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潮汕有著一個重要節日——[中元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時間在農曆七月半。傳說「自七月初鬼門開後,地府的孤魂野鬼紛紛跑到人間遊蕩」,俗稱「冥府開禁,鬼魂過年」。有諺云:「七月半,鬼亂竄。」人們在中元節這一天除祭祀祖先外,還要大規模賑濟孤魂野鬼。因此,「中元節」又被稱為「鬼節」。
在潮汕,七月半這樣過
普渡 /施孤
潮汕地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有一種稱為「普渡」的風俗活動。普渡,即普渡眾生,也叫「施孤」。施孤,即施捨食物給孤魂餓鬼,也有施捨於孤寡之意,但由於疫情原因,今年基本取消這項活動。
施孤也叫祭孤,是指人間把祭品施捨給陰間的孤魂餓鬼。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在舊社會潮汕城鄉普遍大辦施孤。
傳說七月整個月,陰府的地獄門開放,地獄裡的孤魂餓鬼可以走出挨飢忍餓、慘遭折磨的地府,到人間享受香火。有「七月初一開孤門,七月三十關孤門」的俗談。潮人把七月十五作為施孤的正日,故也稱這一天為鬼節,而把七月稱為鬼月。
圖:林凱龍攝
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節,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紮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後,散發實物,或編號散發竹籤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這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讓其清醒復原。
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
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裡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裡,意在引領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
當法師高坐祭臺之上,敲響引鍾,帶領座下一幫僧眾誦念經文後,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焰口」傳說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遊 燈
過去,潮安等地中元節此日午後,小孩子忙著趕製鯉魚燈,他們要模仿上元(元宵)節遊燈,做一個小小的遊樂。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
不過,七月十五給人們認為是「鬼節」,因此這一夜,大人不準孩子在附近遊玩至深夜,而且要早點睡覺,這樣,在遊燈戲樂上,不免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在舊時,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於是,孩子們常喜歡悄悄跑到別家門口偷割「稻穀」,並常因此而引起家長們的爭吵和動武。清乾隆《普寧縣誌》載該縣中元節「至夜插香列燭於路」、「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揚花季節,此俗或許是農民祭稻穀之神,或許是祈鬼靈以助農事。
現今,中元節很多活動在潮汕已成為歷史陳跡,施孤普渡活動也簡化,而在潮人聚集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港澳等地仍很盛行,這與旅外潮人重視紀念客死他鄉的鄉親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關係。其實,不只中元,許多傳統節日都在發生著變化,有的淡化,有的更濃鬱,而有的則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每一種習俗都是一塊塊跳動的文化胎記,記錄著這個時代的鮮活情感,在傳承中變化,在變化中傳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成為歷史……
來源:潮陽耀明書院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The End -
熱文回眸:(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薦讀】柬埔寨洪森總理接見天下潮商創始人陳少斌
·【薦讀】「天下潮商」創始人陳少斌分別與李嘉誠李澤楷見面交談
·【薦讀】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在天下潮商北京論壇上的一番話打動許多人
·【薦讀】柬埔寨副總理任財利在金邊會見陳少斌率領的天下潮商考察團
·【薦讀】2019天下潮商經濟年會在柬埔寨金邊圓滿舉行
·【薦讀】重磅丨2019天下潮商經濟年會11月28至29日在金邊盛大舉行
·【薦讀】李嘉誠2018汕大演講:建立自我 追求無我,由李澤楷接棒(附往年演講內容)