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校園安全是全社會和家長關心的焦點,如何進一步加強校園安全防範,維護好校園及周邊治安秩序穩定?近日,記者在全市學校較為集中的越秀區走訪了解到,廣州警方除了加派警力在上學、放學尖峰時段站崗巡邏守護,落實「見警察、見警車、見警燈」,還通過加強警校聯動,安裝「一鍵報警」裝置,提升應急處置實戰能力,組織平安互助志願者服務隊,升級打造「校園護衛隊」,建心理服務站調解糾紛等措施,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園安全治理模式,共同守護校園安全。
圖為華僑新村華僑外國語學校上學高峰期安保
上學、放學時段「見警察、見警車、見警燈」
早上7點30分,正是上學的尖峰時段。在越秀區華僑新村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門前,記者看到站崗執勤的有民警、輔警、保安、學校老師、家長志願者,還有機動巡邏的特警全副武裝上崗,安保力量多達七八人。
越秀區華樂派出所所長沈錫賢告訴記者,轄區校園安保力量常態化配備已有十多年了,每天在上午和下午上學、放學的4個時段,派出所都會派出1名民警和1名輔警固定在每所學校門前站崗,同時,還有派出所的機動巡組24小時巡邏,以及分局特警的機動巡邏力量,加大巡邏密度,確保每所學校周邊「見警察、見警車、見警燈」。
「校園安全要萬無一失,否則一失萬無」。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校長許昌良介紹,目前學校一共配備了12名保安,都是從專業保安公司聘請的,每天每個校門會配備2名保安,同時還有2名學校的行政老師參與值班,此外,還通過班級家委會發出倡議,發動工作有餘力有時間的家長志願者參與進來,每天安排4位家長輪流值班。
除了加強安保力量的人員配置,還要提升應急處置實戰能力。許昌良校長告訴記者,以前的保安只是簡單的「看看門」,相當於門衛的角色,而近年來新招聘的保安則要求具有一定應急保護和風險防範處置能力。
記者在學校的保衛室看到,保安都配備了防爆叉、警棍、盾牌等「八大件」標配器械,學校會定期邀請派出所來進行培訓,實戰演練。通過對保安開展安保器材使用技巧、突發案事件處置技戰法等培訓,為有效處置校園突發事件打下基礎。
圖為華僑新村華僑外國語學校上學高峰期安保
「一鍵報警」裝置,快速反應處置
在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的保衛室,記者還看到了一個黃色盒子裝置,上面有一個紅色的「SOS」按鈕。學校保安告訴記者,這個紅色按鈕平時不能輕易按動,一旦按響,就意味著有突發情況。
「一鍵報警裝置連通到110指揮中心,直接對話」,華樂派出所所長沈錫賢說,比起正常的打110報警,「一鍵報警」裝置具有「快」、「準」、「點到點」的特點,一旦「一鍵報警」響起,110指揮中心將馬上調集現場和周邊的警力包圍、支援、處置,要求是「1-3-5」分鐘響應。
首先響應的是現場安保力量,以在現場執勤的民警、輔警、保安為主,要求在1分鐘內反應並進行處置。然後警方會迅速調集外圍的機動安保力量支援,會在3到5分鐘內趕到增援處置,「以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儘量減少損失」。
據悉,「一鍵報警」裝置一般設置在校園安保崗,如有突發情況將通過該裝置來實現快速反應處置。目前,越秀區轄內的200多所學校「一鍵報警」裝置安裝率已達100%。
圖為校園安保「一鍵報警」裝置
警校聯動「樂叔樂嬸」巡防,升級打造「校園護衛隊」
華僑新村57歲的居民「霞姨」每天都會參與社區巡邏2到3個小時,她是華樂派出所「樂叔樂嬸」平安互助志願服務隊的一員。她每天會在社區裡看看有無可疑人員,有無雜物堆積,有無安全隱患,有時還會在上學、放學時段到學校門口參與維護交通秩序,疏導車輛等。「能幫到人很開心,做志願者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好處,感覺更年輕了」,「霞姨」笑到。
華樂派出所華僑新村社區民警單志輝告訴記者,2015年開始,藉助廣州本地動畫片《樂叔和蝦仔》中「樂叔」樂於助人的形象,組建了近千人的「樂叔」(當然,「樂嬸」們也都積極參與)平安互助志願服務隊伍,使得「樂叔」「樂嬸」成為轄區群防群治力量,也成為上學、放學時段加強學校外圍巡邏的安保力量之一。
「樂叔」「樂嬸」主要由轄區居民、退休幹部、黨員等組成,他們會穿著統一的服裝,佩戴統一的標識「紅袖章」,既開展志願服務,也會參與治安巡防。比如在學校周邊巡邏,如果發現可疑的陌生人停留,會上前了解詢問,及時向派出所反映報告。
加強警校聯動也是防範化解校園安全風險的重要途徑。去年下半年,華樂派出所轄區某學校一個男同學被學校領導發現抽菸,違法校規,該同學懷疑是其他同學舉報,與其產生糾紛,還有個別校外人員參與。社區民警在巡查中及時發現後,立即與學校取得聯繫,對雙方進行勸導,加強心理疏導和法制教育,成功化解了糾紛。
華樂派出所所長沈錫賢表示,目前正在考慮將校園安保力量升級打造為「校園護衛隊」,由社區民警、學校保安、家長、平安志願者以及其他群防群治力量等共同參與,統一培訓,統一標識,統一管理,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園安全治理模式。
圖為華僑新村社區樂叔樂嬸志願服務隊
建心理服務站:將心理元素融入社區治理,化解矛盾糾紛
今年6月,華樂派出所接到報警:一名16歲的女孩小花(化名)因服安眠藥自殺未遂。經了解:小花是梁女士的長女,自從去年10月梁女士的小女兒出生後,就開始性情大變。疫情期間,因父母不允許其外出,更是以服安眠藥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對抗父母。梁女士家起初不讓心理輔導機構介入,對民警的來訪起初也是表示抗拒。作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的林丹副所長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與梁女士深入分析小花當時情況的嚴重性和接受心理輔導的必要性,最後終於勸得梁女士家讓小花接受心理輔導,成功挽救了一名花季少女,也紓解了一個家庭的不安。
華樂派出所以此為契機,建立了集心理疏導、糾紛調解、法制宣傳功能於一體的「樂心」心理服務站,由派出所副所長林丹任專職站長,協助派出所處理日常發生的糾紛警情,提供精準、專業的心理服務和法制宣傳,逐步構建前端普遍服務、中端監測預警、末端精準幹預的心理服務體系。
圖為華僑新村華僑外國語學校上學高峰期安保
「這也是探索將心理元素引入到社區治理中」。林丹告訴記者,以前的糾紛調解,多講法律,有些居民可能不大接受,而引入心理元素後,先去從對方的感受需求出發,站在對方角度疏導情緒,幫他找到情緒的出口,再尋找共同點,搭建起心橋,「講情、講法、講理」,把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之中。
據悉,該心理服務站建成以來,已參與調解糾紛10起,並與轄內華僑外國語學校、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建立了長期共建機制,共同參與常態化學生心理成長課程。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棟 通訊員公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