泰稱。
金力泰還強調,公司在互動易上從未提及公司涉及光刻膠研發、生產與銷售及光刻膠清洗,也未曾提及公司從事光刻機整機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除了「蹭」晶片、軍工等熱點,金力泰也因「牽手」產業資本而引起深交所關注。
6月11日,金力泰在《關於與上海沄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的公告》中披露,上海沄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沄柏資本」)將對公司進行產業賦能、向公司推薦並協助尋找優質併購標的、進行汽車、材料等領域的資源整合。
截至9月14日,金力泰與沄柏資本的戰略合作暫未有任何實質性進展情況。其強調,與沄柏資本的戰略合作,無論是在產業支持、資產併購,還是在產業合作上,均需要一定的時間才可能達成實質性的進展,進而對公司的產品研發、市場開拓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